近年来,贵港市始终坚持“加强、支持、保护农业不动摇”,认真落实各项惠农政策,切实加强农业基础建设,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尤其是今年以来,启动了“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3年赶超全国平均水平”的行动,一手抓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培育和引进,一手抓特色农产品基地建设,推进了特色农业、生态农业、观光农业、现代农业的发展,实现了农民收入稳定增长、农业稳定发展。
按照中央提出的“稳粮、增收、强基础、重民生”的四大要求,贵港市把保持农业农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为首要任务,通过挖掘农业增产增效潜力,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和非农产业,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实现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
“十五”时期,贵港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年均增长7%,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7.6%。今年尽管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但贵港市农业经济仍然保持平稳发展,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增幅达6.55%。
优势特色产业规模不断扩大
贵港地处广西最大的冲积平原——浔郁平原的中部,地势平缓,土地肥沃,而且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四季分明,非常适合于粮食农作物生长。自古以来,贵港的农业就非常发达,是广西重要的粮食、蔗糖、林果、茶叶、烟叶、桑蚕、禽畜、水产基地,素有“鱼米之乡”和“中国第一糖城”美称。石峡龙眼、荔枝、桂皮、蜜枣、毛尖茶、淮山、草席、莲藕、瘦肉型猪、三黄鸡、肉鸽、腐竹、羽绒等农副产品驰名海内外。
近年来,贵港着力打造区域优势特色产业带。加快发展特色专业村和专业乡镇,拓展“一村一品”、“一乡一业”,培育特色农业品牌,提高农业规模效益。重点建设好水稻、玉米等优质粮食产业带,桑蚕产业带,优质木薯、水果产业带,蔗糖产业带。大力发展马铃薯、时令蔬菜、食用菌生产,提高基地化、规模化水平。开发龙眼、荔枝、毛尖、西山茶、白砂糖等知名品牌,促进优质水果、茶叶、蔗糖生产上规模、上档次。推进淮山、粉葛、泽泻等中药材规模化开发,形成各具特色的区域格局,使贵港市农业优势产业规模做得更大、产业链条拉得更长,进一步带动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
据了解,“十一五”以来,贵港市优质水稻、蚕桑、中药材、水果、木薯、食用菌、茶叶等优势产业,年均增加10万亩,优势作物产值占农业产值的75%以上,2008年优势产业产值达51.2亿元,增长8.8%。畜牧、水产业发展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能繁母猪存栏增长35.5%,生猪出栏增长5.4%,白鸽出栏475万羽,继续位列广西前茅;黄沙鳖产量增长25.1%,产值增长46.8%,目前贵港市黄沙鳖产值已占全区鳖类总产值的80%以上,成为目前广西最大的优质鳖生产基地。
此外,贵港市大力培育壮大主导产业,坚持把粮食安全放在首位,千方百计地扩大粮食播种面积,通过组织实施优质粮食产业工程、超级稻推广项目和开展粮食创高产活动,计划到2011年全市粮食播种面积、产量分别达到410亩、149.5万吨,分别年均增长2.1%和3.2%,其中优质谷的种植比例达到90%以上。同时,抓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和区域布局,大力发展优质稻、蔬菜、蚕桑、水果、中药材、食用菌、木薯、糖蔗、茶叶等优势产业规模,建立一批生产规模大、市场相对稳定的优势农产品“三品”生产基地和产业带。到2011年,全市优势作物面积将达638万亩、产量386万吨、产值79.3亿元,占种植业产值比重达到88%以上。
传统农业的蜕变
近几年来,贵港市始终坚持“加强、支持、保护农业不动摇”,认真落实各项惠农政策,切实加强农业基础建设,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尤其是今年以来,启动了“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3年赶超全国平均水平”的行动,一手抓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培育和引进,一手抓特色农产品基地建设,推进了特色农业、生态农业、观光农业
、现代农业的发展,实现了农民收入稳定增长、农业稳定发展。
为此,贵港市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加大农业招商引资力度,引进更多农产品加工企业落户贵港,建设农产品加工基地。重点扶持和培育50个成长性好、产业关联度大、规模集约化水平高、辐射带动能力强的骨干农业龙头企业,形成“龙头企业+合作社+规模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新格局,让农民从农业产业化中获得更多的收益。
农业已基本从传统农业向农业产业化过渡。目前,全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有2000多家,一批区内外知名企业如温氏集团、巨东集团、台福公司控股的广西百菇园科技有限公司等落户贵港。其中,近百个规模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辐射带动了全市50多万农户、200多万亩农产品基地建设,户均增收超1000元。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数量不断增加,目前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达412家,涉及到种植、养殖、农机和加工、市场流通等各个领域,在组织生产、技术服务和开拓市场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到2011年,全市规模以上农业企业加工产值销售将达150亿元,带动农户数60万户以上,助农增收9.75亿元。
新型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快速。贵港市全面贯彻落实《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引导农民专业大户、经营大户、致富带头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基层农技推广部门、基层供销社、农业科研单位和农村经济组织,牵头兴办农民专业合作社;积极引导现有农民专业协会向农民专业合作社过渡,支持专业合作社围绕优质稻、中药材、蚕桑、茶叶、木薯、食用菌、甘蔗、水果等主导产业的发展,开展标准化生产、销售流通、资金互助和技术服务,建立健全新型农民组织体系。引导农民在自愿互利的基础上,与专业合作社建立利益联结机制,为产业发展提供有效的组织载体,使专业合作社更好地联系农民、组织农民、服务农民。
今年以来,贵港市共举办农村经纪人培训班12期,共培训农村党员、农村经纪人1000人次;举办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培训班2期,培训人员300人次;开展返乡农民工再就业培训10期,培训人员800人次。
