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全球最后的"处女地"引发"农业帝国主义"?(二)
2005年8月1日,在尼日尔西北部塔瓦镇上的紧急救济处,一名严重营养不良的1岁婴孩将手放在妈妈的唇上。
在埃塞俄比亚西部一个试验点,他已经开始种植水稻。今年早些时候,在此项目轰轰烈烈开展之际,阿勒·阿莫迪亲自将第一批从农场运来的粮食送到利雅得阿卜杜拉国王那里。与此同时,在大裂谷地区,另一个种植水果和蔬菜出口至波斯湾的项目也已启动。
阿勒·阿莫迪的计划引出了粮食生产业投资的一个问题:谁将获得收益?我们穿过星罗棋布的悬铃木把车开向湖边的途中,一位农场主对我说,这个2000英亩的规划目前正为当地市场供应粮食,但他们计划从河里引水灌溉并将重心转向出口。在远处,许多劳工正面朝黄土背朝天,耕种玉米和洋葱。
我问这些劳工他们收入如何,得到的答案是9比尔,也就是75美分左右。这个数字不多,但阿勒·阿莫迪的维护者们说这就是埃塞俄比亚农场劳工的“市价”。他们辩解说阿勒·阿莫迪的投资提供了就业机会,提高了这些土地的生产力,并为农村地区带来经济发展。“我们做到了政府这么多年都没做到的事情。” 阿勒·阿莫迪的埃塞俄比亚裔农业顾问说。(阿勒·阿莫迪本人拒绝接受采访。)然而,埃塞俄比亚记者和反对者却对这场交易的经济收益提出质疑,也对阿勒·阿莫迪同执政党的舒适关系打出问号。
迄今为止最强有力的反对者要围绕“土地权利”这个具有历史意义的问题来讲。途中我碰巧看到一个留着花白胡子的人,他穿着褪色的细条纹上衣,蹲在一个水渠边刷鞋。我停下来问他关于栅栏的事情,结果不一会儿一大群村民就聚集起来,争相讲述自己的不满。他们说,几十年前埃塞俄比亚被独裁政权所统治,村民手中的土地都被悉数没收。在独裁政权被推翻后,阿勒·阿莫迪通过一个政府私有化协议接手了这个农场,而当地村民的反对则被计无效。这位亿万富翁也许认为土地是他的,但村民们还记得从前的事情,他们气愤的坚信他们才是土地的合法拥有者。
在整个非洲,土地的政治问题同饥荒的严酷现实都有着密切的联系。饥荒通常是由气候原因、瘟疫和管理不善造成的,它毫无预期的无情袭来,留下灾难性的后果。每个国家都有其独特的国情。与大部分非洲国家不同,埃塞俄比亚在19世纪并未遭受殖民统治而是由皇帝统治,他将封建种植园分给宫廷成员。结果饥荒引起了大规模起义,人们高呼着“耕者有其田”的口号推翻了埃塞俄比亚的最后一任皇帝。后来独裁统治者当权,它将所有土地所有权收归自己并推行集体化政策,这个政权也在20世纪80年代的大干旱之后倒下。 在当前政权下,私有土地仍被禁止。埃塞俄比亚的每一位农民都是在政府的资格协议下耕种。这项土地保有权政策为政府提供了“便利”,政府用低廉的租金、不需要任何征用程序就可以将大片土地秘密的交给投资者。
2006年9月28日,一名科特迪瓦农民在阿佐佩采摘可可。
埃塞俄比亚政府否认迫使任何人离开家园,并称土地并未被使用——许多专家都对此表示怀疑。“有一件事情是非常显而易见的,但是却被大部分投资者忽视了——那就是这些土地并不是单纯的空地。”国际土地联盟的政策专家迈克尔说。他还说,非洲的土地未被开垦也许是有其原因的,可能是为了放牧牲畜,也有可能只是故意休耕以保持土地的养分。
“土地热”=“全球土地掠夺”?
