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今年设施农业建设超百万亩
高投入带来高产出,农民盖起大棚后,“一年四季都有收入”。 记者徐丹伟摄
设施农业这个词,如今可是非常火——设施园艺、设施养殖正在我省农村蓬蓬勃勃地发展起来,让农民着实尝到了甜头。设施农业帮助农民摆脱了几千年来传统农业靠天吃饭的束缚。我省一些农村地区正在靠设施、靠技术走上现代工厂化的农业生产模式。
在我省,像这样从事设施农业生产的“新型农民”越来越多。据来自省农委的数据,今年我省设施农业建设速度与发展规模再创历史新高,预计全省年度设施农业建设面积将达到100万亩以上。
生产环境变化了,生产方式变化了,从事现代农业生产的“新型农民”如何实现转型?蓬勃发展的设施农业给农民带来了怎样的喜与忧?在设施农业的发展中我们如何做到趋利避害?
大棚亩均可为农民创收5000元以上。
敖牛堡子村农民的一笔账
法库县大孤家子镇敖牛堡子村一片平整的田地上,今年以来接连“拱”起了一座座塑料冷棚,村民们在棚中辛勤劳作的火热场面,成为冬日乡村里的一道风景。
“把大棚的塑料薄膜扣上,准备工作就基本差不多了,就等着明年2月份育香瓜苗了。 ”35岁的敖牛堡子村村民王玉新撂下手里的活儿,和记者聊了起来。
他说:“我家有13亩地,以前种的是大田,1亩地的收入在500元左右。 ”
今年村里鼓励农民搞设施农业生产,还带着村民们到其他设施农业搞得比较好的乡镇去参观。就是这次“眼见为实”,让王玉新种地的观念发生了转变,“我看这种生产方式真是好,不再靠天吃饭,而且生产还不受季节限制。 ”
王玉新和家人一商量,作出了“家庭决议”:从今年开始搞大棚生产,而且第一年就要干把大的,除了自家的13亩地建大棚外,他还承包了10栋大棚。
“一栋大棚1亩地,算起来要侍弄20多亩地的大棚。咱自家人手确实忙不开,我就又在村里‘物色’了6个干活实诚的,跟他们‘预订’好明年给我干。 ”
设施农业生产不仅改变了农民的生产方式,也让他们对增收有了更大的信心。
在这个村的宋孝恩家,宋孝恩掐指算了搞设施农业生产的一笔账。他家原来有27亩地,今年又承包了15个大棚,“栽香瓜,按1亩地三四百棵计算,装碗、摆子、定植、掐尖、打岔、喷药到最后收获这一茬香瓜,大致需用工30多个,再加上基础设施成本,塑料钱1000多元,棚架子1500元左右,加种子化肥一栋棚成本4000多元,香瓜按1亩产量4000斤左右计算,1斤2元多,一栋棚最少可以挣四五千元。 ”
尽管这些农民对设施农业生产还是初次尝试,但他们已经有了无限的憧憬,“等到明年瓜果飘香的时候你再来看看。”王玉新和宋孝恩向记者发出了邀请。
设施农业在生产管理中有许多学问。
设施农业发展创纪录
今年是法库县大孤家子镇农民搞设施农业的第一年,而且该镇一下子就实现了设施农业从零亩到2200亩的跨越。
镇长尹洪阁说:“想让农民增收致富,设施农业是一个好途径,它使农民摆脱了传统农业靠天吃饭的束缚,开始走向靠设施、靠技术实现现代工厂化的农业生产模式。 ”
他说自己估算过,“镇里有2200亩大棚,一年可以种两茬,第一茬香瓜的产量将达到850万斤左右,秋季西红柿的产量可达到1200万斤左右,按今年香瓜的批发价1斤2元多,西红柿1斤7角左右算,一年下来,农民获得的收益将会很可观。 ”
大田1亩效益在300元至500元,设施农业1亩效益能达到5000元左右,设施农业与大田两者效益多达10倍的巨大差距,刺激了农民们发展设施农业的积极性。
在镇长尹洪阁的办公室里,记者看到一份大孤家子镇2009年~2011年设施农业小区建设规划图,上面写道:敖牛堡子村2009年建冷棚小区1000亩,2010年2000亩,2011年1500亩;牛其堡村2010年建冷棚小区1000亩,2011年2000亩;佛山堡村2010年建冷棚小区1000亩,2011年1500亩……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为全面推进设施农业发展,法库县今年提出了“3512”工程,即利用3年的时间,重点发展50个村,每个乡镇设施农业面积要突破1万亩,全县设施农业面积达到20万亩。
设施农业正在我省蓬勃发展。省农委方面向记者介绍说,除法库县外,我省康平县、昌图县、义县、建平县等设施农业基础相对薄弱的县(市)也开始提速了,发展势头和规模都很可喜。
据统计,今年我省设施农业建设速度与发展规模再创历史新高,上半年,全省完成设施农业小区建设用地调整65.3万亩,开工建设48.8万亩,预计全省本年度设施农业建设面积将达到100万亩以上。
农民不再靠天吃饭
一间不大的会议室里,50多个农民早已等候在那里,当沈阳市科技局农村科技培训讲师团讲师邓中贤走上讲台,会议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12月7日上午,法库县大孤家子镇设施农业一期培训班正式开讲。
怎样做棚、怎样用土、种什么品种好?怎样育苗?出苗时要注意什么?有了病害怎么办?邓中贤教授1个多小时的实用课,深深地吸引了台下的农民学生。
法库县科技局为了助力全县设施农业的发展,积极采取多种措施提供技术支持和服务。 “我们邀请了专家到现场来讲课,这可以说是自助餐式的课堂,农民朋友需要哪些方面的知识和帮助,讲师团的专家就提供什么,而且全程免费服务。”法库县科技局相关人士介绍说。
设施农业是个新的生产技术体系,其设施设备、选用的品种以及管理技术等都影响设施农业的效益。
“设施农业投入较高不假,但确实是高产出,这也是农民青睐这种生产方式的原因。 ”邓中贤分析说。
12月7日,雪后的新民市周坨子乡安坨子村,大地被白雪覆盖,村民宋志学依然没有停止生产,温室大棚里的角瓜可以上市了!
