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图腾——景东县文井镇农业产业发展记
绿色图腾
——景东县文井镇农业产业发展记
◇ 李亚燃 文/图
《墨子·非攻下》:河出绿图,地出乘黄;《诗·邶风》:绿兮衣兮。
——题记
省委书记白恩培深入文井镇四里坝现代烟草农业示范区、文井镇开南村,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开展调查研究。左一:原普洱市委书记高旭升;左二:省委书记白恩培;左三:景东县委书记张世清;右:景东彝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县长白兆林
引 子
七月的川河坝,绿图如织,流金溢彩。
2009年7月24日,为纪念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讴歌六十年取得的辉煌成就,景东县文联别出心裁,以《产业·新生·走进蛮蚌河》为主题,组织县内作家、作者到文井镇者孟村蛮蚌河采风。作为县报编辑记者,我随同作家们一起走进绿色图腾的川河坝,用照相机记录作家们的神态,组《银生文化》三个彩页的图片,为景东纯文学杂志增色。
走了一圈,感慨万千;看了一回,体味无穷。
文井镇领导班子
然而,当听完东道主--文井镇党委副书记、镇长卢丕军激情满怀的介绍之后,县文联主席周德翰突发奇想,与卢丕军一拍即合:由亚燃同志主笔,写一篇关于文井镇产业发展的文稿!
虽然担子很重,却义不容辞。
因为走了看了听了,历史的、现实的鲜活事件直扑眼帘,叫我目不暇接,激情燃烧。
绿兮衣兮。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来,文井镇历届党委政府痴心不改,他们围绕一个"绿"字,一届又一届,真抓实干,做大做强绿色产业,以绿色经济引领农民群众走出水深火热,踏上小康大道。
借助"月光宝盒",我走进时光隧道,踏察文井镇历届党委政府领导和农民群众一起印下的历史足迹,我读懂了"绿"字大文章:他们的绿色计划--思路是那么的清晰;他们的绿色行动--措施是那么的强力;他们的绿色雕塑--规模效益是那么的宏大显著;他们的绿色文化--精神是那么的丰实充盈。
文井镇历届党委政府与农民群众一起挥舞的绿色图腾,是智慧与勤劳谱写的脱贫曲,是心血和汗水演唱的致富歌!
绿色计划指航向
文井,古称蛮井。蛮为寨,井为镇。民国中期改称文井。唐南诏国曾在开南设开南府,宋代设开南州。
解放前,文井坝"举目皆是斑茅草和芦苇丛,大雕、野狼成群";"富者阡陌纵横,贫者无立锥之地"。人民群众吃糠咽菜住茅棚,惶惶不可终日。
1949年11月23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滇桂黔边纵队第八、九支队进驻景东县城,景东宣告解放!千百年来备受压迫剥削的文井人民才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文井人民紧跟时代步伐,与时俱进,积极投身"减租退押"、"土地改革"、"农业合作社"、"人民公社"等生存自救大运动,"热热闹闹摆在一起吃大锅饭"。然而,人民公社制度也存在许多弊端,集体吃大锅饭,粮食吃光了,个人不养猪不种菜,油水和蔬菜渐次减少,人民群众的生活越来越清苦,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任何成功最初就是一个思路,任何失败最初也是一个思路。思路决定出路,观念决定行动。如何在现实中突破思维方式,克服心理与思想障碍,确立良好的解决问题的思路,把握机遇,灵活机智地处理复杂和重要问题,开启成功的生存与发展之门,谱写卓越的时代乐章?面对自我的困惑,文井公社历届党委、政府的决策者苦苦探索……
灵光一现,照亮九重天。在那个石榴花红满枝头的五月以后,文井镇党委、政府的决策者们思路跳脱,心境豁达;文井镇人民群众养猪种菜,皆大欢喜。
1961年4月30日,原昆明军区第一政委兼云南省委书记阎红彦风尘仆仆深入文井公社大营大队搞调查。5月1日上午,阎红彦亲自主持召开干部、老农座谈会。
大营大队会议室十分简陋,仅有一张条桌和几个木凳。身材魁伟,满面红光,既和蔼可亲,又呈现出久经革命磨练的军人风度的阎红彦坐在一个陈旧的条凳上,耐心启发参加会议的村社干部和部分老农谈谈对办公共食堂的看法和想法,反复询问对经营自留地、家庭副业生产、养猪、养鸡、山林等情况。干部、老农各抒己见,对办食堂、家庭副业、山林问题提出了不少意见。大队座谈会后,阎红彦马不停蹄,深入下营、孙家营和寨上三个生产队继续召开干部、群众座谈会,着重调查了解办食堂的情况。
在下营生产队,阎红彦问:食堂还要不要办下去?
大部分社员表示,不要继续办了,还是让我们各自回家安排吧。
有的说,办公共食堂浪费太大,在食堂砍柴、种菜、碾米、做饭的劳动力几乎占全队劳动力的20%,还有临时帮忙的不算数。
有的说,烧柴更厉害,一个个山头都削光了,实在心疼哪!
有的说,食堂平均主义、"共产风"严重,你吃我喝,吃光吃穷了事,工分不值钱,谁都不想好好干活计。
有的干部说,食堂吃饭,众口难调,我们大部分时间都为食堂操心,但是出力不讨好,群众还是有意见。这几年,我们骑虎难下,办也难,不办也难。
阎红彦又问:有没有社员个人养猪、养牛的?