今年1~10月份,贵港市新培育发展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507户,签订协议入伙人员4642人、出资额达6.85亿元。到2011年,全市将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697个,社员达到20万户以上,带动入社农民增收1.95亿元。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
水利建设力度加大,“十五”期间,贵港市共投入10亿元用于水利设施建设。近两年,贵港市进一步加大了投入力度,2008年投入4亿元于水利设施建设。今年以来,贵港市水利固定资产投产完成2.8亿元,同比增长73.7%。耕地保护得到加强,全市实施170个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实施面积1.36万亩,新增耕地面积8643.67亩。
农村公路建设步伐加快,2008年,全市共投放4.3亿元用于农村公路建设,全市通公路行政村比例达到96%,通水泥路行政村比例达到50%。今年前三季度,农村公路建设已完成投资2.98亿元,开工建设了一批村屯公路。
生态环境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目前森林覆盖率达43%。农业科技支撑能力和农业设施装备水平得到加强,大力推广农业、水产畜牧业的良种应用, “三免”、“三避”技术推广面积和测土配方施肥实施面积不断扩大。农业机械化程度进一步提高,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21.93%。
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明显提升。加强农业标准化和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严格产地环境、投入品使用、生产过程、产品质量全程监控,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杜绝不合格产品进入市场。大力推进农业规范化、标准化生产,重点扶持现代农业园区、种养大户、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按标准化组织生产。支持发展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鼓励开展农产品原产地保护和商标注册,实施品牌经营。2009~2011年,每年通过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达到20万亩以上 |
|
、产品认证10个,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各5个,全面提升贵港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增强市场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支撑农业产业发展。
“阳光工程”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
贵港是劳务输出大市,农村人口占全市人口的80%以上,长期在外面打工的农民工大约有90万人,劳务输出是贵港农民增收、创收最有效、最直接的手段之一。
长期以来,贵港市高度重视劳务工作,牢固树立“抓劳务输出,就是抓经济、抓增收、抓就业、抓开放”的新理念,认真落实政策,不断强化措施,真正把劳务输出作为农民增收的大工程来抓,促使劳务经济做大、做强。
2008年贵港市组织农民外出务工累计达91万人次,劳务收入72亿元,增长8.6%。
今年以来,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大量农民工失业返乡,就业形势严峻、压力增大,贵港市认真落实政策,强化措施。
通过加快基础设施和民生工程建设,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引导、要求各企业尽量不裁员或少裁员,以稳定就业形势;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返乡农民工回乡经商、创办企业,以创业带动就业;进一步抓好农民工培训,不断提高农民工就业本领,增强农民就业的竞争力;加强劳务工作协调,开展 “送春风”活动,举行返乡农民工就业招聘会,等等,进一步加强了农民外出务工和返乡工创业、就业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今年1~9月份,全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新增4.33万人,42万返乡农民工基本实现外出就业。
推动返乡农民工培训和就业。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切实做好当前农民工工作的通知》(国办发[2008]130号)精神,积极开展受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影响而返乡的农民工培训和就业服务工作,深入调查摸底,了解农民工返乡率、培训就业需求等,制订培训就业方案,以 “阳光工程”、“农民转移就业培训”等项目为载体,有针对性地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促进返乡农民工能就近就地、尽快实现再就业和实现新增转移就业。政策引导掌握了一定技能、积累了一定资金的农民工回乡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
主动加强与珠三角等经济发达地区的劳务对接,争取务工岗位,为返乡农民工就业提供服务。支持、鼓励中小企业、工业园区、规模种养大户为返乡农民工就近就地、转移务工提供岗位。积极培育劳务品牌,建立劳务基地,抓好信息服务和维权服务,组织和引导更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走出家门,到城镇务工和落户创业。
增加投入推进新农村建设
贵港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广西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决策部署,深入贯彻落实党的支农惠农政策,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富裕、文明、和谐”贵港建设步伐的一项重要任务。以调整农村经济结构为主线,以建立农民增收长效机制为核心,以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为重点,以建设绿色农业、特色农业为发展方向,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为主要内容,加大扶持力度,着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尤其是试点村的建设。
目前,新农村建设已取得初步成效。从2007年起,贵港市建立了“领导挂点、部门包村、干部驻村”的工作制度,每年都选派2400多名干部,担任新农村建设驻村指导员。2008年,全市共投入资金2亿多元。其中企业帮扶资金1100万元,部门帮扶资金1.6亿,其他建设资金4000万元;完成通村水泥路项目73个,总长133.4公里;完成水利工程建设792项,惠及农村人口300多万人;完成新建沼气池3363座,较好地改善了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全市新农村建设试点村屯的楼房率、自来水入户率、屯内道路硬化率、电话普及率、闭路电视普及率分别为87%、70%、69%、85%、59%。
认真落实中央提出的“三个高于”、“四个主要用于”的要求,强化财政支农力度,实现支农资金增长与财政增收同步。
积极支持金融机构加大农村信贷投放,支持规模种养场、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