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海市银海区大力推进大棚农业种植
日前,笔者来到北海市银海区福成镇时看到,一个个高科技的种养大棚星罗棋布,让人目不暇接。在该镇宁海村大棚无公害蔬菜基地,一个个金黄硕大的哈密瓜挂满棚架,散发出谈谈的清香,吸引了不少客商前来订购。正在地里忙活的一位瓜农兴奋的告诉笔者:“今年我种植无公害哈密瓜5亩,已经收成了3亩,余下的两亩再过一个星期左右又可以收成了,亩产4000多斤呢。”作为一个农业大区,银海区近年来在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积极改变农业种植模式,引导农民走上发展高效农业之路。据了解,目前该区大棚种植面积已由2005年的1000多亩,发展到现在5000亩,每年以1000亩的速度递增,年增加农民收入5000多万元。
以示范基地来引路
要说银海区的大棚种植发展之路,就要从“领头人”——福成镇宁海村说起。宁海村是银海区福成镇下属的一个村委,位于北铁公路旁,距北海福成机场3公里,距高速公路4公里,交通便利,土地平坦,具有优越的地理位置。同其他农村一样,原来的宁海村也是以传统的种植业为主,农民收入甚微。为增加农民收入,解决农民增收难的问题,该区区委、区政府采取一系列的有效措施,一是通过招商引资,引进外地能人示范种植,以产生示范效应。2003年该区引进山东蔬菜贩销大户葛本忠,在宁海村建立起大棚种植示范基地300亩,建大棚180多个,基地种植有洋香瓜、青瓜、辣椒等多个品种,按照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要求管理,获得了很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在基地的示范辐射带动下,当年宁海村委党员干部杨继达首先带头种植大棚5亩,接着宁海村委水流崩村农民叶植福等7个农户也相继搭起了大棚种植甜瓜。“我是2003年开始学种大棚蔬菜的,当时种了15亩,没想到效益是种稻谷的好几倍,直到现在,我还在种大棚,已经发展到40亩了。”来自宁海村的杨程锐放下手中的农活介绍起自己发展大棚种植的经历。如今,在示范基地、党员干部和种植大户的示范带动下,宁海村大棚种植由开始的7户发展到现在的50多户,面积由2003年的56亩发展到现在的1200多亩,每年种植2-3造,亩产值2-3万元,亩纯利润1.5万元以上,每年增加农民收入1000多万元。
以技术指导“稳民心”
有了突出的典型亮点,更要有成片开花的局面。要使已经习惯粗放型生产模式的农民转为发展精细型农业,农户多少有些畏难情绪,为此在深入开展学习实践活动中,该区大力开展农户培训工程,开展技术讲座,加强技术培训。该区组织农技人员或邀请有关专家,深入田间地头,对种植农户进行言传身教、手把手的进行技术指导,有效地提高了农户生产技术水平。据统计,今年以来该区共举办各类农技培训班65期,参加培训人数16000多人次,宣讲报告会13场,发放学习资料26000多份。在积极引导和技术指导下,银海区农民发展大棚种植的积极性高涨。 经过几年的发展,目前,全区大棚种植遍及福成、平阳、银滩三个乡镇13个村委会,其中福成镇古城村今年已有30多户农民发展起了种植大棚,种植面积达300多亩。全区大棚种植面积由2005年的1000多亩,发展到2009年的近5000亩,每年以1000亩的速度递增,年增加农民收入5000多万元。大棚种植已成为银海区发展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的主要途径。
以优惠政策“暖民心”
为加快大棚种植生产,2005年该区政府出台了大棚种植优惠政策,在北铁公路宁海大棚基地两旁发展种植,每亩补贴1000元。同时,认真落实好中央各项支农惠农政策,使中央的支农惠农政策深入人心,家喻户晓。按政策要求,落实好各项补贴,并将它及时发放到农民群众手中。据统计,今年以来全区落实中央各项政策性支农补贴资金400多万元。“如果没有党和政府的关心和帮助,让我顺利取得财政补贴和农村信用社个人贷款,我的6亩大棚哈密瓜种植也没办法搞起来,虽然今年是第一次种植大棚哈密瓜,但是有了技术人员的帮助和邻居老种植户的指点,我家的哈密瓜今年是大丰收啊。”古城村的黄大姐高兴地告诉笔者。黄大姐兴致勃勃地带着笔者参观她家的大棚哈密瓜基地。“你看,那里前段时间已经全上市,这里这两天也就收了,那边再过一个星期左右就成熟了,每亩产量4000多斤,亩产值15000元,这样算来今年我们也是有的赚咯。”黄大姐一路笑得合不拢嘴地介绍着。(韦芳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