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黎“冬闲经济”红红火火
昌黎县城郊区钱庄子村董顺宏夫妇瞄准当地迅速发展的设施农业,冬季草帘需求量大的商机,投资1万多元买了台草帘加工机,雇用本村十几名妇女生产加工草帘,不仅在当地供不应求,还畅销抚宁、卢龙等周边县区。“冬闲时节,在家里闲着也是闲着,不如忙点啥事赚点钱,虽然草帘加工人忙点活儿累点,但每天都能收入二三百块钱。”董顺宏忙碌中仍掩饰不住内心的喜悦:“保守算,忙活两三个月时间我就 能挣上两万多块钱,比过去‘猫冬’强多了。” 冬闲人不闲,忙着去赚钱。如今,和董顺宏夫妇一样,昌黎县越来越多的农民彻底改变过去冬闲时节“猫冬”的习惯,结合当地特色产业,发挥自身优势,各显神通,纷纷投入到农资产品加工、设施蔬菜种植、特色畜禽养殖等多种经营中,通过多种渠道增加收入,“冬闲经济”红红火火。 时近隆冬,外面寒风刺骨,但走进昌黎县新集镇小营村温室黄瓜大棚,却是温暖如春,绿意盎然。种植能手田锡川正忙着给黄瓜施叶面肥,看到笔者来访,放下手里的活计,指着秧上一根根顶花带刺的黄瓜兴奋地说:“再过几天,这棚黄瓜就要上市了,按照现在的行情,这一个黄瓜大棚就能收入5万元左右。”据了解,田锡川今年和他人合伙投资170万元,建起了30多个日光温室黄瓜大棚,春节前后将全部上市,预计收入超过100万元。目前,以黄瓜、西红柿、草莓、韭菜、油桃、葡萄等蔬菜和果品为主的反季节设施农业,已成为昌黎县强农富民的支柱产业,全县建成各类温室大棚7万多个,并涌现出马芳营、刘李庄、西新庄、吴家坨、小营等100余个反季节设施农业种植专业村,过去的冬闲时节,如今却成了农民最忙碌和收获的季节,据测算,仅靠反季节设施农业种植,昌黎农民就能增加收入10亿多元。 昌黎县两山乡地处半山区,依托独特的资源和区位优势,肉羊养殖业发展迅速。每到了冬闲时节,许多农户便瞄准肉羊养殖周期短、见效快、效益高的特点,抢抓春节前后肉羊市场需求增加,价格上涨的商机,纷纷补栏,大规模圈舍饲养肉羊,成为当地农民冬闲增收的“摇钱树”。施各庄村村主任张辉今年入冬前投资240万元建成一个占地37亩的大型规模养殖场,并成立了荣辉肉羊养殖专业合作社,带领当地村民发展肉羊养殖,目前养殖场存栏肉羊近万只,经过两个月左右的精心饲养、短期育肥,春节前后即可出栏,可实现纯利润50万元。据介绍,该乡今冬从事肉羊养殖的农民达1000多户,仅此一季可出栏肉羊10万只,带动养殖户增收500多万元。 近年来,昌黎县近海捕捞业、海水养殖业、缝纫机零件加工业、粉丝加工业、冶金制造业等特色产业发展快速,许多心灵手巧且不辞辛苦的农民熟练掌握了渔船维修、织网补网、育苗孵化、弯针制造、电焊气焊、草帘编织等技能,每到忙完地里农活儿,这些“土能人”便抓住冬闲时间,凭手艺挣起“技术钱”。团林乡毗邻渤海,近海捕捞业是该乡的传统产业,当地各村的妇女几乎人人都学会了拿手的“上渔网”这项技术活儿,每到冬季闲暇时间,“上渔网”就成了当地妇女的热门工作,由船主将渔绳及网子送到上渔网的妇女家中,渔网上好后再由船主取回,每领渔网手工费三四元钱,一位妇女一天最多的时候能上20来领网,轻轻松松在家里每天就可以赚到五六十块钱。据统计,在冬闲时节,该县每年都有数万名新型农民靠手艺挣起“技术钱”,成为农民增收的新亮点。 |
来源: 秦皇岛日报 作者:王志勇 编辑: 郭振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