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凤冈县生态农业建设的思考
生态农业是凤冈县“建设生态家园,开发绿色产业”战略思想的主要内容之一。凤冈是农业大县,如何建设生态农业,在理论和生产实践中总结、优化出一种适合全县农业发展的生态模式,提高农民的收入,是每一位农业工作者都应该思索的问题。笔者希望通过以下浅显的文字,抛砖引玉,让更多的生态农业有识之士关注凤冈县的生态农业建设。
一、紧抓粮食安全不松懈
我们对农业安全的重视和促动,要从在解决数量安全向质量安全转变。生态农业模式的推广不仅可以在技术层面解决好全县的粮食生产问题,也可以合理地配置农业资源,提高农业生产品质和数量安全保障水平。要以粮食安全为前提,因地制宜,采取一系列有力措施,抓好粮食生产发展,加强基本农田保护和建设,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一是加大遗传育种与引种,根据不同生态条件,培育或引进高产、优质、多抗的农业植物优良品种,替代旧品种。二是推广免耕、直播、机械作业等轻型简化栽培技术,减少种植业资本和劳力投入。三是推广高产高效模式。按照增粮增收统筹兼顾的原则,推广稻鸭共育、稻鱼共生、粮经结合为主的高产高效模式。四是推广病虫害防治技术。加大全县农作物病虫防治工作力度,采取生物、物理、化学防治相结合的办法,保障粮食增产、农民增收。五是通过测土配方施肥、有机质提升、秸秆还田等项目,做好土壤结构改良、土壤污染防治和耕地保护等。
二、开发有机食品不动摇
有机食品作为一种无污染、高品质的生态安全食品,日益成为中国农产品市场的新宠,已显示出巨大的发展潜力和良好的市场前景。首先结合凤冈县实际情况出台优惠政策,大力引导和扶持广大农民、加工厂,增加有机食品生产加工的资金投入。其次,通过课堂讲座、基地培训,结合目前的远程教育系统等形式,在专业技术人员、种植户中推广有机食品生产、基地改造、病虫害物理生物防治、优质栽培等技术。第三,加快有机食品质量体系建设,抓住质量兴县契机,制定和完善产品质量标准、产地环境和加工、贮运、包装质量标准,与国际接轨,适应市场需求。第四,完善市场准入制度,积极推动有机食品的申报,获取食品进入市场的“通行证”。
三、推进农业标准不降低 农业标准化生产就是按照特定的标准体系进行生产、加工、储存、销售农产品的过程。一是合理布局。围绕全县茶叶、蔬菜、大米等产业发展规划和目标,结合本县气候、地形、土壤等自然条件,科学布局,按照适地适种原则,创建一批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或示范区。二是规模发展。大力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发展、鼓励、支持种植大户、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兴办各类产业基地,引导种植户向适种地集中,推进特色板块集中连片发展。支持和鼓励农产品加工企业兴办产业基地,按企业标准组织生产。三是标准建园。坚持新园建设与老园改造并重,按照农业相关技术标准,加强基础配套设施建设,重点推广和普及自动化喷灌、给药、施肥、运输等省力设施和技术。 四、发展生态模式不后退 “畜牧禽业-生态能源-种植业”循环链,是保护环境的良好生态循环模式。它以农户为基本单元,以发展生态产业为核心,以建沼气池为基础,以生猪养殖为辅助,实施改厨、改灶、改厕。通过生猪产生的粪便为沼气池提供原料,沼气池中产生的沼气用于做饭、照明,沼液沼渣用于农业生产。在链中,沼气是纽带,它促进系统内能量流动,形成良性循环,有利于改善农业结构调整,保持和提高生态农业系统的稳定性。通过这种循环链,达到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服务业多方增收,实现社会、经济、环境的协调和谐发展。以发展优质高效产业和提高农产品的竞争力为立足点,积极推广“畜牧禽业-生态能源-种植业”等生态农业种养模式。 一是加大宣传力度,集中连片,整村推进,全面普及沼液综合利用技术。二是要将沼气建设与有机产业、养殖业发展联动,实现沼气、养殖、有机产业、生态环保四位一体的沼气经济联动效应。三是丰富循环链内容,探索合理轮作、连作技术,保持循环连稳定性,提高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