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谷粮食网手机版

解码“185”黔南州发展山区现代高效农业的启示

发布时间:2009-12-04

  2009年,在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185”这几个阿拉伯数字出现的频率很高,它们在州委、州政府的文件上醒目地标示着,在县乡干部的头脑中盘旋着,在田间地头农民的嘴边牵挂着。

  何为“185”

  “185”是黔南州今年开始实施的一项农业工程,指在一个农业生产年度内,根据各地海拔、气温、土壤等生产条件,区位优势和农民生产水平,通过产业结构调整、提高复种指数和农产品商品化率,使每亩田地生产的农产品销售收入达到1万元、8000元或5000元以上。

  数字具有确定性,似乎难以更改和折扣,但记者在黔南独山、罗甸、长顺、惠水等地采访时,发现有的今年加入工程的田地其实去年就实现了销售收入过万元,而有的地方却把“185”工程搬到了山上,提出建设“万元坡”、“万元山”、“万元林”。

  “185”究竟是什么?副州长王勇告诉记者,一个地区农业生产发展到一定阶段,需要重新审视。州委、州政府提出的“185”工程是对实践的总结和提升,是一种用工业手段发展农业的思路,是运用工程学理念管理农业的一种方法,是山区现代农业的效益体现。是根据不同地域、不同生产水平和条件、不同市场需求提出的一个发展方向。“185”工程重内涵,各县可以根据实际提出自己的“974”或“853”。

  “185”是思路

  11月初,记者在黔南乡间一路行来,新翻泥土的味道和蔬菜的清香扑面而来。公路两边绿油油的菜地里,辛勤劳作的村民随处可见。

  人不闲,地也不闲。很多农户都在忙着种第三季菜,正在青菜地里锄草施肥的独山县基长镇阳地村村民盛仕丽说:“往年都是早熟蔬菜后接一季水稻,种第三季菜的人很少,也不好卖。如今种菜不愁销,我家3亩菜地今年前两季收入3万多元,这季青菜还可收入4000元。”村干部告诉记者,菜农不愁销是因为当地蔬菜有规模,两广、川渝的客商直接开车到村里或是委托当地经纪人收购。

  长顺县广顺镇,虽然挂果季节已过,但万亩连片苹果林蔚为壮观,孕育着来年的收获。罗甸县沫阳镇,6700多亩连片的冬季蔬菜绿意盎然,置身豆棚瓜架,恍然不觉秋去冬来。

  罗甸县边阳镇罗木村村支书刘汉丞告诉记者,他联合13户每户集资1万元流转土地158亩规模种菜,收割翻地只需一个电话,镇里的农机专业合作社的人便会开着拖拉机上门。统一购种、施肥、销售,大大降低生产成本,他们的蔬菜批发价比当地散户高,第一季菜纯收入近20万元。

  依托龙头企业、大户和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开展适度规模化种植,黔南州今年共流转土地5万亩,有力地推动产业结构调整,早春蔬菜已达50万亩。

  规模化离不开标准化,而标准化离不开大户和企业的示范带动。以蔬菜闻名的罗甸县对8个主要蔬菜品种的用药、施肥、包装等都制定了严格标准,建立健全了技术服务、信息服务、质量安全检测体系,统一一镇一村的同类产品质量、上市日期。

  罗甸县边阳镇打讲村300多亩连片的小南瓜长势喜人,正在地里劳作的刘知兴老汉高兴地告诉记者:“这片地属于上百户人家,往年有的种得早,有的种得晚,有的种莲花白,有的种辣椒。今年村蔬菜协会统一要求种小南瓜,还未成熟就有商贩前来下订单,亩收入可望近4000元。”

  黔南州各级政府部门在资金、技术、信息等方面积极扶持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引导农户以土地、资金、技术入股进行合作化经营,让合作组织带领农民适应瞬息万变的市场。目前,全州共有各类农村经济合作组织550个,带动15万余农户开展规模化种植,使全州的蔬菜、水果等产业已初步形成大户带动、龙头拉动、合作组织推动的良性循环。

  作为一种用工业手段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思路,适度规模化、标准化和组织化是“185”工程的3个关键。

  “185”是方法

  在独山县基长镇平定科技示范区,记者问蔬菜大户廖金胜明年有何打算,他指着路边的规划牌告诉记者,镇里的农技干部已为他做了规划:一号地30亩第一茬种黄皮尖椒,第二茬种花椰菜,第三茬种大白菜;二号地……每一块地一、二、三季分别种什么都已明确,栽种和收获时间都精确到具体日子。这个规划让农民一看就懂、一学就会。

  一项工程首先要有科学的规划。黔南州制定了农业近、中、远期发展规划,到2012年,全州将建成“万元田”10万亩、“八千元田”20万亩、“五千元田”30万亩。各县结合自身实际大胆创新。长顺县正着力建设百里农业产业长廊示范带。各乡镇、村也在州县规划指导下拟定详细计划和操作规程。惠水县各乡村的规划详细到接茬次数、时间、主要品种、技术措施等。