当社员作了回答后,阎红彦风趣地说:山羊就是菜羊,山羊一年二胎,100只山羊,有50-60%是母羊,公羊要阉割,只留一、二只做种羊。100只羊有25只是适龄羊,一年一胎就能增加25只,一年宰杀20只,还增加5只,不要怕杀,不杀不发展啊。
当时正值五月,气候炎热、干燥,社员忙于抢栽抢种。阎红彦十分关心春耕生产。他一面深入到生产队召开座谈会搞调查,一面教育干部群众一定要抓好春耕生产,积极进行抗旱保苗,保证满栽满插,确保粮食增产增收。还安排他的驾驶员和其他随行人员深入田间,帮助社员栽秧。社员纷纷赞扬阎红彦带领的工作组是真正为群众办事的好干部。
1961年5月3日,通过深入调查研究,阎红彦在景东县委、县人委党员干部会议上作重要讲话。阎红彦指示:要抓好当前大春作物的种植,加强对农业生产的领导,反对瞎指挥;要解决好自留地和饲料,生产队的小猪要很快卖给社员自养,解决私人养猪问题;要本着有利于发展生产的目的,根据自然、地理条件和民族关系,放手发动群众讨论,进行调查,实事求是地解决社队规格问题,可按初级社的规模进行调整;各地要认真检查落实自留地和公共食堂、社员家庭副业、私人养猪等问题;山林管理、自留地、三包一奖及耕牛、大农具等是大队所有,还是生产队所有,要认真调查研究,加以解决。
阎红彦代表省委作出的重要指示,不仅给景东县委、县人委和文井公社党委、政府的决策者们指明了前进的航向,而且为贯彻中共中央《关于农村人民公社当前政策问题的紧急指示信》,纠正一平二调的"共产风",促进农村生产力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此后,原中共景东县委书记张世祯亲自带领调查组深入文井公社清凉大队,切实解决了公共食堂、大农具、耕牛、自留地等问题;文井公社党委、政府领导思路跳脱,发展绿色经济的框架逐步成型。
1979年4月,中共中央提出了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八字方针,并发表了《关于加快农民发展若干问题的决议》。为贯彻中央提出的八字方针和《决议》精神,中共景东县委提出了今后三年经济调整的初步规划。文井公社党委、政府提出: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清除"左"的思想影响,合理调整农业生产布局,因地制宜地发展多种经营。经济工作集中抓好甘蔗、茶叶和生猪;农业以粮食为主,农、林、牧并举。
1981年3月,中共景东县委召开扩大会议,强调:建立生产责任制要从实际出发,根据不同生产力水平和管理水平,由群众选择自己喜欢的责任制形式,真正做到责任具体、利益直接、方法简单。
1981年春季,文井农民群众纷纷反映说:"砍断竹子好抬"。
文井公社党委、政府总结了两年多实行"两定、三包、五统一、一奖惩"(定劳动力、定生产资料;包工、包产、包成本;统一领导、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统一核算、统一分配;超产奖、短产惩)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经验,充分尊重农民群众的意愿,全公社都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田亩,以劳动力人口平均承包到家庭;生产队公共财产、生产资料一次性处理给个人;集体开办的企业亦一次性承包或变卖给个人。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充分调动和发挥了农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农业生产实现了大发展,农民生活日益改善。
时光的年轮滚出发展的轨迹。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施27年之后,文井镇农业产业的发展思路更加清晰。
2008年11月18日,是文井镇值得大书特书、入载史册的非凡日子。该镇党委、政府领导别开生面,召开有史以来党政机关老干部座谈会,把曾经在文井镇党政机关工作、为文井经济社会发展做出贡献的66位老干部请回来,欢聚政府大院,回顾同志之情谊,感怀岁月之沧桑,叙说生活之美好,共商发展之大计,描绘未来之蓝图。
景东县委、县人民政府对这个座谈会给予高度重视。县长白兆林,县人大主任赵昌德,县人大副主任马先刚,县长助理、政府办公室主任汪明亲临会场作指导。
该镇党委书记王守忠代表镇党委、人大、政府班子向老干部致以亲切的问候,并向老干部通报了全镇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听取镇情汇报,老干部激情满怀,争先发言。或忆人说事抒情感怀,或谈创业之艰辛,或感生活之美好,或谋发展之大计,座谈气氛空前热烈。
主持座谈会的镇长卢丕军汇集县领导的意见和老干部的建议,提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总体思路和农业产业发展方向。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以创新发展为主题,以改善民生为重点,以项目建设为载体,以产业富民为手段,以安全稳定为保障,团结和带领广大干部群众,攻坚克难,团结拼搏,为建设农业大镇,经济强镇,文明新镇而努力奋斗。总体思路是:打牢农业基础,调整产业结构,建立经济支柱,转变观念,务实进取,完善制度;以科教兴镇,粮食稳镇,农业产业化强镇,第三产业活镇,林畜强企富民为主线,把做优、做大、做强农业产业化作为拉动镇域经济发展强有力的抓手,把切实增加农民收入作为全镇各项工作的出发点、着力点和落脚点。农业产业发展方向是:以稳定粮食为基础,着力提升粮食、畜牧、茶叶等传统产业,重点培植壮大蚕桑、烤烟、甘蔗三个经济增长点,使每个村有1-2个产值达百万元以上的产业,每个组有一个产值达10万元以上的产业,每个家庭有一个收入上万元的产业,扶持培育"重点村、专业组、特色户"的产业发展,形成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持续发展的模式,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最终实现"创一品、强一业、富一方、带一村、兴全镇"的发展目标。
这个因地制宜、符合科学发展规律的发展思路,得到参加座谈会的县领导的高度评价,获得全体老干部和农民群众的一致赞同!
