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鸡市构筑农业农村发展“高速公路”
如今正值数九寒天,要在过去,应该是农闲的时候。可是现在我们却看到了不同的景象:建设中的标准化养殖小区里焊花飞溅,一片忙碌;温暖的蔬菜大棚里,农民欣喜地采摘着鲜菜,备战节前市场;技能培训班的教室里,前来听课的农民挤得满满当当……市委十届七次全会提出率先实施农业农村“三增一创”工程,对强力推动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县域实力增强、新农村晋星创建、加速城乡一体化进程等作出了安排部署,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舞台,构筑起一条率先发展的“高速公路”。
挖掘潜力 夯实农民增收基础
让农民的钱袋子快速鼓起来,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核心,也是率先实现全面小康的重点和难点。正因为此,宝鸡市积极开展村域经济提升示范工程、五个“百万”工程等项目,努力挖掘农业内部的增收潜力,夯实农民增收的固有基础。
围绕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宝鸡市各级将深入实施“一村一品”推进工程,积极建设现代农业园区,着力推进生产专业化、区域特色化、经营产业化、产品标准化,不断调整优化全市农业产业结构和区域布局,使土地产出水平进一步得到提升。重点在陇县、千阳、麟游、太白、陈仓、凤县、渭滨等县区,大力发展优质核桃、花椒经济林。通过良种推广、苗木嫁接等措施,建立核桃示范园 80个,花椒示范园 90个,新增核桃 30万亩、花椒 50万亩,到 2012年,实现全市核桃、花椒面积百万亩目标。在凤县建立 1.7万亩花椒无公害标准化栽培科技示范园区,辐射凤县和陈仓西山地区,到 2012年,使宝鸡花椒总产值达到 6亿元以上,花椒生产、加工能力跃居陕西第一。同时,加快建设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高产奶牛、秦川牛、布尔肉羊、莎能奶山羊、苹果、猕猴桃、优质粮、辣椒、设施蔬菜 9个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带动全市现代农业发展。
要增加农民收入,不能光在土里“刨金子”,更要多轮驱动、多元发展。多个标准化养殖小区项目批准建设,成为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的新举措。今年宝鸡市将完成 10个奶牛养殖小区牛舍、草料用房、粪污处理设施建设,达到标准化奶牛养殖小区要求;建设 16个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这些将对加快畜牧大市建设、促进农民增收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是促进农民增收的捷径,为此,市委、市政府提出要跳出农业抓增收、把发展壮大劳务经济作为增加农民收入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采取措施强化培训力度、加强基地建设、实行政策扶持、打造劳务品牌、强化就业服务,全年举办各类招聘洽谈会100场次,实现转移农村劳动力 100万人以上、创经济收入 55亿元的目标。
完善基础 建立农业增效支撑点
农业增效是促进农民增收的关键,农业要增效,改善农业的生产条件、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重要的支撑点。市委十届七次全会提出要以改善基础条件为抓手,不断增强农业发展的支撑能力。通过稳定粮食生产、抓好农田水利建设,建成一批高产稳产基本农田,提高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能力,提升农业机械装备水平,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近年来,宝鸡市每年实施中低产田改造 7万亩以上,主要是通过水利、林业、农业等综合措施,将中低产田改造成高产优质良田,这已经成为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形式。今年,宝鸡市将加快中低产田改造力度,提高补助标准,着力推进渭北旱塬和秦岭北麓台塬中低产田改造,改造中低产田 8.4万亩,小流域治理 5000亩,建成农业科技推广、产业结构调整、现代农村生态文明、农民增收的示范区 8个,全面提高项目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省政府还把陈仓区确定为全省高标准农田试点项目之一,规划利用从 2010—2012年三年时间,在陈仓区建设高标准农田 5万亩,项目总投资 6750万元。该项目建成后,将极大地提高宝鸡市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现代农业发展水平,并为国家高标准农田建设探索经验。
同时,宝鸡市农村信用社将紧紧围绕提高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能力,重点为农业科技创新和农业机械提供贷款服务,提升农业机械装备水平。在条件成熟的县区,配合科技局、农业局做好农业科技创新的信贷服务工作。对购置农业机械的农民,优化贷款程序、降低贷款门槛,尽力满足其资金需求,全面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争先进位 推动县域经济大发展
有竞争才会有发展。市委、市政府专门下发文件,在全市 12个县(区)、 137个乡(镇)及 1729个行政村开展“争先进位”活动,建立县乡村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和争先进位激励机制,激发县乡村之间的竞争,形成你追我赶的发展态势。
县乡村争先进位活动将突出推进农业产业化、工业化、城镇化这个重点,以产业化提升农业、以工业化强县富民、以城镇化带动农村,大力增强县域经济实力。县区争先进位以省定指标和所获名次为依据,科学制定乡村争先进位综合评价体系,量化考核、综合排名、重奖先进,充分调动各级的工作积极性,形成“全面参与、比拼争先、激发活力、整体提升”的工作机制,统筹推动县镇村“三域”经济社会良性互动和可持续发展。
依据省统计局对全省县和区的年度监测评价结果,衡量宝鸡市县区争先进位工作情况,促进川原县向 GDP百亿元县、山区县向 GDP50亿元县奋斗,已过百亿和接近百亿的县(区)努力向全省十强县和五强区目标奋斗。开展“三带三进三促”活动,建立城市资源“上山下乡”新机制,切实落实领导联点、部门包抓、干部驻村制度,使之长期化、制度化。围绕实施举措到户、项目到村、晋星创建和争先进位,帮助农户制订增收计划、经济组织制订发展计划、村级制订晋星创建计划,动员和引导人力、智力、物力、财力等各类“城市资源”上山下乡进农村,支持农业、服务农民,构建城乡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项目进村 促进新村建设上水平
晋星创建活动是通过量化考核、评星定等、争星升等的创建活动,实现推进村到重点村、再到示范村的整体提升,真正把农村建设成富裕、文明、卫生、平安、生态、民主、和谐之村的有力举措。今年晋星创建主要以开展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项目到村”活动,来推动街巷道路硬(油)化、村庄排水渠网化、供水供电经常化、沼气厕所一体化、信息资源网络化。
农村饮水安全问题是事关民生的基本问题。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起,陕西省加强了对解决农村群众饮水困难问题的安排部署。宝鸡市紧紧抓住这个机遇,通过扶贫、以工代赈、甘露工程、农村人饮解困、防氟改水工程、农村饮水安全等工程的相继实施,截至 2009年底,共建成各类供水工程 2810处,解决了 206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农村自来水普及率位居全省第一,全市农村饮水条件得到明显改善。今年宝鸡市还将加快“民生八大工程”之一的农村饮水工程建设步伐,全年计划新建农村饮水工程 200处,解决 15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
今年宝鸡市还计划新建沼气池 1.5万口,加大“一池三改”建设,用沼液喷肥、沼渣施肥提高农作物产量,提高农产品有机化程度,实现农产品的无公害化;充分发挥大学生村官作用,建设“乡村在线”,把乡村治理与农村工作送上网,为农民增收、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插上“网络翅膀”,缩小城乡发展的数字鸿沟,力争全年实现“乡乡在线”。
美好的蓝图已经绘就,宝鸡市加快“三农”发展的新机遇已经到来。只要各级认真抓好全会精神的贯彻落实,宝鸡市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就会驶上高速公路,农村群众的日子将更加舒心、更加富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