有人上门收购,一斤角瓜1.80元,100公斤的角瓜卖了360元,老宋把钱揣进了兜里。“扣大棚,一年四季都有收入。”老宋乐呵呵地说。
老宋说,现在村里越来越多的农民尝到了设施农业的甜头。去年该村设施农业建设面积500亩,今年发展到了2000亩。
记者采访了解到,新民市周坨子乡是设施农业新区,2007年以前设施农业还是一片空白,继2008年发展了1400亩日光温室后,2009年规划建设1.5万亩,现已建设日光温室1.3万亩。
设施农业的发展使农民的家底增厚了,1亩大棚的收入少则四五千元,多则几万元,效益是大田作物的10倍乃至百倍,同时还解决了长久以来农民靠天吃饭的问题。
2008年沈阳市新增设施农业面积15万亩,是新增数量最多的一年,设施农业的总面积达到了119万亩。沈阳市还创新设施农业建设方式,变秋季建设为全年建设,在全国首创日光温室产权抵押贷款,增强了农民发展设施农业的融资能力,推动了设施农业超常发展。
应重视“大棚里的健康”
“在角度和斜面设计适宜的条件下,单位面积成本投入可以降低,棚室透光好,保温、保湿性强,利于作物在冬春季生长。 ”60多岁的邓中贤是位农业专家,还兼任着辽宁省老教授协会绿色食品科技研究会的秘书长,他每年在大棚里指导农民生产的时间有200多天。
邓中贤对我省设施农业发展状况颇感欣慰,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他也注意到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在技术指导过程中,有不少棚户向他咨询有关大棚生产中的健康问题,“有的农民有过敏反应,也有的有其他异常反应。 ”
那么在大棚的生产环境中,生产者的健康会受到哪些影响呢?
邓中贤分析说,棚室生产对人体既有有利的一面,也存在着一些负面影响。 “有利的一面是,棚室温度高低变化有节,能避免冬春季节外界寒气对人体的侵袭,此外,在极低药、肥、膜等异味条件下,作物叶、茎、果挥发的气体能给人一种清新的感觉。 ”
“但是,由于棚室密闭性强,其湿度、温度、气流情况、土壤含菌量、农药喷洒次数,以及劳作程度又都直接关系到人体的健康。 ”邓中贤提醒说。
棚室内常会聚集有害气体,如棚室覆膜后20天左右挥发出氯、苯、乙烯等气体,对人体眼部有刺激,影响视力和记忆力。
肥料分解的气体,以硫化氢、氨气危害几率高,主要原因是农家肥未作发酵处理,化肥没有有机物包裹,这些气体刺激眼睛、导致窒息。
农事操作中用到农药、特别是化学农药时,当喷施到叶面后,挥发部分是对人体伤害最大的污染源。如粉尘、烟剂、喷施水剂挥发的气体,被人呼入后,会腐蚀呼吸道。
也有人对棚室内某种作物有过敏反应,出现疣疹、眩晕、昏迷等症状。
“这些与人体日常健康状态有直接关系,因此,只要保持清洁的棚室环境,增强身体免疫机能,搞温室大棚生产问题并不会很大。 ”邓中贤认为。
专家倡言清洁生产
搞设施农业生产怎样趋利避害呢?邓中贤建议,应该采取物理防治、农业防治和生物防治相结合的方法,最大限度地减少化学农药(特别是高残留、高挥发的禁用农药)的应用。
大棚每天要定时通风,保持棚内空气新鲜,一次作业时间不能太长,此外,更应提倡清洁生产,“一定要降低肥料中的有害气体,降低农药污染。棚菜生产管理中,防治病虫害应以农业防治、物理防治和生物防治为主。 ”
所谓农业清洁生产,一是使用原材料的清洁生产,二是生产过程的清洁生产,三是产品的清洁生产。在肥料中加拌高毒农药,生产过程中过量施用农药,产品上喷洒农药,这样的生产环节都不同程度地背离了清洁生产的原则。因此,大力发展设施农业要强化农业标准化生产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提高棚户科技素质,依靠科技支撑,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记者/徐晓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