绿色行动显威力
万亩桑田
重大的历史事件往往都具有巧合的机缘。
在阎红彦到文井公社调研农业农村工作时隔四十八年之后的又一个5月,也就是2009年5月11日,云南省委书记白恩培深入文井镇四里坝现代烟草农业示范区、文井镇开南村,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开展调查研究。
炙热的阳光肆无忌惮地烘烤着大地。眼看着栽种烟苗的最佳节令就要过去,四里坝烟农卢绍明特别请了4名农工,顶着烈日来到自家承包田里,培土保墒,抢在"关烟门"前种完15亩烤烟。
"这是你们家的烟田吧?" 白恩培问。
"是的。"看到省委书记突然来到自家烟田里,33岁的卢绍明显得有些激动。
"种了几亩?"
"15亩,自家5亩,租了10亩。"
"请工人了吗?"
"请了。"
烈日下,汗珠浸透了每个人的衣服,但省委书记白恩培与烟农的对话依然越唠越热。一问一答间,两人的话题几乎涉及到烟叶生产的各个环节。
"租10亩地,支付多少租金?" 白恩培又问。
卢绍明回答说:"镇党委、政府出台了一些政策,帮助协调,每亩租金500元。"
白恩培点点头,喜悦在脸上荡漾……
是啊,正如卢绍明所说的那样,文井镇党委、政府确实出台了关于产业规模化发展的土地流转政策。
2009年盛夏的一个早晨,太阳刚刚冒出山尖,文井镇四里坝"雪压霜染"的千亩土地便沸腾起来:一列车队驶入田间驿道,车门洞开处,流水般涌出的"红男绿女"兴奋地走进塑料薄膜覆盖、定植吐绿的规范烟田。
"白色农业!"
"希望产业!"
"真正意义上的农业产业化!"
一声声赞叹塞满整个四里坝新烟区。
这是2009年4月27日,文井镇党委政府组织全镇机关各站所干部职工,各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妇女主任、团支部书记,挂钩扶贫单位负责人参加的"文井镇推进农业产业科学发展现场会"开幕式上的一个精彩镜头。
在这个别开生面的现场会上,文井镇党委、政府站在科学发展的高度,正式推出"正确引导农民群众流转土地,扩大经营规模,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科学决策,赢得全镇干部群众的赞同。
"文井镇四里坝是全市、全县的现代烟草农业示范区核心烟区之一。"站在参会人员中央的镇党委书记王守忠介绍说,"烤烟是我镇重点培植的富民兴镇产业。今年,县上下达我镇烟叶收购任务是3.8万担。我们的发展思路是通过四里坝新烟区开发示范辐射,带动全镇烟草产业提质增效,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四里坝核心烟区覆盖丙必、山心等2个村委会18个村民小组530户农户,规划面积2000亩,烟叶收购任务是6000担。2000亩土地只有79户农户种植经营……"
参会人员议论纷纷。
"通过看现场、听介绍,大家明白了一个什么样的道理?"王守忠突然一问。
人群中,齐唰唰、不约而同地发出响亮的一声吼:"土地流转!"
这一吼声不同寻常,余韵尽处,偌大一片地膜哗啦作响,连健壮的烟苗也惊诧得手舞足蹈。
不错!四里坝烟区确实已经成为文井镇流转土地兴产业的典范。
为使烟区开发项目能够顺利实施,发展壮大烤烟产业,给烟农增收增效提供组织保障,文井镇坚持新烟区区域内的土地由区域内的农民使用的原则,以农户自愿种植为主、流转大户种植为辅的烟叶生产组织方式,在双方自愿互利的基础上达成协议,由项目受益村委会与农户签订《土地流转协议》,推动土地合理流转、发展规模种植,户均种植规模达15亩以上。流转的土地每亩租赁价格统一为500元,由不愿种植或土地零散的农户集中流转给村委会,再由村委会流转给专业大户,土地租赁费用由农户与专业大户对接。四里坝烟区山心村有7个村民小组20户种植烤烟508亩,户均种植25.4亩。下田坝村民杨学坤家有土地6亩,租赁95亩,种植规模达101亩,签订烟叶收购量299.6担;上冯家村民汤有科租赁土地种植烤烟92亩,签订烟叶收购量270.8担。杨学坤说,流转的土地只是种烟一季,烤烟收获后归还给农户,租赁费用比较合理,农户有利,我也划算。
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目标既定,实干才是真理。
然而,没有一定的规模经营,产业化显不出效益性。规模经营所需要的土地相对集中的问题就成了制约农业产业化健康发展的一个重要"瓶颈"。
虽然,为解决土地问题,近年来,文井镇在稳定家庭承包经营制度的基础上,对土地经营机制进行了大胆探索:一是租赁开发。以租赁合同的方式把土地经营权租赁给其他农户或经营单位从事绿色经济开发,农户收取一定租金;同时,原土地承包者还可以在新租赁的业主单位务工,获取劳务收入。如原福泉糖业公司租赁土地发展甘蔗产业。二是大户承包。农村人口自愿放弃承包权不经营土地的,由村委会组织协调转包给懂经营、会管理、有技术的专业大户从事绿色经济开发。四里坝烟区土地开发便是典型。三是户际联营。农户间根据自愿,出于共同发展和利益需要,以特色产品为主导建立专业合作组织,实现土地集中规模经营。开南村蚕桑产业便是例证。
