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 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
为国家打造可靠的大粮仓
中共黑龙江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 杜家毫
黑龙江省是国家重要的粮食产区和商品粮基地,具有发展粮食生产和建设现代化大农业的优势。2009年以来,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和自然灾害的严峻挑战,全省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的决策部署,抓住扩大内需的重要机遇,努力形成了粮食生产能力继续提高、现代化农业的建设步伐进一步加快的良好局面。
一、推进农机化建设,提高现代化大农业物质装备水平
黑龙江耕地集中连片,具有装备大型农机具的基础条件。特别是在当前国家加大对农机购机补贴力度的有利条件下,必须不失时机地加快推进全省农机化进程。
加大农机化建设投入。2009年是黑龙江农机化投入最多的一年,国家投入购机补贴及现代农业发展资金14.1亿元,省级财政投入8.4亿元,社会资本投入13.3亿元,农民投入34.5亿元,总共筹措农机化建设资金70.3亿元,比上年增加26.4亿元,为加快农机化建设提供了资金支撑。
优化农机装备结构。全年共购置大中型农机具12.7万台(套),新增100马力以上大型拖拉机2800台,联合收获机7342台,迅速提升了农机装备水平。全省新组建92个大型农机作业合作社,均达到国际一流农机具装备水平,为黑龙江发展现代化大农业探索了新路子。
提高先进农机具应用水平。充分发挥农机具作用,必须在搞好农机专业技术培训的基础上,狠抓先进农艺措施与现代农机装备的配套组装,加快推进主要农作物生产的全程机械化。目前,黑龙江玉米、水稻生产的全程机械化率均达到65%以上,大豆、小麦达到90%以上,黑龙江垦区已基本实现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全省田间作业综合机械化程度提高到86%。
二、加强水利建设,夯实现代化大农业基础
一年来,黑龙江以实施千亿斤粮食产能工程为契机,加快水利工程建设,努力增强农业的防灾减灾能力。
推进西部旱区水源工程建设。根据西部地区工程性缺水的实际,重点建设了尼尔基引嫩扩建一期工程、西山水库、九龙水库等一批水利控制性工程,鼓励引导农民建设小水库、小塘坝等小型水利工程1.5万处。建设了一批旱能浇、涝能排、旱涝保收的高产稳产农田。
抓好东部涝区大中型灌区建设。加快开发黑龙江、乌苏里江和兴凯湖等界江界湖丰富的水资源,新建续建了85处大中型灌区及配套节水改造项目,大力发展水稻生产,2009年全省水稻发展到近4000万亩,比上年增加近300万亩。
全力做好抗旱工作。2009年黑龙江遭受了历史罕见的旱情,国务院领导亲临一线,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深入受灾地区指挥抗旱,全省共投入12.8亿元,新打抗旱井3.6万眼,引进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大型灌溉设备,最终战胜了旱魔,为全年农业丰收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加快科技进步,强化现代化大农业科技支撑
我们坚定不移地实施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战略,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坚持把科技创新作为加快现代农业发展的根本动力。深入实施良种化工程,加快良种培育和引进。实施农业科技创新工程,省级财政投入资金专项支持农业重大科技攻关。近年来实施省级以上科技攻关项目200多个,取得重大科技成果60项,培育出4个超级稻品种,平均亩产1600斤以上,达到寒地水稻的世界领先水平。
促进农业科技成果集成应用。深入开展农业科技共建和粮食高产创建活动,加快推进高新农业技术集成配套组装,建立了适宜不同地区、不同积温带的米、稻、豆、麦、薯五大作物十大高产技术栽培模式,推广面积达1.4亿亩。其中重点推广了水稻大棚育苗技术,省级财政投入1.6亿元支持农民建设高标准水稻育苗大棚,全省水稻大棚育苗比例达85%以上。
推行现代农业耕作制度。一是轮作制度。在北纬48度、积温2000摄氏度的地区,实行“玉—玉—豆”和“玉—麦—豆”等“三三”轮作制。二是深松制度。2009年省级财政投入1.6亿元,推广深松面积5000多万亩,实现旱田三年深松一遍。三是培肥制度。开展土地肥力监测补偿制度试点,鼓励农民增施有机肥,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和秸秆根茬粉碎还田。四是植保制度。组建区域性专业化植保服务队和乡村植保服务组织,对草地螟、稻瘟病等实行统防统治。
