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谷粮食网手机版

吉林农业大学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为建设农业强省提供人才和科技支

发布时间:2009-12-20

   科学发展典型风采之二十八

 

    近年来,吉林农业大学结合学校发展实际,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着力推进学校发展的重点工作,着力解决影响学校发展的突出问题,努力构建科学发展的体制和机制,不断强化建设农业、农村人才培养基地和科技创新基地理念,努力为建设农业强省提供人才和科技支撑,推动了学校各项事业的科学发展。

    坚持解放思想 凝聚科学发展的思想共识

    用科学发展观统一思想。在活动中,校党委紧紧围绕“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实现发展”这一主题,组织党员干部认真学习科学发展观基本理论,开展“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办好人民满意的农业大学”专题思想大讨论。围绕科学发展主题,充分认识学校的比较优势、后发优势和资源优势,制定了建设质量农大、效益农大、特色农大、诚信农大、和谐农大的发展战略。

    树立科学的办学观。按照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要求,把以人为本、教育创新、特色办学、和谐发展作为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强化了“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确立了把学校建设成吉林省农业、农村发展重要的人才培养基地和科技创新基地的办学观。2007年,农大再次接受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获得优秀成绩。

    科学规划学校发展远景。对《吉林农业大学“十一五”规划和2020年远景发展规划》进行了重新修订。提出“经过10~15年的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以农为优势和特色、面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国内先进的多科性教学研究型大学”的发展目标。同时,重新制定了《吉林农业大学校园建设规划》,对校园的整体办学功能重新规划定位。新规划总体布局规范、合理,既满足了学校现实需要,又充分考虑了未来事业发展,使校园建设和发展步入了规范化、法制化轨道。

    坚持发展第一要务 推进学校发展的重点工作

    加强学科建设。本着“特色学科与区位优势相对接,打造强势学科;专业群与产业链相对接,调整专业结构”的思路,坚持以优势和特色学科为龙头,着力把教学型学科建设成为教学研究型学科,把以教学为主的教学研究型学科建设成为教学与研究并重的学科,形成了一批以博士学位授权学科和省部级重点学科为支撑的优势特色学科群。学科专业结构的科学调整,既巩固了近些年来学科专业发展的综合性成果,也进一步凸显了农业高校的传统学科优势。

    优化办学结构。本着“按一级学科设置学院”的原则,重新调整了学院设置,优化了人力、物力资源配置,基本解决了因办学资源分散而造成的教师和教学仪器设备不足的问题。同时,建立了共享大型仪器设备网络管理中心,搭建了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平台,形成了全新的管理模式,使学校的有限资源实现了效益最大化。这一做法,得到了上级的充分肯定并在全省高校推广。

    改善办学条件。三年来,共融资4.5亿元,先后建设了1个国家级重点(培育)学科、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省部共建)、13个省部级重点学科、18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科研平台及科技创新中心,新增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新建建筑面积近10万平方米,完成大型维修项目近300项,初步建成了生态化、园林式校园。在建设高标准教学基地的同时,还与长春市政府、中信集团共建现代农业高水平示范平台—“长春农博园”。

    坚持以人为本 解决制约学校发展的突出问题

    妥善解决教学实验场问题。农大的教学试验场是50年代初建立的,单位属性及近千名工人编制都未明确,影响稳定的事件屡屡发生,破解教学实验场问题已成为燃眉之急。校党委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积极争取省政府政策支持,合理解决了工人安置、工资调整、退休离岗和社会保障等难题,进而盘活了土地资源,较好地发挥了教学试验场为教学科研服务的保障功能。

    妥善解决子弟校问题。农大远离城市中心。为了解决职工子女就学问题,原子弟校从小学、初中一直办到了高中。随着社会的发展,出现了生源严重不足、办学成本加大、职工人心浮动等系列问题。根据学校发展需要,校党委果断决定撤销子弟校建制,将75名教职工分流到大学的教辅岗位,对600名学生进行了妥善安置,受到了全校教职工的好评。

    妥善解决人事问题。由于农大特殊的历史背景,形成了复杂的人事问题。岗位设置不规范、人浮于事、用工成本过高等问题一直是学校办学的制约因素,是节约型校园建设的瓶颈。为解决这一突出问题,学校先后制定了《吉林农业大学工勤岗位人事制度改革总体方案》等多个文件,对60年发展中形成的人事问题进行了逐项排查摸底,梳理出校内人事管理政策性问题15个。在此基础上,组织开展全民所有制、集体所有制部分工勤岗位竞聘上岗工作,实现了规范岗位设置、压缩临时用工数量、降低用工成本等改革目标,年节约人员开支100多万元。

    大力推进就业工作制度建设。完善一系列保就业规章制度,实施大学生就业一把手工程。走访了省内外23个市县组织人事部门及相关企业30多家,举办系列“大学生就业洽谈会”,组织开展了“提供一个就业岗位,帮助一名大学生就业”倡议活动,号召全校教职工及时为学生提供人才需求信息,帮助介绍、推荐学生就业。通过切实有效的工作,学校本科生就业率显著提高。

    坚持服务大局 为“三农”发展提供人才技术支撑

    几年来,学校先后搭建了理论创新、科技创新、转化推广、培训服务四大平台,构建起“专家﹢企业﹢农户”、“专家﹢示范基地﹢农户”、“专家﹢推广站﹢农户”等技术服务模式。依托这些平台,为省政府决策提供重要理论参考10余项,在吉林省粮食主产区建设、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与粮食安全、商品粮基地建设以及东北亚粮食问题与农业经济发展等战略决策上提供重要参考;取得科技成果237项,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一项,省级科技进步奖74项,连续三年获省科技进步奖数量居全省高校第二位,成为省属院校中唯一获得国家级奖励的高校。

    同时,学校还在全省建立了29个农业科技示范区、35个星火科技专家大院和21个新农村建设帮扶点,与省内外52个市县(企业)签订了共建协议,创建了校县合作的“安图模式”。共编发培训教材21种、3万余册,培训农民90万人次,推广实用技术200余项、新品种60余个,累计技术增收80余亿元。开展学习实践活动以来,学校组建“实践科学发展观专家服务团”,奔赴全省20个“新农村帮扶点”,举办实用技术培训班,现场进行技术指导和服务,受到当地政府和农民的欢迎。

 

(责任编辑: 王爱童)



分享到:
金谷粮食网 > 新闻资讯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