但是,土地流转仍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部分村干部认为,土地流转是农户自己的事,与村委会关系不大;政府引导、服务、协调不到位,信息不畅通,土地供求难对接,影响了农村土地流转;农户小规模生产与社会化大市场矛盾日趋尖锐,一家一户小规模生产,盲目随意,经营分散,同一种植区域内甚至同一块田内种植不同农作物品种,很难形成规模经营,导致经济效益低下。
对此,文井镇党委、政府举行"产业发展推进现场会",就是要解决流转土地、规模经营,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关键性问题。
"产业发展推进现场会"后,文井镇党委、政府正式出台了推进土地流转的六大措施。一是广泛宣传。积极做好引导工作,使土地向业主集中成为农民的自觉行动。二是培育专业大户。从壮大经济实力上给予大力扶持,以实力吸纳土地集中规模经营。三是强化服务意识。简化程序,简化手续,营造廉洁高效的服务环境,以优势产业吸引业主规模经营土地。四是强化保障。本着"自愿、依法、有偿"的原则,农民与村委会或业主签订合同,保障土地租金,从防范流转风险上维护农民利益。五是规范管理行为。镇、村健全土地流转档案和台账,规范流转合同管理制度;建立流转土地储备库制度,统一搞好规划;建立流转收益分配制度,正确处理和调节好土地流转中各方经济利益关系;建立业主经营监管制度,不准借土地流转而改变土地所有权,改变耕地农业用途。六是加强指导。开展调查研究,掌握信息,推介项目,跟踪服务,调处合同协议纠纷,维护各方利益。
文井镇推出的"正确引导农民群众流转土地,扩大经营规模,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这个科学决策,顺应了农业和农村改革的发展方向,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和农业生产力不断发展的产物,是广大农民在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对农业经营组织制度和经营机制的重大创新,是实现农业产业科学发展的一个有效途径。
文井镇土地流转大举措,不仅为农业产业化大发展扫清了障碍,有效解决了农户分散经营出现的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而且,农业产业发展的个案措施也更加具体化了。
粮食产业发展上,以"确保农业人口人均1亩高稳产农田地"为基础,通过国土整理、水利配套等加大投入,改善生产条件;通过推广良种、测土配方等提高品质和单产,稳定总量,保持"粮仓"地位不动摇。
烤烟产业发展上,紧紧抓住国家开发新烟区,加大烤房、烟区水利投入的有利时机,以烟区水利建设为基础,以集中建盖烤房群为突破口,以集中连片、统防统治为着力点,实现烤烟面积、产量质量、烟农收入上台阶,打牢烤烟大镇地位。
蚕桑产业发展上,按照"抓死重点组"的发展思路,实施"向公路沿线转移,向村庄附近转移,向好田好地转移,向高产优质桑园基地转移,向桑粮套种促增收转移"战略,推行集中建盖蚕房群试点工作,以高产优质桑园基地建设为龙头,以"桑-芋"、"桑-豆"等套种为突破口,实现养殖技术、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三提高,打造蚕桑大镇形象品牌。
甘蔗产业发展上,按照"依靠科技、合理布局、推广良种、提高单产、提高糖份、增加总产"的思路,完善早、中、晚品种合理配置的种植结构,创新、提升,重新确立甘蔗大镇地位。
畜牧产业发展上,抓住国家加大扶持畜牧业发展力度的机遇,以全镇24个村全部配置电冰箱来着力抓好动物疫病防治和畜牧科技推广工作,实现畜牧业数量、质量、效益同步增长。
茶叶产业发展上,加强茶园中耕管理,抓好低产茶园改造,依靠科技,提高单产,科学用肥,安全用药,从源头上保证茶叶产品的质量安全,建设高产、高效、优质、生态、安全的茶叶基地,保证茶农收入。
在确立土地流转及产业发展个案措施的基础上,文井镇还出台了一系列农业产业大发展的保障措施。一是切实加强对产业发展工作的组织领导。成立了由镇党委、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各产业的领导任副组长,各有关部门和各产业相关村"两委"主要领导为成员的"文井镇产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专门负责全镇产业发展的总体规划和指导监督;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抽调工作人员具体负责全镇各产业发展的组织协调工作。根据规划的任务和要求,结合各村、各产业实际,拟定并组织实施各产业发展的具体措施,确保各项工作做得扎实有效。