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谷粮食网手机版

(敬业奉献)江苏赵亚夫:现代农业的探路人

发布时间:2009-12-02

我来评议

    “要致富,找亚夫,找到亚夫准能富。”这是在句容广为流传的民谣,50万农民说了20年。赵亚夫,一个一辈子工作在基层的农业科技人员,他46年坚守在农技推广的岗位,以土地做伴,以农民为亲,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把效益装进农民口袋里,被当地农民称为“活菩萨”。

    今年67岁的赵亚夫1961年从宜兴农林学院毕业后来到镇江农科所,一干就是46年。先后担任过镇江市农科所所长、党委书记,镇江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2004年离开领导岗位,仍继续从事农业、农村工作。46年来,赵亚夫既是“学者”又是“行者”,他把自己的理念变成了现实。

    1983年,赵亚夫从日本带回了13箱农业科技书和20箱草莓。刚开始在句容白兔镇解塘村推广草莓时,赵亚夫准备亲自给农民示范种植。然而,对于一辈子种植水稻、小麦的农民来说,种植草莓好像是“天方夜谭”,农民们说啥也不愿让他在自己的责任田里做试验。心急如焚的赵亚夫带着农技人员走村串户,说服动员。然而农民还是不买他的账,最后他不得不求助镇政府同他一道动员村干部带头试种。功夫不负有心人,露天草莓一次试种成功!第一年产量达到500多公斤,效益600多元,是当时常规农作物效益的两倍多。到1987年,仅白兔镇露天草莓就种了7000多亩。现在的句容,草莓每亩收入已达1万多元,成为全国闻名的“草莓之乡”。

    在解塘村推广草莓成功后,赵亚夫又开始思考农业科技推广的新路子。上世纪90年代中期,赵亚夫带领农科所到农村租地办科技示范园,并将示范园定名为“万山红遍”,寓意红遍万山,给农民带来富裕。1996年,赵亚夫设计的第一个“万山红遍”农业园在白兔镇建成,之后又建起了后白、戴庄、磨盘等5个农业园区,形成了绵延十多公里的3万多亩高效优质应时鲜果产业带。

    农业科技示范园的效益日益显现,但赵亚夫的脚步没有因此停下来。2002年,赵亚夫提出了一个“惊人的要求”:让他去镇江最穷的茅山革命老区的一个村子,“让一个最穷的村实现真正的小康”。这个“最穷的村”就是天王镇戴庄村。戴庄村位于溧阳、溧水和句容三县(市)交界处,是典型的茅山老区腹地,但该地区人口少,资源丰富,水质达一类标准,环境优美,无工业污染,具有发展有机农业的得天独厚的优势。就是在这里,赵亚夫通过发展有机农业,建立合作社,让“最穷的村”实现真正的“小康村”。

    在努力推广现代农业理念与科技的同时,赵亚夫也积极从事农业科技的研究与创新。在担任农科所所长时,他坚称“农民的需要就是我们的研究方向”。根据当地丘陵山区的实际情况,他在江苏省率先将农科所的研究方向调整到以发展果树、蔬菜、花卉等现代农业的方向上来。经过多年的潜心研究,赵亚夫完成了稻麦栽培新技术、草莓良种引进及其优质高产栽培技术、江苏丘陵地区农业发展技术新途径等15项科研项目;出版了《草莓品种及栽培技术》、《无花果栽培新技术》等技术含量高、实用性强的专著。

    为了将这些科研成果传授给农民,赵亚夫组织科技人员编写了各种科普读物,免费发放给农民阅读;同时他还举办农民培训班,给当地农民讲授科技知识。据统计,赵亚夫为农民编写的科普读物至今已超过百万字;平均每年上课超过百堂,经他培训的农民达30万人次。通过这些方式,近百项农业科研成果为农民所掌握,给他们带来了25亿多元的收益!一位国家农业官员这样评价赵亚夫:“赵亚夫做的工作就是把先进的科技成果引进、消化、吸收并转化成生产力,这样的基层农业科技人员十分难得!在此他是个‘先行者’、‘超前者’。”

    四十多年来,赵亚夫恪守着“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帮助农民卖,实现农民富”的承诺,奔忙于田间地头,赢得了广大群众的衷心爱戴。被授予“江苏省道德模范”、“江苏省劳动模范”、“江苏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全国优秀领导干部”、“全国农村科普工作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是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经济日报、农民日报、新华日报等中央、省、市级媒体上对他的事迹作了宣传报道。虽然广受赞誉,但赵亚夫却始终认为自己只是做了该做的事:“我是党培养出来的,决不能辜负党和国家对自己的教育,我要用自己掌握的农技知识,致力于改变农村的落后面貌,使广大农民摆脱贫困以走上致富之路。”



分享到:
金谷粮食网 > 新闻资讯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