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谷粮食网手机版

我国粮食和食品安全的主要矛盾为结构性矛盾

发布时间:2018-10-06

    粮食产量、库存和进口均创历史新高,国内自产农产品与进口产品价格倒挂,托市政策下,库存积压,补贴压力加大。


    在2016年11月12-13日的“中国粮食与食品安全战略峰会”上,中国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李伟透露,2015年中国粮食超量进口1亿吨,“当前中国的粮食市场上各种食品供应充足,价格稳定,我国粮食和食品安全的主要矛盾,已经由总量不足转变为结构性矛盾”。


    此外,根据会议披露的数据,在2015年全球粮食安全指数的排名中,中国的综合排名为第42位。


    李伟称,“当然我们是不会,也永远不会满足于第42位的排名。”


进口超量1亿吨,自产作物库存积压


    据李伟介绍,中国2015年的粮食进口,从算数上和总供求量的平衡上看,超出了1亿吨,相当一部分进了仓库。


    据会上披露数据,2015中国粮食产量为6.2亿吨,消费量约为6.5亿吨,需要进口弥补缺口的粮食算数计算是0.3亿吨,实际进口粮食1.3亿吨。


    李伟还称,目前中国优质化、多样化、专用化农产品发展相对滞后,国内外价格倒挂严重,导致部分产品库存过多,与部分产品进口快速增长同时并存。


    产品价格倒挂下,农民因托市收购政策而持续大量生产农产品,政府为保粮价、产量以及农民收入,仍继续采取托市补贴政策,库存由此积压。


    这一压力已越来越大,从产品结构看,库存积压与进口增长并存的问题日益凸显。


    李伟在解释超量进口粮食1亿吨时称,大豆国内生产量不足,国内玉米价格过高,高粱和大豆等玉米替代品受价差驱动大量进口,优质进口产品进来了,中国自产的很多产品,都只能进仓库。超量进口的结果使国内粮食库存快速增加,特别是国家托市收购的玉米问题突出。


    李伟将此总结为,库存积压与进口增长并存,反映的是农产品质量提升的速度跟不上消费者对品质不断提高的要求。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跟不上国内外市场融合和农业比较优势变化的步伐。


“中国农业正在进入一个高成本的发展阶段”


    目前一些主要农产品的国内价格已经明显的高于国外农产品到岸的完税价格,农产品价格天花板的封顶效应开始显现。


    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韩俊也认为,由于劳动力的成本越来越高,土地的租金越来越高,农业生产中像农业机械、化肥、农药、农膜等这些现代生产要素的使用越来越广泛,中国农业正在进入一个高成本的发展阶段。


    韩俊认为中国人多地少的国情决定中国难以走美国、澳大利亚大规模农业经营的发展道路。他指出,中国有2亿多个农户,每个农业经营户的耕地面积平均只有0.5个公顷。到去年农业经营者的耕地规模在2公顷以上的农业经营户只有1032万,占不到5%。


    李伟也认为,资源情况决定了中国农业经营规模特别是土地经营规模不可能达到新大陆国家甚至是欧洲国家的数量级。但他同时也指出,发展多种形式的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是应对农业人口变化、农业兼业化、农民老龄化、农村空心化的必然要求。


    对此李伟在会上称,到2020年中国确保建成8亿亩、力争建成10亿亩集中连片旱涝保收、稳产高产高标准农田。大规模推进农田水利建设,到2020年有效灌溉面积达到10亿亩以上,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0.55以上。


    李伟还指出,目前农产品库存积压,不仅增加了财政负担,而且制约了整个产业链的健康发展。


    要破解这一难题就必须改革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和收储制度,充分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总的方向是市场定价、价补分离。通过市场定价促进种植结构调整和下游产业的发展,通过价补分离保障农民收入转型时期能够基本稳定。


    所谓市场定价、价补分离,也就是“目标价格”制度,指的是政府不直接入市收购农产品,而是制定目标价格,再将目标价格和市场价格之间的差价直接补贴给农民。


    从2014年开始,中国政府开始对新疆的棉花和东北地区的大豆实行目标价格补贴改革试点。而从2016年开始,东北地区的玉米也开始实行市场化收购+生产者补贴的新政策。


(澎湃新闻 王文秋)




分享到:
金谷粮食网 > 行业信息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