按照各产业领导小组的责任大小,实行产业风险抵押金制度,与产业发展与干部职工年度考核奖惩挂钩,进一步明确产业发展领导小组成员的责、权、利,推动各项工作的进一步落实。二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夯实农业发展基础。积极争取上级立项,国家扶持,全面开展农田水利建设,切实抓好烟水配套、桑水配套、国土整理、农业综合开发等项目,大力推行"一事一议",鼓励农民自主投入,改善田间灌渠、机耕道路,建成"渠相通、路相连、田成方、排灌灵活便捷"的高稳产农田地,为农业产业化生产打下坚实基础。三是提高科技水平,完善农业产业化服务体系。从镇级机关单位中抽调行政、业务技术骨干组成烤烟、蚕桑、甘蔗等生产办公室,定期、不定期地进行系统培训,开展挂钩到村到组组织协调、技术指导和产业规划落实工作,协助龙头企业选配好村级产业发展技术骨干,及时为群众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等科技服务,为农业产业化发展提供优质服务和科技支撑。四是重视龙头企业作用,带动农业产业化向又好又快方向发展。通过合同、契约或章程等方式,合理确定各方责、权、利,正确处理龙头企业、基地、农户之间的利益关系,鼓励产销联合,完善"订单农业",实现利益互补。
绿色雕塑展宏图
四里坝现代烟草农业示范区
七月的川河坝,绿图如织,流金溢彩。
通过文井镇党委、政府领导的睿智雕构,通过文井镇人民群众的精巧培植,各种各样的绿色产业如雕若塑,在一马平川尽情展现姿态各异、气韵与造型生动、画面精美的艺术形象。
慢步河堤,放眼两岸奇特的绿色雕塑,使人恍入仙境,忘却天昏地暗……
川河坝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阳光充足,雨量充沛,土地肥沃,物产丰富,四季常青。即使在冬季,也是万顷葱茏。难怪,生息在这里的百姓常常自豪地夸赞道:我们文井的土地栽锄头把子也能开花结果!
金黄的稻穗低着沉甸甸的头颅;墨绿的玉米仰着胀鼓鼓的苞子;翠绿的桑园舞着肥厚厚的叶片;青翠的蔗园泛着香喷喷的甜蜜;橙黄的烟田闪着乐溶溶的喜悦……
科学的文井人按照作物相生相克的原理,将桑、蔗、烟、水稻和玉米巧妙地布局于川河两岸,形成"井田制"雕塑,色泽分明,充分展现了田野造型的美学观和丰收喜悦的层次感。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年来,文井镇党委、政府围绕"粮食稳镇、农业产业化强镇、第三产业活镇"的经济发展战略,摔开膀子,迈大步子,在绿色经济大道上奋勇前进。
一组组数字记录了文井人在绿色经济大道上阔步前进的辉煌:
--2008年全镇实现粮食总产量21401吨,2009年计划实现粮食产量21500吨;
--2008年全镇有14个村、65个村民小组、997户农户种植烤烟5630亩,交售烟叶18952担,烟农实现收入1364.66万元,户均收入达13688元,2009年县人民政府下达该镇烟叶收购任务是3.8万担,即将实现烟农收入2700万元;
--2008年,全镇有20个村、160个组、1884户农户种桑养蚕8790.9张,鲜茧收入785万元;2009年,新植桑园1260亩,总面积达5308亩,预计养蚕10275张,实现鲜茧收入800万元;
--2008/2009年榨季甘蔗种植面积4190亩,实现工业入榨量61000吨;2009/2010年榨季完成甘蔗新植面积1万亩,保留宿根9940亩,预计实现工业入榨量8万吨。
--2008年全镇完成肉类总产3685吨,实现畜牧收入3618万元,2009年预计实现畜牧业收入5000万元;
--2008年全镇有茶园面积1300亩,实现茶叶收入625万元,2009年茶叶收入650万元;
……
2009年5月11日下午,尽管室外的气温高达35摄氏度,但在文井镇开南村两棵树龄有40多年的芒果树下,伴随着轻松的对话,仍然不时传出欢声笑语。省委书记白恩培和省委常委、省委秘书长杨应楠等正在与该村群众聊家常、话发展。
"村里有多少人?"
"4420人。"
"村民收入多少?"
"2676元。"
"主要靠什么?"
"主要靠蚕桑。"
"种一亩能收入多少?"
"3000多元。"
"现在市场价格不大好,受冲击了吗?"
"没有,老板实行保护价。"
听说省委书记来了,开南村的村民们纷纷聚拢到村委会大院里。在两棵枝繁叶茂的芒果树下,白恩培一行与乡亲们围坐畅谈,从该村几年来村容村貌的改观,到近几年蚕桑产业给农村带来的新变化,大家共同关心的话题越聊越多。
52岁的村支部书记段正勇兴奋地说:"蚕桑产业是一个综合效益很高的好产业,种一亩除了有3000多元收入外,还解决了村民的烧柴和农家肥问题。一张茧产蚕粪200多公斤,全村一年可产7500多吨优质农家肥。"
同一天,省委书记白恩培在文井镇四里坝现代烟草农业示范区问烟农卢绍明:"种一亩烤烟能收入多少?"
卢绍明回答说:"大概2500元左右。"
"净收入有多少?"