对于全球土地收购的趋势,专家们一直有争论。许多高度曝光的投资实际上还远没有落实。这场“土地热”数量的最严肃研究由环境与发展国际研究所牵头,它提出,2009年早些时候埃塞俄比亚政府批准了总额150万公顷土地的协议,而埃塞俄比亚投资局称自2007年共达成815项外资农业项目,在上一个十年中登记过的数目则是上述数字的两倍。但这绝非完整的数字。仍有一些协议的细节被遗漏,譬如沙特财团计划投入1亿美元种植小麦、大麦和稻米;另外还有未泄露的协议,亚的斯亚贝巴流传着关于阿拉伯投资者租借飞机,挑选肥沃的土地并降低交易的传言。
当然,对非洲土地的争夺以前也有过。在批评家看来,殖民主义的遗留使得土地交易十分无耻,他们警告这可能带来一系列灾难性的后果。“曾经战争就是这么爆发的。”德夫林是“粮食”组织(Grain)的一名研究员,他所在的组织反对大规模农业综合企业并在使人们关注“全球土地掠夺”方面起到关键作用。
直到“粮食”组织(Grain)去年10月一篇题为《已占领!》的大量此类交易列表报告,专家们才真正开始讨论这个严重的趋势。虽然此类交易在不同的区域都有发生,譬如澳大利亚、哈萨克斯坦、乌克兰和越南,但最具争议的显然还是在非洲。“当你开始明白在这些交易暗示着什么,你就会感到震惊。”德夫林说。在一个月之内“粮食”组织(Grain)的警告似乎就被证实了,金融时报称,韩国大宇集团物流签署了一项协议,不付一个子儿的拿到马达加斯加一半以上的耕地,计划生产玉米和棕榈油以供出口。人们的抗议声此起彼伏,终于使总统在3月被迫下台。
这个插曲显示了土地问题的煽动力,也提出了一些腐败政府想要从交易中得利的问题。自那时起,国际上便有了反对的声音。菲律宾的立法会议员要求调查与各投资国的政府协议,而泰国的领导人誓言要驱逐一切国外土地买家。
然而争论也不止一面。发展经济学家和非洲政府说,如果一个像埃塞俄比亚这样的国家要养活自己,更不要说脱离外界援助(2007年总额达24亿美元),就必须要寻找增加农业生产率的方法。“十年来我们一直在抱怨在非洲缺乏在农业方面的投资。”粮食与农业组织的贸易专家说到。去年秋天,牛津大学的科里尔(世界饥饿问题的有影响力人物)在《外交事务》杂志上发表了一篇感召性很强的文章,称“一场中产阶级和上层阶级同农民农业的风流韵事”为非洲的发展争议蒙上一层“浪漫主义”,使之难以看清。科里尔援引了巴西的例子——在那里大批的原住土地所有者为了大规模农场的建设而放弃土地——他总结其为“忽略商业化农业也是农村发展和粮食供应增加的动力,这显然是意识形态上的。”
2006年5月13日,一名乡村女子在纳米比亚伦杜附近收割庄稼。
发展农业投资谁家欢喜谁家忧?
导游所说的谢赫·穆罕默德·阿勒·阿莫迪是一位沙特阿拉伯背景的石油业和建筑业的亿万富翁。谢赫出生在埃塞俄比亚,他同埃塞俄比亚的首相的专制政权有着紧密的关系。(由于对上述两位的畏惧,我的导游拒绝透露他的名字。)随着时间的推移,谢赫成为了《福布斯》杂志上的世界五十富之一,他运用自己的财富和政治关系渐渐控制了埃塞俄比亚的大部分私营部门,包括矿产、酒店,他的种植园里种植茶叶、咖啡、香蕉以及一种可制成生物燃料的植物。由于全球的粮食价格飙升,他也进入了新兴暴利的世界粮食贸易。
埃塞俄比亚看起来并不像是农业投资的理想之地。对于世界上的大部分人来说,提及埃塞俄比亚便会联想到饥荒的情形: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大约一百万人死于干旱,如今约400万人依靠紧急食物救援生存。但据世行称,埃塞俄比亚四分之三的适于耕种土地还未开垦,农业学家说若有充足的资金注入,这些土地可以变得十分肥沃。世界粮食危机发生后,埃塞俄比亚总理泽纳维宣布他“非常迫切”想要吸引外国农业投资者,为他们提供政府所说的“处女地”。一位埃塞俄比亚农业部官员最近对路透社说,他已经确认了700万英亩以上的土地,政府计划在下个收获季节之前,以每英亩50美分的低廉价格租出其中一半。
政府态度和埃塞俄比亚的便利区位使其成为许多中东投资者的理想地。不久之前,阿勒·阿莫迪的新公司沙特之星农业发展公司宣布其计划获得一百万英亩土地使用权,显然是希望从沙特政府资助海外粮食生产的倡议中获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