四、创新体制机制,激发现代化大农业发展活力
按照发展现代化农业的要求,黑龙江始终致力于加快推进农业经营组织和经营方式创新,提高农业生产的规模化和组织化。
推进土地规模经营。主要是通过加快农机化和农民非农化,促进土地向种田大户、家庭农场和专业合作社规范流转,实现人、地、机三大生产要素的最佳配置,发展土地规模经营。特别是依托农机作业合作社,加快整村整乡规模经营步伐。
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我们把提高农民组织化作为发展现代化农业的一项重要措施来抓。一是加快发展粮食等农产品加工业,培育壮大龙头企业群体,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二是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使农民专业合作社成为现代化大农业建设的重要组织载体。
深入开展场县合作共建。黑龙江垦区现代化农业建设已达到发达国家水平。为充分发挥其示范带动作用,近年来我们积极推动场县合作共建活动。目前,全省59个县(市)组织与垦区71个农场建立了合作共建关系,共建领域已由最初的农机跨区作业,拓展到了农业科技、产业化经营等多个领域,呈现出农垦与农村相互促进、区域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的良好态势。
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区。2008年以来,以中央财政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为平台,黑龙江加大了涉农资金整合力度,辟建了34个技术集成、装备精良、机制灵活的现代农业示范区,示范区粮食单产比非示范区提高20%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比全省平均水平高6个百分点,现代化大农业的示范带动作用得到有效发挥。
推进高标准农田和设施农业建设
中共江苏省委常委、副省长 黄莉新
江苏是经济大省,也是农业大省。我们始终把建设高标准农田和发展设施农业作为加强农业基础、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举措,作为当前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扩大农村消费的有效途径,有力地促进了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
一、以推进农业现代化为目标,进一步明确工作思路
江苏经济基础较好,科教实力较强,但人均耕地少,资源环境压力大,必须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高农业的规模化、产业化和集约化水平,提高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和资源利用效率。通过制订农业基本现代化的指标体系,把粮食亩产、高标准农田比重、高效设施农业比重、农民收入等作为核心指标,引导和推动各地加快发展现代农业。
抓好“两化”。一个是粮食高产技术普及化,主要通过建设高标准农田,开展粮食高产增效创建活动,提高单产,确保粮食生产稳定发展;另一个是高效农业规模化,主要通过发展高效设施农业,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提高效益,增加农民务农收入。
建设“三载体”。一是加快建设现代农业园区,使之成为科技示范平台、种子种苗基地和产业带动载体;二是加快建设农产品加工区,引导农产品加工业集中、集聚和集群发展;三是加快建设农产品市场体系,促进农产品的流通和销售。
推动“四转变”。即推动农业增长由主要依靠土地和劳动力投入向依靠科技和资本投入转变,农业生产由主要依赖自然生产向发展可控的设施生产转变,农业经营由分散的家庭经营向专业化的适度规模经营转变,农业发展由注重农业的一产向注重农业的一产、二产、三产协调发展转变。
二、以高标准农田建设为重点,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江苏把建设高标准农田作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首要任务,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整治、中低产田改造和耕地质量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防灾减灾能力。目前全省有效灌溉面积占耕地面积的比重已达80%,高标准农田占耕地面积的比重达35%以上。