"1800至2000元。"
从省委书记与农民的聊天中,我们真正读懂了绿色产业给文井人民群众带来的切实效益。
作为全镇4片高产优质桑园基地之一的开南村基地单元,共有17个村民小组、586户农户培植桑园2706.7亩,2008年养蚕3364.5张,实现鲜茧收入307万元,户均收入5243.82元;2009年预计养殖3800张,实现鲜茧收入360万元。开南村戴家营村民杨春良种桑15亩,2008年养蚕收入4万元;文井村委会主任马国有种桑2.2亩,2008年收入11000元,2009年春、夏、正秋蚕茧收入7900元;龙家营村民彭庆富种桑2亩,2009年春、夏、正秋蚕茧收入3600元……
开南村真正成为全市第一蚕桑大村!
绿色产业的发展逐步发挥了切实效益。但是,文井镇党委、政府领导并不满足于现状。他们在第三批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基础上,又描绘了更加宏伟的绿色富民兴镇蓝图。
在蚕桑产业发展中,巩固现有桑园,加快发展步伐,桑园面积发展到10895亩,年实现蚕农养蚕收入3000万元。为推动蚕桑产业发展,文井镇党委、政府还制定了一系列鼓励扶持政策。即:新植桑园在30亩以上连片种植的无偿赠送桑苗;下田、下地连片面积在150亩以上的,每亩给予60元的机耕费补助;蚕桑地套种洋芋在100亩以上的每亩给予种苗补助60元;新建大蚕房在县级补助500元/间、小蚕房县级补助400元/间的基础上,经验收合格,镇政府再给予补助100元/间;完成鲜茧交售任务的村,在县级每公斤给村组0.05元工作经费的同时,实行工作经费奖励制。
在烤烟产业发展中,文井镇镇党委、政府提出了"打造全市第一烤烟大镇"的响亮口号,到2010年全镇烤烟产量达5.5万担,实现烟农收入4000万元,2011年产量达6-7万担,实现烟农收入5000万元。
在甘蔗产业发展中,以4万亩种植面积、20万吨工业入榨量为发展目标,到2010年,实现新植面积13000亩。其中,下田面积5000亩、保留宿根9000亩,甘蔗种植总面积22000亩,2010/2011榨季实现工业入榨量达8万吨。
绿色文化绣前程
冬季农业开发
2009年10月15日是文井镇大喜的好日子。
虽然整个上午大雨滂沱,却浇不灭文井镇干部职工和农民群众澎湃的绿色文化激情。各村农民文艺演出队从四面八方赶来,云集在刚刚改造好的镇政府大院广场,隆重庆祝伟大祖国60周岁华诞盛大的节日。
上午9时,文井镇党委、政府在办公楼前举行了庄严的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升国旗仪式,表达了文井人民对伟大祖国的无比热爱和对祖国母亲的衷心祝福。
升国旗仪式刚刚结束,激情昂奋的文井人就纷纷忙开了。农民文艺演出队争相奔上大舞台,冒雨彩排他们自编自导自演的文艺节目;镇党委、政府干部职工在雨林中穿梭,拉电线安装灯具设施,挂布帛设计宣传标语……整个广场飘扬着忙碌而欢乐的气氛。
精诚所至,感天动地。冒雨忙碌一个上午之后展现奇迹:雨收了,天晴了。阳光挤出云缝,给镇政府大院广场涂上绚丽的色彩。从政府办公楼顶向东斜斜滑下直达地面的两条红色布帛各书写30个大字:"创锦绣于南诏立基业以传世统边陲筑成开南古丰碑铁马金戈壮志凌云;展宏图在盛世开伟业于当前大手笔绘就文井新蓝图政廉策善惠风远扬。"60字巨幅标语代表新中国成立60周年……
当天晚上,镇政府大院广场人如密林歌如潮。由镇党委、政府主办的《和谐之镇--文井》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大型文艺晚会在此隆重上演,文井儿女用嘹亮的歌声和飞扬的舞姿向祖国母亲献上了最真诚的祝福。
《和谐之镇--文井》名副其实。2009年9月18日,由云南日报报业集团指导,云南经济日报社承办的云南省首届"和谐乡镇"表彰大会在秀美的昆明福宝文化城隆重举行,文井镇荣获云南省首届"和谐乡镇"荣誉称号。镇党委副书记、镇长卢丕军应邀出席表彰大会,并抱回此殊荣!
夜幕降下,灯火燃起。宽敞的钢架大舞台背景是一巨幅喷绘组合图:上标"文井镇庆祝建国六十周年文艺晚会"。左图,五星红旗飘出"60"闪闪北京天安门。右图,气球翻飞,五彩缤纷。中图,川河岸上崛起的文井镇,蚕桑、烤烟、甘蔗、水稻、油菜等绿色产业展现沉甸甸的丰收景光;上角标注"责任 贡献 创新 影响"八个小方块;正中央书写"和谐之镇--文井"六个红色大字。
3位神采飞扬的节目主持人隐退后,县委常委、宣传部长夏萍,文井镇党委副书记、镇长卢丕军先后走上大舞台,发表豪壮的致辞。
夏萍激情地说,在这美好的夜晚,在共和国60华诞之际,我们欢聚一堂,举行庆祝建国60周年文艺晚会,这是继第16届景川杯篮球运动会后,文井镇举办的又一大盛会。我谨代表县委、县人大、县政府、县政协四班子对这一盛会的成功举办表示热烈祝贺!向全体演职人员和工作人员表示衷心感谢!向各位观众和乡亲们表示亲切的问候!
