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谷粮食网手机版

襄汾有个“袁隆平” 钟情玉米增产50年

发布时间:2018-05-25

  他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却拥有“玉米叶龄管理栽培方法”和“一种红蜘蛛防治方法”两项国家专利;他仅有高中文化程度,却是中国科协“百名优秀农村基层科技工作者”之一,还被聘为山西省农业专家委员会专家;他的玉米示范区最高亩产达1160公斤,被县政府评为“科技状元”;他带动周边农民种植玉米20000亩,平均亩产超过900公斤,亩增产100-150公斤,辐射区人均增收达300元;他还曾获得临汾市“市长创新奖”“平阳工匠”“山西省五一劳动奖章”等众多奖项。近50年来,襄汾县南贾镇南刘村的郭高升,只干了一件事,就是为怎样提高粮食产量而努力奋斗,他被当地的老百姓美誉为“襄汾袁隆平”。


    探索玉米高产种植技术 只因当初“填不饱肚子”


    初夏的襄汾南贾镇,田野间一片片绿油油的小麦,生机勃勃,而玉米也将迎来播种期。“只要气温和地里墒情等条件合适,就能种玉米了,最紧要的是保底水、底肥,播种后及早查苗、补苗,确保全苗、壮苗,后期才能有产量……”近日,在襄汾县组织的“农业机械化和玉米标准种植培训班”上,作为授课专家的郭高升,紧密结合农民在日常夏玉米种植过程中所遇到具体问题及容易出现的一些错误做法,有针对性地进行了解疑释惑。当地永固、赵康、南贾、西贾等乡镇的很多农民都慕名前来听课。一时间,培训的会议室里,座无虚席,热闹异常。

    今年72岁的郭高升,是远近闻名的农民技师,襄汾县委联系的农业专家。他高高的个子,花白的头发,黝黑的脸上布满了皱纹,一个典型的纯朴中国农民形象,但讲起玉米高产栽培技术,却头头是道。从栽培到管理,从叶片到穗粒,他健谈条理、字字珠玑,颇有几分中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风范。

    “种得浅了,还是深了?啥时候该施肥,啥时候打农药了……种了一辈子玉米,原来很多方法都是错的!郭老师讲解得很详细,受益匪浅!”来自永固乡续村的孟银贵颇有感触地说,近年来附近几个乡镇玉米的收成一年比一年好,俺们农民都受益了,打心眼儿里感谢他。

    “我和老郭是一起穿开裆裤长大的,老郭当年是村里考出去的高中生,算是村里有知识的人。他从小就爱‘钻’,年轻时就开始研究玉米增产的事儿,这一干就快50年了。”说起老郭,南刘村的崔天保介绍,上个世纪60年代初,农业生产力低下,加之三年自然灾害,国家粮食紧张。当时正在县城上高中的郭高升,家里时常断粮,他总是吃不饱肚子。因此,郭高升渐渐萌发了从事农业科研,为解决人们吃饭问题而奋斗的抱负和理想。1966年高中毕业后,郭高升便回家务农。当时正处于“文革”时期,他在生产队劳动之余,偷偷试验摸索一些高产种植技术。1978年,国家开始鼓励搞科研,郭高升便经常在自己的责任田里搞一些技术革新,但是因资金短缺等原因,一直没能放开手脚。后来,在襄汾县农业委员会科技干部的开导与鼓励下,郭高升终于解放思想,如鱼得水,总结前些年的成果,放眼更高目标,他的科研之路走上正轨。

    “咱就是一个地道的农民,搞科研的出发点就是为了能吃上顿饱饭,没想到后来还做出了一些名堂。”郭高升朴实地说。


    数十年钻研农业科技 两项技术获国家专利


    郭高升数十年如一日,致力于农作物高产规律与技术的研究摸索,先后搞过“卫东8号”小麦提纯复壮,玉米抽雄杂交育种,果树新品种引进,玉米小麦套种新型栽培技术,都取得了一定成绩,为当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做出了不小贡献。

    “搞农业都靠规律,无论什么农作物在栽培过程中都有规律可循。可偏偏玉米的种植栽培依然是原始随意,简单粗放,基本上还是靠天吃饭!”郭高升说,1996年,自己一头钻进自家承包地里,将两亩玉米田分成了几个实验区,开启了对玉米高效栽培的求索论证之路。这一钻,就是6年。

    2000多个日日夜夜里,郭高升不忘初心,执著守望。从玉米播种到收获,他每天有一多半的时间是在地里度过的。无论春夏秋冬,他天天骑着摩托车,栉风沐雨、披星戴月地奔波在田间地头,行程达30多万公里。

    玉米生长期分蘖、拔节、出叶记录、亩株数、穗粒数……试验田里,几乎每一株玉米苗郭高升都要仔细观察,用笔将数据记录下来。这些年来,郭高升记满了几十个笔记本。他捕捉追踪玉米生长全程的每个环节,比对试验不计其数,就是为了彻底摸清玉米生长期的“周期律”。“有时他蹲在田间盯着禾苗一看就是好几个钟头,忘记了吃饭和其他活计。伏天是最难熬的。尤其是中午,日头很毒,我叫他别去了,可他不听!天天背一壶水,戴个草帽就走了。好几次晕倒在地头儿,也没人发现!醒了之后,自己爬起来,跌跌撞撞回来。”郭高升的老伴心疼地说。

