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谷粮食网手机版

增城北部山区农民人均现金收入预计过万

发布时间:2009-12-30

  6家珠江三角洲地区顶级的五星级酒店扎堆增城山旮旯里,一个小小的增城派潭镇竟有如此大的魔力。

  荔枝节、菜心节、番薯节……各种旅游文化节轮番上阵,大批游客闻讯而至。

  昔日3毛钱一斤的派潭番薯,借着番薯节的东风,最贵卖到了6元一斤。

  增城在北部山区划下一个圈,方圆约1000平方公里范围内的土地,拒绝所有工业项目。依靠生态旅游和都市型现代农业双轮驱动,这里已成为增城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从拒绝工业到超越工业,一幅绿色崛起的新图景正在这里慢慢浮现,既发展经济、又保护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路径,步履清晰。

  一年每镇5000万元反哺北部生态区

  白水寨、湖心岛、小楼人家、何仙姑庙、大丰门漂流、莲塘春色、白湖水乡……周末刚刚在增城北部度假回来的广州白领小蔡说起增城的景点,如数家珍。“晚上安静入眠、早上小鸟叫醒,这种体验,在城市里从来没有过。”

  在许多地方,不少人认为“无工不富”,热衷拼土地、拼资源、上工业项目。GDP上去了,青山绿水却牺牲了。增城却反其道而行之。

  在增城市北部山区,周围有派潭、小楼、正果3镇,方圆约1000平方公里,以农业为主,贫穷落后,但生态良好。按照增城三大主体功能区的划分,增城北部定位为限制开发的生态产业区,重点发展都市农业和度假休闲旅游业。100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不再建新工厂,已有的工厂也要退二进三。

  “1000平方公里北部山区拒绝工业”,对于这个面积仅1616平方公里、工业属于后发地区的县级市来说,无疑是一个“大胆”甚至“超前”的理念。

  增城市领导曾召集山区镇的党政负责人,嘱咐他们“只有勒紧裤带营造绿水青山,才能发展金山银山”。有的镇干部不理解:“为什么偏偏不让我们搞工业?”

  北部山区禁止发展工业后,造成了较大财政缺口,这需要采取措施,从根本上消除北部山区盲目开发的利益驱动,支持其进行生态产业链的打造。增城市委书记朱泽君说,增城的做法是全市统筹,南部工业反哺北部农业,建立完善合理的利益补偿机制。

  增城采取了一系列制度安排: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每年从南部工业镇税收超收返还额中提取10%给北部,2008年给三个北部山区镇的转移支付达到每镇5000万元,保障了北部山区政府正常运作和当地干部收入不低于全市整体水平。设立山区专项发展基金,提高生态补偿标准。建立投融资竞争机制,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效应,重点发展生态休闲度假旅游。

  与见效快、收益高的工业项目相比,生态效益可是个逐步显现的过程。如何让当地干部没有后顾之忧,调动干部积极性?增城修订了分类考核办法,经济方面南部重点考核工业产值,北部重点考核旅游服务业和农业产值,不考核工业。

  当广州钢铁集团公司来小楼镇考察投资建设15万吨有色金属项目时,小楼镇忍痛将这块“肥肉”让给了增城南部的工业园区,传为一时佳话。

  在“舍”与“得”之间,增城逐步找准并坚定前行。

  发展方式转型破解山区发展难题

  在厂房林立、寸土寸金的“世界车间”珠三角,1000平方公里土地不搞工业,增城式的坚守与执着,弥足珍贵。

  坚守不是固守,背靠自然的优势资源,手握制度保障的尚方宝剑,增城生态环境保护、开发和利用的大幕由此拉开。

  增城白水寨景区的开发,就是增城北部生态旅游开发的先行者。

  2003年前,白水寨景区纯属穷山僻壤,遍布大大小小的水泥厂和采石场。在派潭镇村民温素宜的记忆里,以前,村里有水泥厂、采石场,环境一团糟,过度开采甚至导致部分村民住宅地基下沉。

  白水寨景区的开发改变了这一切。景区周边11间采石场和景区内的水泥厂关停。现在,景区内有国内大陆落差最大的瀑布“白水仙瀑”,有9999级登山步径“天南第一梯”。如今,这里已成为珠三角旅游、度假、休闲新热点,日均接待游客达5000多人次。

  像白水寨这样的故事不时在北部生态产业区上演。

  不发展工业,“但不是不发展经济”。数据显示,北部小楼、正果、派潭三镇今年1至10月税收分别增长254.15%、54.04%和29.54%,其中派潭已经可以不用依靠每年政府的生态补偿金而实现“独自运作”。

  派潭镇党委书记曾志佐说,经过连续三年高速增长,今年派潭镇财政收入达到3200万元,政府部门运作即使不依靠生态补偿金,也基本可以“自力更生”,靠的就是环境保护带来的生态旅游和都市农业。

  “筑巢引得凤凰来”,高端产业纷纷选择落户增城。今年增城就引进了优质项目107个,总投资近300亿元,其中不乏国际国内尖端企业。

  在增城,“一江”(增江)、“两道”(凤凰城至白水寨、鹤之洲至湖心岛的两条旅游景观大道)、“三游”(南部商贸工业游、中部荔乡文化游、北部生态休闲游)、五大核心景区(白水寨、湖心岛、小楼人家、何仙姑、鹤之洲)的大旅游格局正在初现雏形。可以预见,增城都市农业与生态旅游业相结合的全新旅游特色产业链将越做越长。

  生态休闲度假旅游的兴起与发展,促进了农产品流通升值和农民增收致富。据统计,今年截至11月,增城接待游客突破1104万人次,旅游收入21.62亿元,预计今年增城农民人均现金收入过万元,增长17%以上,增幅明显高于城镇居民。

  增城市委书记朱泽君说,生态产业链在5个方面深刻改变了北部山区落后面貌:就业,农产品流通,农民增收,农民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最重要的还在于它蕴含着巨大的发展后劲。

  南方日报记者郑佳欣 实习生林韵



分享到:
金谷粮食网 > 新闻资讯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