夏萍豪情地说,多年来,文井镇各族干部群众,在镇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在狠抓经济建设的同时,不放松精神文化建设,使文井这块丰饶的土地不仅结出了物质文明建设的累累硕果,更盛开了精神文明建设的朵朵鲜花,不断丰富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我们希望通过此次晚会,全面反映文井经济、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新发展、新风貌,大力宣传和弘扬文井镇取得的巨大成就和发展变化,充分展示广大干部职工和各族群众的精神风貌。我们坚信,晚会必将激发广大职工和各族群众的爱国热情和建设家乡的美好愿望,号召全镇人民积极进取、开拓创新,为文井的"三个文明"的建设和产业发展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进一步提升"和谐文井"新形象。
卢丕军在致辞中高呼:蓝图已绘就,美景能实现。党的政策如春风雨露,展示出前所未有的发展态势。文井人民将紧紧抓住这个历史性的发展机遇,解放思想,践行科学发展观,务实创新,打造更加喜人的盛世业绩。
晚会在镇级机关干部职工表演的《唱唱家乡文井坝》快板说唱声中启幕,在《歌唱祖国》大合唱声中谢幕。中间,新星幼儿园、开南村老体协、中心校、老练村老体协、文窝村、挖固村、镇中、清凉村、中所村、文华村、文光村小学、镇机关、景东四中、昌龙公司、挖萨村、大营村、恒东制糖有限公司、开南村、文井村、者孟村等20个表演队,以歌舞、独唱、合唱、舞蹈、山歌、花灯说唱、魔术表演、二重唱、快板、小合奏、小品、秧歌、现代舞、诗朗诵等形式,给千余农民观众表演了《健康快乐宝贝》、《悠悠的川河》、《红梅赞》、《山童》、《大中国》、《自弹自唱自宽心》、《南洋河的响声》、《天路》、《青藏高原》、《齐心共建新农村》、《火种》、《红红的日子》、《川河放歌》、《清凉是个好地方》、《今天是你的生日》、《昌龙在发展》、《勤劳致富的挖萨人》、《管你笑不笑》、《改革开放政策好》、《咱们本是一家人》、《彝家爱跳三跺脚》、《中国中国鲜红的太阳永不落》、《桂花开在桂石岩》、《祖国颂》等36个节目。
不仅如此,昌龙公司党支部书记杞福伟、恒东制糖有限公司总经理王修明还相继登台,介绍了公司的经营发展理念,体现了实力派的引领能力。
正如夏萍在致辞中所期望的那样,文井镇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大型文艺晚会获得巨大成功:从启幕到谢幕,历时4个小时,精彩的文艺节目深深吸纳观众的眼球,没有一人中途辍观。以土著称,也显洋气的36个节目,充分展演了勤劳而勇敢的文井人民在国家富民政策的指引下,从贫穷逐步走向富裕的辉煌业绩;充分展现了历届党委政府沿着国家发展的轨迹,团结和带领全镇各族人民,励精图治,艰苦创业,乡村面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基础设施得到改善,集镇功能不断完善,经济与社会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充分展示了文井人民的精神风貌、爱国热情和建设家乡的美好愿望;充分展显了文井人民的艺术内涵和对绿色文化的渴求;充分展露了文井人民将在科学发展观的引领下,弘扬优良传统,求真务实,开拓进取,为加快文井镇经济社会的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的雄心壮志。
《和谐之镇--文井》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大型文艺晚会隆重而成功上演,是该镇绿色文化建设的又一大壮举!
类似这样宏大的绿色文化活动在文井镇已经不是鲜为人知的事了。早的或别的不用再提,仅拿体育活动来说,到2008年末,文井镇已经举办了16届"景川杯"篮球运动会。
初冬时节,热情胜寒冷。2008年11月28日傍晚,文井镇第十六届"景川杯"篮球运动会在文井客运站举行开幕式。
县委常委、宣传部长夏萍,县人大副主任马先刚,县政协副主席李启进及文井镇党委、政府领导在主席台落座;前来祝贺的景东县各单位、各部门负责人在台下前排就坐;全镇各村、各部门及驻镇各企事业单位组织了300余名运动员组成29个(男队20个、女队9个)参赛队,在少年学生鼓号队、花环队的引领下,健步入场……
文井镇党委副书记、代理镇长卢丕军主持开幕式;镇党委书记王守忠致辞;镇人大主席叶荣德宣布运动会开幕。
夏萍在开幕式上作热情洋溢的讲话。体育是人的综合素质和精神面貌的集中体现,是力量的角逐、智慧的较量、美丽的展示、理想的飞扬。文井镇党委、政府举办"景川杯"篮球运动会,是展现新时期文井人民风采,带动和发展群众性体育运动,促进和谐文井建设的实际需要,是对全镇广大干部群众身体素质和精神风貌的一次检阅,更是各参赛单位展示团队意识、竞争意识、合作意识、拼搏意识的盛会。运动会的举办,必将有力地激发文井镇各族人民群众的拼搏精神、竞争意识和进取精神,对进一步增强干部群众的体质,丰富业余文化生活,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文井,促进三个文明的建设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鼓腰包更要富脑袋。
文井镇农民群众感慨地说:"以前腰包瘪、肚腹空,不可能享受精神生活;现在住上了新房坐上了轿车,我们农民也渴求精神得到充实。"
随着新农村建设一系列措施的出台及落实,农村经济日益发展,农民收入逐年增加,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广大农村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越来越迫切。
农村文化建设同农村社会的经济、政治建设一起构成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核心内容,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经济持续发展,乡村治理取得了明显进展,相比之下,作为"四位一体" 之一的农村文化建设相对滞后,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农村社会、经济、政治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因素,成为影响农村基层社会稳定、降低乡村社会政府治理效率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国家政府部门根据当前农村形势,作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决定,提出了"繁荣农村文化事业"的目标。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近年来,文井镇在狠抓绿色产业,鼓起农民群众腰包的同时,把先进文化建设作为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抓手,满足农民群众的精神生活需求。
