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9月,张家口市农业部门在涿鹿、怀安、康保、赤城四县建设的300多间半地下冬暖大棚里,如今已是果实累累。据介绍,随着推广力度的增大,更多市民有望在冬季吃上张市自产的果类菜。
12月17日,记者在涿鹿县东小庄镇洪家房村看到,在室外已是-10℃的情况下,棚内依然温暖如春,茄子、西红柿和黄瓜等秧苗长势喜人。“9月初在大棚里栽种的西红柿和茄子苗,目前都已挂果。仅这半个月光景每个大棚就卖出去三五百斤,收入千元左右。且都销往北京等地。而且这秧上的果儿也有不少已订出去,每斤2块多钱不愁卖。”该村书记李和军介绍,作为示范村,今年他们一个村就新建半地下冬暖式大棚68间,每个大棚里都是一派丰收在望的景象。
涿鹿县农业局局长唐成介绍,该县今年共建半地下冬暖式大棚110多个,每间大棚投入4万多元。按现在的收益看,一年每个棚能产果3万多斤,每斤价格大概为1.5元至2元,全年收入约5万多元,村民们当年就能收回成本,挣得纯利。同时,他们通过组建“大棚蔬菜专业合作社”,为村民提供贷款、技术培训等多方面的生产服务,来引导和带领村民们进行规范化生产、规模化发展。土地产出的“含金量”提高了,农民增收步伐加快了,村民们守家在地也可以发家致富也就不再是一个梦想。
“这项农业新技术的推广,打破了张市冬季果类菜无法生产的条件限制。”市农牧局农业技术推广站副站长、高级农艺师高华山介绍说,因受气候条件影响,每年冬季张市温室大棚菜多以芹菜、菠菜、生菜等耐寒叶菜为主,市场供应的西红柿、黄瓜、西葫芦、茄子、辣椒等果类菜多依赖于外地。叶菜一个生长周期一般收三茬,而通过建设使用半地下冬暖式大棚,利用多种技术调控适宜生长温度,同时选择引进一些结果能力强、产量高、耐储存的名特优果类菜新品种,就可以实现棚内果类菜无限期生长,全年生产挂果。
“这项技术一方面规避了干旱等自然条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另一方面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和生产效益、产出价值,更好的实现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市农牧局党委书记刘永平预测,随着这项技术的广泛推广和应用,我市蔬菜产业结构将迎来新一轮变革与发展。
名词解释:
半地下冬暖式大棚:利用下挖技术,将大棚内下挖1.2-1.5米,种植层面回填0.2米的熟土,棚内水平面低于地表1米;利用增厚技术,将后墙由过去旧式大棚的1.5米增至2.5米,增强棚内保温效果;摒弃旧式大棚燃煤增温方法,采用地源热气增温技术,在地下3米处铺设管道,转换冬季地下温度,提高棚内温度,降低种植成本,提高产出效益。利用先进农业技术,棚内温度比旧式大棚提高10℃左右,满足了种植物的生长需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