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谷粮食网手机版

播种绿色的希望--杨官林镇商各庄村发展设施农业纪实

发布时间:2009-12-01

    进入冬季,很多农民都在家里"猫冬",而杨官林镇商各庄的农民却忙得不亦乐乎,发展设施农业,建大棚、种黄瓜,谋发展、奔小康,干得热火朝天。

    11月11日,记者来到杨官林镇商各庄村,在新建的百亩设施农业基地里,只见一排排整齐的温室大棚在阳光照射下,溢彩流光,蔚为壮观。棚内,鲜嫩的黄瓜缀满秧枝,宛如翡翠;棚外,水、电、路、沼整齐有序,配套齐全。紧张劳作的人们脸上洋溢着幸福的微笑,充满了自信和希望。

    逼出来的思路

    多少年来,商各庄的农民们始终过着最典型的农村生活,春种秋收,一年一茬庄稼,一年的活就干了。几年来,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如何因地制宜,找一条适合商各庄村农业经济发展,让农业增效、让农民增收的出路,成了张建均为支部书记的村两委上任以来日思夜想的问题。

    2009年3月,一次偶然的机会让张建均的心里燃起了希望之火:他结识了乐亭县农业技术专家常寿祥。老专家介绍的关于杨家铺村和大旺庄村发展设施农业促农民增收的经验让张建均激动万分。回村后,村两委立即开会研究,张建均指出了明确的发展思路:建造日光温室大棚,发展特色设施农业。6月17日,又组织村两委、村民代表等46人到乐亭县大黑坨村参观学习。看到大黑坨村的几百亩标准化大棚一下子让他们转变了农业发展的思路,更加坚定了发展设施农业的信心。

    干出来的出路

    万事开头难,没钱建蔬菜大棚怎么办?土地的问题怎么解决?对于百业待兴的商各庄村来说这是两个最大的难题。

    为了便于运输,设施农业基地最终选在村北,并把紧邻的黄家屯村30亩土地也租了下来,这样占地百亩的基地与黄杨公路相邻,交通极为便利。以张建均为书记的村干部们毅然垫付了20万元资金,用于征地款的发放,仅用两个日夜100亩土地租赁合同全部签定到位。平田埂、迁作业房,不到10天时间,100亩的耕地就平整如初了。

    在基地建设过程中,村干部们带着家属和群众吃住在工地,两委成员的3辆私家车也成了建造大棚的"公务车"。张建均和村干部又每人捐款1万元,用于在棚区内铺设管道。 水泥柱子8501根,木杆8501根,竹板1784根,草帘2600块,塑料棚布10吨,卷帘机29台,灯具650盏……一份清晰的"数据报告"记录下了建设基地时那如火如荼的场景。

    为了节约成本,把有限地资金用到刀刃上,张建均带领村两委跑市场、比价格,仅水泥柱一项,就节省资金数千元。从7月中旬筹建到8月初,仅仅十几天的时间, 40个高标准的日光温室大棚如雨后春笋般成为商各庄村一条亮丽的风景。人们看到它,也看到了商各庄村的绿色希望。

    闯出来的富路

    为解决农民流动资金问题,村两委又以个人资产为抵押,为农户申请了48万小额贷款。农业技术专家常寿祥被商各庄村两委创业热情所感动,他吃住在基地,白天手把手现场指导大棚建设,夜晚他为种植户讲解日光温室的发展前景和种植技术。在常教授的建议下,在每个大棚旁边还建造了沼气池,实现了设施农业的生态发展。

    为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这村从北京引进了黄瓜新品种。农户们昼夜不离大棚,许多在家闲散的农民也都到大棚打零工,每天大棚雇工达400人。眼看着黄瓜秧苗一天一天长大,长到一尺多高时,已经结了八九根的小黄瓜,农民们都兴奋不已。"看这长势,今年的收入一定错不了,明年要是能行的话,我就再建一个大棚!"今年37岁的村民李志敏的心中充满了希望。

    还有半个月,温室内的黄瓜就要上市了,村两委又到外地搞调查、闯市场、跑销路。很快与北京、天津等地的蔬菜批发市场签订了供销合同。

    绿色原野,生机勃勃,座座大棚,充盈期盼。商各庄人正满怀豪情在这希望的田野上播种着绿色的希望,实现心中的理想……



分享到:
金谷粮食网 > 新闻资讯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