文井镇党委副书记、镇长卢丕军说,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既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满足广大农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的有效途径。近年来,我镇把农村文化事业发展纳入党委、政府的主要工作内容,加大投入、注重引导,不断创新文化活动形势和丰富活动内容,促进了农村文艺繁荣,推动了乡风文明建设。措施上,一是加强文化阵地建设,为农村文艺宣传队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搭建平台。镇党委、政府顺应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把农村文化建设纳入社会经济和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狠抓镇、村、组文化阵地建设。全镇建有28个自然村文化活动场所,镇有文化站、村有文化活动室、组有文化活动场所的三级文化工作格局已初步形成。二是建立文化下乡长效机制,促进乡风文明。为引导农村文化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积极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镇上每年都组织开展文化下乡活动,为群众送去丰富的精神食粮和先进的文化产品。三是加强文艺技能培训,不断壮大农村文艺宣传队伍。为提高农村文艺队伍的节目品位和演出水平,我镇加强文艺技能培训,邀请县文艺专家对农村文艺骨干进行基础技能训练和辅导。现在,全镇有20支文艺队,农村文艺队活跃在田间地头和村寨,以自编自演的文艺节目传播先进文化理念,传播乡风文明,丰富当地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四是坚持服务基层,服务农民,组织开展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文艺汇演、送戏下乡、送书下乡,篮球赛等农村文体活动,让人民群众在欢笑中求知、在快乐中怡情,营造了富裕、文明、和谐的农村新风貌新气氛。
"让农民零距离零成本地享受文化生活是我村文化建设的主要目标。"老练村干部意味深长地说,"我村文体活动室建成后,划拳喝酒的少了,读书求知的人多了。不仅如此,我村还成立了文艺宣传队,把时事政治、传统美德、新农村建设、科技、乡风文明等知识融于群众喜闻乐见的快板、小品、说唱等传统民族艺术形式中,倡导文明进步的新风尚,唱响了时代主旋律,勤劳致富的良好精神风貌逐步形成,村风、民风明显好转,农村的文明意识明显提高了。我们村干部也比以前好当得多了。"
尾 声
文井镇绿色产业发展的采访工作暂告一个段落。
当我即将启车离开文井镇的时候,镇党委副书记、镇长卢丕军好象还有话。
他紧紧握住我的手,庄重地说,自2004年以来,党中央连续下发了五个一号文件以及党的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的成功召开,引起了全世界的广泛关注,尤其给广大农民和农村基层干部带来了新一轮的农村改革发展的强烈信号,这是今后一段时期的发展方向。《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深化农村改革,推动农村发展,必须始终坚持走群众路线,实事求是,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和首创精神,鼓励农民群众大胆探索,切实保障农民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合法权益,建设富裕、民主、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要求。这无疑给建设新农村、发展现代农业和城乡一体化营造了一个强大的发展氛围,这就是最大的"势",我们要借势发展。
"怎样借势发展?"我问。
卢丕军神情凝重,语气果断,一口气说出了八个"要字诀":一要围绕绿色产业重点抓政策扶持,尤其要把优惠政策用足、限制政策用活。二要围绕绿色产业积极引导土地流转,走适度规模之路,通过科技投入、土地整理、政策扶持等措施,着力提高土地的产出率和劳动生产率,以此破解农村劳动力不足、投入不足、土地产出率不高、农产品商品率低等问题。三要加大项目整合力度,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科学规划,统筹实施,突出特色产业、完善基础设施、配套社会事业,做到"各炒一盘菜、共摆一桌席"。四要围绕重点产业抓宣传造势,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最大限度地形成合力。五要着力抓好收购加工、包装储运、市场营销等环节,加强农业产业链条建设。六要加大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扶持力度,着力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真正保护好生产环节中农民的合法利益,增强集体议价的能力。七要转变政府职能,提升机关领导干部的服务能力,为产业发展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发展环境。八要围绕重点产业建立健全奖惩机制,充分展现"让能干事的人有平台,让想干事的人有机会,让干成事的人有地位"。
绿兮衣兮。
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来,文井镇历届党委、政府以科学发展的理念决策镇域经济的发展方向,明确绿色产业发展思路,采取扭住不放、重点突破的可持续发展措施,换届不换产业,一届接着一届干,走出了一条既壮大产业发展、富民兴镇,又保护青山绿水的可持续发展道路。这条色彩斑斓的道路令人为之振奋,更值得广大山区农村学习借鉴!(完)
甘蔗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