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谷粮食网手机版

给四川农业打上“现代”烙印

发布时间:2009-12-02

举措

2008年11月省委、省政府出台的《关于进一步扩大内需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意见》提出,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着力建设十大优势特色种植业基地,培育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2008年12月,省政府印发《四川省农业发展上台阶建设项目规划》。《规划》明确提出,推动农业结构调整,因地制宜发展优质粮油、特色果蔬、食用菌、茶叶、中药材、林竹、烟叶、蚕桑、花卉、生物质能源等十大优势特色种植业,建设优势突出和特色鲜明的优质农产品基地。

2009年6月,省政府印发《关于加快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的意见》。《意

见》提出,通过3至5年努力,我省马铃薯、茶叶、柑桔、蔬菜(食用菌)、烟叶等特色产业整体实力进入全国前3位,农民从农业获得的人均纯收入超过1600元。

本报记者胡彦殊本月中旬在北京举行的四川农产品展销周与以往的展销周有所不同,参展的门槛抬高———省农业厅相关负责人称“凡是其他省份能往北京送的,我们坚决不送,只送其他地方没有的”。

四川农产品的差异化策略使其在展销周上大放异彩,不但现场销售1810万元,还签订了37亿元销售协议。

这是化危为机、加快发展一年间,四川发展优势、特色、效益农业的一个写照。

确保农民稳定增收,种植业被赋予“超常规”任务

种植业收入一直是我省农民收入的基本来源,占家庭经营纯收入比例过半,但其相对固定,增长空间并不大。在灾后重建和扩大内需,确保农民稳定增收中,种植业被赋予“超常规”任务,在保证存量的基础上如何实现增量?

优势、特色、效益,成为破解这一难题的3个关键词。经过精心挑选脱颖而出的茶叶、柑桔、蔬菜、食用菌、特色水果、中药材、蚕桑、花卉等十大产业被寄予厚望。之所以选择它们,是因为四川这些产业的实力在全国的排名基本都在前5位,且有进前3位的潜力。这些产业的经济效益普遍较高,农民增收的空间较大。

发展十大优势特色效益农业的决策在去年底上升为全省的战略。在省政府出台的《四川省农业发展上台阶建设项目规划》中,明确提出要因地制宜发展十大优势特色种植业,建设优势突出和特色鲜明的优质农产品基地。

随后,这一宏观战略被细分到每个产业上。

从去年11月起,茶业、蔬菜、柑桔等产业的专项推进大会陆续召开,各种资源开始向这些产业集聚。从资金来看,省财政今年增加投入5000万元,同时各种农业资金被打捆向优势、特色、效益农业投放。柑桔、蔬菜等产业的“借智”行动也密集开展,省农业厅与中科院等国内顶级科研机构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

不到一年时间,种植业内部增收的潜力逐渐显现。今年农民从种植业获得的人均增收将超过100元,特色经济作物所占分量越来越重。

优势、特色、效益:在市场竞争中形成的比较优势

“从命名开始,它就被打上了现代农业的烙印。”省农业厅相关负责人说,“优势、特色、效益”是在市场竞争中形成的比较优势。

一年来,四川各种特色农产品频频在国际国内市场亮相,不但积极走出去参加德国纽伦堡国际有机食品博览会、美国优质食品展、上海国际茶文化节等展会,我省还主办了2009中国西部国际农产品交易会等一系列高规格展会。

今年6月,省政府出台《关于加快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的意见》,更加强化了优势、特色、效益农业的走向。

到今年年底,高标准的柑桔基地将新建49万亩,茶业总产量中名优比重也将近半,蔬菜更是大量被请进大棚提高“身价”,100亩南亚热作观叶植物示范基地也从传统的花卉中探出头来……

在基地建设过程中,原本各项分散的元素得以积聚。以往单打独斗的农民通过专合组织等形式的包装和集合,以更加专业的姿态进入产业链条,意味着在种植之外,能分到部分加工和流通的成果,企业与农户之间则通过订单农业等方式绑在一起,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

这样的绑定将实现1+1>2的效应。

得益于更加稳定的原料供应和市场推动,企业的发展热情高涨。据了解,省内的泡菜企业今年普遍增产30%以上,而全省泡菜产业年总产值将超过90亿元,同比增幅在20%以上。

点睛

依托土地实现稳定增收的途径

郭晓鸣(省社科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

优势、特色、效益农业发展一年来,效果是明显的。从眼前看,因发展优势、特色、效益农业而进行的大量土地整理等基础设施建设,为在金融危机中返乡的农民工,特别是年龄偏大、技能偏低的农民工提供了宝贵的就业机会,稳定了他们的收入。从长远看,发展优势、特色、效益农业,通过产业组织的建立,以及产业链条的完善,给农民带来了一条依托土地实现稳定增收的途径,这对于增加农民购买力,扩大农村市场意义重大。

目前正在蓬勃开展的优势、特色、效益农业基地建设多是政府推动,如何建立传导机制,用更加市场化的手段来推动,吸引更加多的社会化资金进入优势、特色、效益农业,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分享到:
金谷粮食网 > 新闻资讯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