统一建设标准。制定“江苏省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从灌排设施配套、农田平整肥沃、田间道路畅通、农田林网健全、生产方式先进、产出效益较高六个方面明确量化指标,积极引导各地田水路林山的综合治理、桥涵闸站渠的全面配套和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
统一编制规划。在深入调查农田现状的基础上,采取“自上而下明确指标、自下而上编制规划”的办法,以县为单位科学编制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科学确定建设的重点区域、重点项目和时序安排,明确资金的重点投向。同时,注重加强与各专项规划的衔接。
统一组织实施。坚持整合资源、连片治理、综合开发,以项目为载体,明确发展改革、财政、农业、水利、国土、农业综合开发等相关部门的项目建设任务和要求,分年度组织实施。明确要求商品粮基地、标准粮田、万顷良田、农田水利以及所有涉及土地治理的开发项目,都要按照高标准农田进行建设。
三、以发展设施农业为载体,促进农业持续增效
根据现代农业内涵并结合江苏实际,我们把发展高效设施农业作为突破耕地资源制约、实现增产增收有机结合的重要途径,作为现代农业建设的突破口紧紧扭住不放,大力推进。
培育特色产业。围绕做大规模、做强特色、做响品牌的目标,近年来江苏加快培育一乡(村)一品、一县一业,大力发展设施园艺业、规模畜牧业和特色水产业,促进优势产业向优势区域集中。以特色蔬菜、应时鲜果、花卉苗木等设施化生产为重点,因地制宜发展钢架大棚、日光温室、智能温室。以规模养殖为重点,建设大中型畜禽规模养殖场、养殖小区。以发展工厂化养殖为重点,推进渔业生态健康养殖。
建设农业园区。围绕发展设施农业,建设一批产业特色鲜明、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带动能力强的现代农业园区。目前,全省各类农业园区发展到1700多个。新制定的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认定标准和管理办法,进一步要求核心区面积一般达到1万亩,亩均效益达到8000元以上。
创新农业科技。建立健全农业科技创新、农业科技推广和农民教育培训三大体系,推广一批优质、专用、特色新品种,研发一批节约、高效、安全新技术,开发一批立体、生态、高效新模式,提高设施农业的科技水平。大力推进产学研、农科教结合,开展农业技术培训,重点培训合作组织带头人、农民经纪人和村干部。
四、以深化改革为动力,推动现代农业加快发展
完善农业经营体制。围绕打造优势特色产业,江苏制定实施了专项扶持政策,出台了《江苏省农民专业合作社条例》,以有效推进农民新型合作组织发展。在稳定土地承包关系的基础上,加快推动合作经营型、土地集中型和统一服务型农业适度规模经营。
建立财政投入稳定增长机制。积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对农业的倾斜支持力度,整合相关支农资金,确保资金集中投入、高效使用。近3年省财政安排资金88亿元用于农业综合开发、农田水利建设和土地开发整理,建设了一批高标准农田。设立高效设施农业专项资金,对农民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设施农业给予补贴。另外,安排3000万元资金,用于高效设施农业先进县奖励补助。
创新农业投融资体制。省政府专门出台了支持农村金融改革发展的政策措施,由省级财政安排预算,对新型农村金融组织设立、农业信贷担保、银行业金融机构涉农贷款、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农民创业贷款等给予风险补偿和奖励补贴。积极发展新型农村金融组织,扩大政策性农业保险覆盖面,引导各地以县为单位组建农业投资公司,扩大农业投融资渠道。
搞活农村流通 开拓农村市场
中共山东省委副书记 刘伟
2009年以来,山东把搞活农村流通作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实现城乡发展一体化的重要途径,作为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抓手,加快从注重抓生产向生产与流通并重转变、从注重工业品下乡向建设城乡产品双向流通体系转变,努力构建城乡一体的大市场、大流通、大商贸格局。
一、构建现代流通网络,让农村市场“活”起来
山东把培育流通主体和健全流通网络摆在突出位置,着力构建以供销合作社、邮政物流、城市大型商贸企业、粮油加工企业、交通运输企业为龙头的五大流通网络。
加强供销社系统经营服务网络建设。充分发挥供销社系统的人才、管理、设施和网点布局等优势,加快农村商品流通服务网络建设。省市供销社着力建设联合购销和信息服务网络,县级供销社以企业为主体组建集工农业产品购销于一体的综合经营公司,乡镇供销社建设连锁超市,在农村社区发展综合服务中心和农民专业合作社。
