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灾之年长春市农业仍获较好收成
发布时间:2009-12-07
今年虽然遭遇严重旱灾,长春市粮食产量与去年特大丰收年相比有所下降,但仍然获得了较好的收成,粮食产量为170亿斤左右。
今年夏季,长春市遭遇高温少雨天气,农作物经历了严重的“伏旱”考验,旱灾造成部分田地减产减收。在这种恶劣的生产条件下,长春市粮食为何能获得较好收成?
今年备耕期间的资金投入成为一大亮点。备春耕期间,全市共筹集生产资金53.4亿元,与去年同期的28.5亿元比增加了24.9亿元。另外还向国家和省争取了农业机械化建设贴补2.64亿元,其中农机购置补贴0.77亿元、全程农机化示范区建设补贴1.02亿元、增产百亿斤粮食工程补贴0.85亿元。对土地的高投入使庄稼增强了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高产作物面积增加。今年,全市粮食作物播种面积达到115.6万公顷,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92%,与上年比增加5.8万公顷,增5.3%;其中玉米播种面积89.5万公顷,增长6.1%;水稻17.5万公顷,增长2.4%;其它粮食作物8.6万公顷,增长4.9%。
农业技术的广泛应用,使粮食作物在旱灾考验下挺直了“腰杆”。今年全市确定玉米、水稻、大豆主推品种20个,推广玉米螟生物防治技术89万公顷,测土配方施肥26.9万公顷,玉米宽窄种植2.9万公顷,建立万亩以上高产示范田18个,由于采用了多项组装配套农艺技术,作物长势和耐旱程度都强于邻近地块。在近期的产量实测中,玉米攻关田平均单产达到每公顷13374公斤,比全市预计的单产7530公斤高77.6%。
另外,去年秋季,全市落实财政补贴资金1500万元,完成了20.8万公顷的深松整地任务。今年春季多雨,采取深松的地块蓄积了充足的水分,蓄水能力大大强于没有深松的地块,作物根系发达,茎叶长势强壮,表现出明显的耐旱性。
面对旱情,长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及时启动农业干旱Ⅱ级和Ⅲ级响应,自7月20日以来,全市共启动抗旱水源井7783眼,维修抗旱水源井200眼,新打抗旱机电井551眼,动用机动抗旱设备1520套、机动运水车辆2.7万辆,抗旱用电450万度、用油740吨,投入抗旱资金2777万元。8月19日、27日,气象部门抓住有利时机,适时实施人工增雨作业,形成有效降水,对缓解旱情起到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