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水农业应县农民的“福娃”
山西省是一个水资源严重匮乏的省份。特别是今年,有历史记载以来罕见的旱情,给全省农业生产带来不少损失。但是记者近日在应县农村采访,发现这里农民的收入并没有因为上半年的持续干旱有所减少,2009年,全县农民仅蔬菜种植户均纯收入8000元。探寻其原因,大伙儿都说,是沾了节水工程的光。
“上干港”的变迁
在应县南河种镇上甘港村,一提起今年的收成,村民王喜就乐得合不上嘴,他家今年种的3亩尖椒总收入达到1.8万元,10亩玉米总产7500公斤。谈起增收之道,老王感慨地说:“节水工程就是咱农民的及时雨啊!”其实,在上甘港,受惠于节水工程的绝不仅仅是王喜一家。大旱之年,全村人均年收入仍可达到5500元。
5年前,上甘港村还被人戏称为“上干港”。全村近万亩耕地,95%是靠天吃饭的旱地,只能种些耐旱而经济效益低的作物,好年景亩产不到100公斤,收入不到300元,差年景收成减半,有时甚至血本无归。
为了改变这种靠天吃饭的现状,从2004年开始,县水务局启动了万亩农业高效节水园区建设,经过两年时间的奋战,工程基本竣工。整个工程累计投资450万元,新打水源机井65眼,铺设地下管道40公里,节水控制面积1.53万亩,涉及上甘港和旧堡两个村。
项目区的建设,让过去一穷二白的上甘港村大变模样。村里扩大了蔬菜种植面积,目前菜田稳定在6000亩左右,亩平均收入3500元。仅仅两年时间,上甘港就盖新房600余间,80多户人家娶了新媳妇,全县有名的落后村一下子成为屈指可数的文明村。
高效节水园区年节水2000万立方米
应县是纯农业大县,针对十年九旱的实际,如何促进农业转型增效?县委、县政府认为必须做好节水文章。县委书记王守林说:“要实现农业结构优化,就必须把建设节水园区放在首位,依托园区调整产业结构,从而达到农业的高产高效,农民的稳定增收。”正是站在这样的高度,应县不断整合农业综合开发等项目资源,加大节水园区建设力度,短短5年时间,投资1.1亿元发展高效节水园区20多个,总面积26万亩。
在用水管理上,该县采取引进先进设备和加大自主研发相结合的办法,田间灌溉自动化技术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整个系统包括电子自控配水系统、新型智能IC卡控制阀、无人值守全自动化灌溉技术、远程自动化灌溉控制技术、井群无线自动控制设备以及变频调节技术等。农民交钱领卡,刷卡取水。水费的制定由各村用水协会召集村民代表大会协商制定,有效地杜绝了人情水、关系水。
高效节水园区,主要的功能就是节约用水、集约用水、高效用水,使有限的水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在该县大临河项目区,村民罗生元介绍,现在浇地,亩均用水量较常规浇灌可节约25%左右。据统计,应县高效节水园区年节水量达2000万立方米,年可为农民增收1亿多元。
在节水园区建设中,应县不搞一刀切,而是因地制宜,管灌、渗灌、喷灌、渠道防渗改造一齐上,逐步形成了完善配套的农田节水灌溉体系,提升了水利为粮食和经济作物增产的服务功能,而且也带动了农民的投资热情。现在,节水园区建设投资已经形成了国家、社会、农民三个轮子一齐转的生动局面,园区面积每年增长至少2万亩以上。
随着一处处高效节水园区的建设,应县农业产业结构得到优化,形成了粮、糖、奶、菜四大特色产业基地。其中蔬菜年种植面积30万亩,无公害栽培面积达到了20万亩,青椒、架豆等9个主要菜种注册了“应州绿”商标,并被认定为“山西省著名商标”。“应州绿”蔬菜目前已销往全国26个省、市、自治区,部分销往日本、韩国。记者白续宏 通讯员丰科成 丰开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