加强邮政物流系统“三农”服务网络建设。以国家邮政体制改革为契机,组建省中邮物流公司和市县分公司,依托乡镇邮政支局建立邮政物流配送中心,在行政村建立“三农”服务站,通过实行标识、服务、采购、配送、价格、核算全省“六统一”,形成连锁经营、配送到户、科技服务一体化的运营模式,解决了农村物流配送“最后一公里”的问题。
加强城市大型商贸集团双向流通网络建设。省委、省政府推动实施了“农超对接”、“超市下乡”工程,重点抓好销售过10亿元的30户大型商贸企业,推进大型商贸企业向农村延伸服务。
加强粮油加工企业食品供应网络建设。借助现有粮食流通体系,发挥粮油企业龙头带动作用,实施“放心粮油进村下乡工程”、“放心馒头工程”,建立农村粮油副食超市和食品连锁店,形成覆盖广大农村的食品供应服务网络。
加强交通运输企业农村物流服务网络建设。依托省市交通部门打造综合运输信息服务平台,依托县级交通运输企业组建物流分拨中心,在乡镇建立客货运输物流站,在行政村和企业设立物流信息点,目前已初步形成了连接城乡、面向全国的交通物流服务网络。同时,积极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直供自销。
二、发展现代交易方式,让农村市场“强”起来
针对过去农村流通流域存在的设施建设滞后、流通方式落后、市场体系不完善等问题,近年来山东省委、省政府加大政策支持引导力度,多渠道增加投入,加强流通设施和载体建设,大力发展新型流通业态,农村流通和市场的现代化水平得到明显提高。
加快标准化农家店建设。鼓励供销、邮政、大型流通企业等通过直营、加盟、自由连锁等形式,发展连锁农家店,把超市开到农村。到2009年底,全省累计投入财政资金3亿元,带动社会投资70亿元,新建改造标准化农家店5.2万家、配送中心186处,农家店已覆盖全省所有乡镇和60%的行政村,大部分农民享有了同城里人一样的购物环境。
加快农村批发市场升级改造。批发市场是农产品流通的重要载体,全省80%的鲜活农产品通过批发市场进行交易。我们紧紧抓住国家实施“双百市场工程”的有利时机,不断加强农产品批发市场冷藏保鲜、质量追溯、安全监控、检验检测、物流配送、电子交易等设施建设,有力地提高了批发市场的辐射带动能力。
加快农产品仓储物流设施建设。加快用现代组织形式和流通业态改造传统流通方式,推行连锁经营和物流配送,推广农产品冷链物流和“超市加基地”的经营模式,从而快速提高了农产品流通的现代化水平。当前全省粮油仓储能力已达到1800万吨,农产品低温储运能力达到800万吨。
加快农村信息平台建设。大力整合涉农信息资源,推进广电网、电信网、互联网“三网”融合,构建完善的农村信息综合服务平台。目前,全省广播电视和互联网已基本实现村村通,农民在家中网上订购生产资料、销售农产品的愿望已可以实现。这不仅改变了农民消费不方便、不安全、不实惠问题,而且繁荣了农村市场,增加了农民收入,改变了农村面貌。
三、多措并举引导消费,让农村市场“热”起来
抓住国家保增长扩内需的有利时机,山东努力在发挥政策推动力、加强消费引导、培植消费热点和扩大消费规模等方面做文章。
增加农民收入,提高消费能力。全面落实对农民的各项补贴政策,增加农民的直接收入;发展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深化农业产业化经营,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积极发展县域经济和农村二三产业,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增加农民的非农收入。
完善保障制度,改善消费预期。目前,山东农村低保标准普遍提高到1000元,在保对象194.36万人,补助标准平均为1195元;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98.61%;农村五保集中供养率达到73%以上;地方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县(市区)达到55个,累计参保人数300万人。
落实刺激消费政策,扩大即期消费。扎实做好家电、汽车、摩托车下乡工作,加强政策宣传,简化补贴程序,方便群众购买。目前全省销售家电下乡产品累计达到453万台,惠及300多万农户。海尔、海信等重点家电企业销售增幅高达40%—50%。仅家电下乡就可拉动农村消费200多亿元,并带动400多亿元的社会需求。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消费环境。突出抓好“路水电气房”五件实事。山东省委、省政府先后启动了村村通油路和村村通自来水工程,目前全省96.30%的行政村实现了通油路,87%的行政村喝上了自来水。通过实施农村电网改造,实现了城乡同网同价。农村住房建设与危房改造工程已正式启动,2009年前11个月,新建和危房改造120.1万户,总投资1205亿元,提供就业岗位97万个,增加农民纯收入166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