  目前,全州“万元田”、“八千元田”、“五千元田”已分别达到2万多亩、4万多亩和12万亩。全州的农业生产布局正围绕规划展开,在低海拔地区重点发展早春蔬菜和延秋蔬菜,进行菜稻菜生产;在中海拔温热区,重点发展夏秋蔬菜,进行菜菜菜生产;在高海拔冷凉区,重点发展精细夏秋蔬菜。

  正在惠水县和平镇惠明村收购蔬菜的贵阳蔬菜批发商徐某告诉记者,以前买菜要先找熟人了解当地的生产情况,现在不用了,只要一看当地的规划牌就能知道农民种的什么菜、何时上市、有多少产量。惠明村主任王登祥说,镇里按统一规划补贴种子和地膜,农民种菜积极性高涨,今年种菜1500亩,比去年多500亩。

  要让规划从墙上走到田间,项目支撑是实施的保证。今年,州财政专门安排500万元助农增收基金,培育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和农村经纪人,帮农民购买良种,改善生产条件,开展科技培训等。州县还积极争取国家重点农业发展项目,捆绑使用各种支农资金,协调金融机构扶持高效农业。龙里县先后投入1000万元扶持“185”工程,长顺县投入2000万元在广顺、威远、马路、凯佐等乡镇规划建设“万元田”2000亩、“八千元田”4000亩、“五千元田”6000亩。各地还引进大户和企业、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到农业生产,带动农户发展规模种养业。

  一项工程必须要有一套完善的质量监管体系。黔南州大到对一个县的“185”工程规划落实,小到对一家一户的产品质量都实行严格的质量监管,当地菜农已能自觉进行无公害生产。在罗甸县沫阳镇蔬菜批发市场,农技站检测员向裕琴给记者演示了蔬菜农残定性检测,取来20根棒豆切片、浸泡,用试纸蘸水后贴在快速检测仪上加热试验,试纸不变色证明该产品农药残留合格。向裕琴说,每到蔬菜收购季节,他们都会为客商做这样的检测。

  科学规划、项目统筹、质量监管,是“185”在工程学意义上的3种主要方法。

  “185”是算账

  “185”工程引导农民自觉地提高复种指数,调整产业结构,围绕市场组织生产,追求既要种得好更要效益高。从流通环节、市场需求及生产效益来确定种什么、怎么种,将会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记者在独山县基长镇平定科技示范区看到,从高处两个大蓄水池引出的管道遍布400多亩地,农民就近拧开龙头取水浇地。这种半自动浇灌模式被当地农民称为“大瓜牵藤”模式。蔬菜大户廖金胜说:“自动喷灌设施容易坏成本高,不利于机耕,浪费大,不划算。”这话表明,当地政府和农民在农业基础设施投入上不再不计成本盲目投入。

  站在罗甸县沫阳镇访里村连片的棒豆基地旁,村民罗绂会说:“今冬我家的3亩棒豆可收入9000元,这是在‘空空里’得的。”镇党委书记黄仕龙说,往年当地村民只种一季早菜、一季水稻,今年镇里统一规划后,一边打谷子,一边请专业机耕队犁田,两个月就可多收一季棒豆,不会耽误明年早菜种植。“时间就是金钱”这个来自特区工厂的理念在黔南广大农村得到生动体现。

  抢时间接茬和提高复种指数需要科技支撑,这个“空空里”多得的一季源于科技打消了群众的顾虑。日前,在罗甸县边阳镇打讲村瓜田边,记者见到50多位农民正在专心听县蔬菜办包片技术员王会科讲解小南瓜成熟期病虫害防治要点。村民杨昌兴说:“临近采收,瓜却患了病,想施药又担心过不了质量检测关,不用药吧,瓜的外形和产量都会受损。听技术员讲解后,我们心中有数了。”

  黔南州要求各县级领导干部示范点必须达到2000亩以上,每个示范点带动农村劳动力200人以上或100农户以上。鼓励干部、农技人员领办、承办、协办或以技术入股的方式直接参与“185”工程,为山区高效农业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长顺县广顺镇北场村,村民与贵阳味莼园公司合同种植60亩大头菜,村民告诉记者,味莼园公司的技术员已多次实地指导生产。“精品农业推广要大力依靠龙头企业。”长顺县委书记杨永英认为,只有把传技和受技两者利益有机结合,才能提高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把区位优势和气候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和竞争优势。目前,该县共有21家龙头企业带动上万农户开展规模化经营、特色化生产。

  算投入产出账、算时间账、算科技账,地尽其力,物尽其用,“185”工程的核心是算农民增收账。目前,黔南州已有近20万亩田土年产值达5000元以上,20多万农民收入较去年大幅增长。

 
作者: 本报记者 胡涛 朱邪  编辑: 李蓓



分享到:
金谷粮食网 > 新闻资讯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