    郭高升先后探索出了玉米各生长期的需水量规律、合理密植株数、土壤肥力对玉米高产的影响、授粉与天气的关系、化肥对玉米高产的影响等一系列成果和高产经验,总结并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玉米叶龄管理栽培方法”。

    2006年,郭高升的责任田亩产达1160公斤,受到市、县领导重视,县政府授予“科技状元奖”。2007年,郭高升倡导注册了襄汾县南贾高升玉米种植专业合作社,组织村里热爱科技的农民建立了南刘千亩高产玉米示范区,制定了引进优种、合理播种、科学施肥、病虫害防治等一系列科学管理措施,丰富、完善并推广了“玉米高产叶龄”管理模式。示范区的1000亩春玉米亩产平均达1100公斤,他本人的玉米田亩产达1326公斤,创历史新高,带动襄汾县南贾镇及周边乡村3213户农民种植玉米12000亩,平均亩产超过1000公斤,增产25%。2009年,他编写的《春玉米叶龄管理高产栽培技术》作为新农村建设书库在全省正式出版发行。同年,他总结的“玉米叶龄管理栽培方法”和“一种红蜘蛛防治方法”分别获得国家专利授权。随后,由襄汾县教科局批准,“襄汾县玉米种植研究所”在合作社挂牌成立,同时承担了中国——加拿大“十一五”国家支撑养分资源管理项目,合作社成了襄汾县玉米种植高新技术研究、示范、推广的主阵地。

    去年9月,山西省农科院小麦研究所玉米课题组,及临汾市农委、襄汾县农委的有关专家对郭高升在襄汾县永固乡续村的百亩高产示范田进行实地测产。结果显示,亩产为958.5公斤。这个数据虽然离历史最高产量有一定差距,但在去年当地遭遇大旱的不利条件下,能实现如此的高产,已经是奇迹。基于此,专家们对郭高升给予了极高的评价,这使他对以后的农业科技创新工作更加信心满满。


    积极推广农业技术 促进农民增产增收


    郭高升钟情于庄稼地,庄稼地没有辜负他的痴情,这些年他先后获得了“山西省高产高效竞赛活动”农业科技示范户、“山西省五一劳动奖章”“科普中国实用技术助你成才有奖征文”一等奖、临汾市“市长创新奖”二等奖、临汾“平阳工匠”等诸多奖项。

    “功成名就”的郭高升,并没有停下探索的脚步,除了研究玉米增产,他在小麦增产方面也颇有建树。几年前,郭高升在自家小麦田,无意中发现了几株变异的超大穗小麦,他经过三年的提纯复壮,辛勤劳作,目前已发展十余亩该特征品种麦田,其中穗长平均13厘米,穗粒数80粒,亩产稳定在800公斤以上,受到山西省小麦研究所专家高度重视。

    今年正月,已年过七旬的郭高升,意外突发轻微脑梗。在医院住了半个月,身体刚刚好转,郭高升便急着要出院,因为随着天气变暖,试验田里的冬小麦生长进入关键期,每天的观察记录不能间断。现在,郭高升正致力于“小麦、玉米大田栽培亩产1500公斤”的课题,争取为当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做更大贡献。

    除此之外,他还致力于玉米高产管理技术的推广。他利用专利技术,对襄汾县古城镇、南贾镇、永固乡、西贾乡、大邓乡等六个乡镇的21000余亩玉米地进行多区域示范,起到明显的示范效果,亩增产100-150公斤,促进玉米增产315万公斤,增效631万余元,辐射带动周边玉米种植面积20万余亩,促使当地农民增效4000余万元。

    玉米种植示范户张百顺感激地说:“无论刮风下雨,还是山高路远,只要谁家的玉米出了问题去找他,他肯定去帮你解决。农户们都知道,如果找郭高升别到家里,到地里一找一个准。每年一到播种的季节他便会组织农户学习技术,每年每个村他都能组织20多场培训。在他的帮助下,我家的玉米最高亩产900余公斤。”多年来,郭高升不但在本地“传道授业”,还多次被邀请到洪洞、安泽、翼城、曲沃等地向当地群众传授“玉米高产叶龄管理模式”。郭高升的玉米高产种植技术已经在襄汾,以及周边县市的近百万亩玉米生产中得到了推广应用,普遍亩增产100公斤以上。

    随着郭高升在农业科技领域的知名度不断提高,他还被山西省农业专家委员会聘为专家,还有来自赞比亚、摩洛哥、朝鲜等国家的农业科技工作者前来参观学习。除此之外,每年都有来自山西农大和山西农科院的大学生和研究生跟着郭高升实习,研究学习玉米培育技术。

    “科学的种田技术,可以让农民节本增效,达到‘用工少、投资小、产量高’的效果。我非常乐于把经验广泛推广出去,让更多的人受益,让所有的农户实现高产,为全国粮食生产作出贡献。”郭高升信心满满地说。




分享到:
金谷粮食网 > 地区新闻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