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谷粮食网手机版

按照世界城市高端化标准 规划首都城乡一体化

发布时间:2010-01-28

   在第九届政协的时候,北京市按照当时所处人均地区生产总值3000美元的发展水平,积极贯彻中央的要求,提出了率先实现现代化的奋斗目标;在第十届政协的时候,北京市按照当时所处人均地区生产总值5000美元的发展水平,积极落实中央关于统筹城乡的方针,提出了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方向;在十一届政协届中之年,北京市进入了人均地区生产总值1万美元的发展区间,实现了十几年前确定的目标;特别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使北京市迎来了走向世界城市的新的机遇。抓住新时期的新机遇,将使中国首都城市实现更新、更美好的发展。

  作为一名长期从事郊区和农村问题研究的委员,我想提议的是:应当按照将中国首都建设成为世界城市的高端化标准,来规划“十二五”及其以后时期的城乡一体化发展。

  1.“三个北京”最根本的是要解决民生问题。当前民生问题最重要的是解决首都城市居民当中的城镇户籍居民、农业户籍居民和外来户籍居民之间的公共服务、生活环境、社会地位等问题。北京市委市政府确立的“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三大理念,覆盖了综合解决民生问题的基本思路。其中,就北京市原住城乡居民来看,最困难、最重要的问题是如何实现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缩小,达到城乡一体化的水平。

  2.提出这个问题是因为:我们综观当代世界城市,在人均生产总值达到1万—2万美元发展区间的时候,基本上都解决了这个问题。在“十五”和“十一五”规划时期,北京市政府已经开始把投资重点转向郊区,力促郊区农村在基础设施、社会服务事业等方面缩小同城区的差距,让农村居民的生活条件有了多年未见过的改善,朝缩小城乡差别的方向迈出了显著步伐。

  但是,在生活条件方面缩小城乡差距只是解决了一个方面的问题,更艰巨的任务是还要让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逐步缩小,使城乡居民之间整体上不存在因产业和地域原因而形成的收入差距。因此,根本解决“三农”问题,不仅是解决农民增收问题,而且是在解决农民增收过程中进一步解决缩小城乡之间收入差距的问题。

  实现了这一目标的时候,才达到了世界城市的应有状态。

  3.经过60年的努力奋斗,这个任务已经现实地摆上了议事日程。到2020年,当北京市人均GDP超过2万美元的时候,能否成功地解决这个历史性难题,是本届和后任政府面临的一个重大挑战。我的第一个建议是:从现在起,把逐步缩小城乡人民收入差距的任务提升到建设世界城市目标的高度,成为指导各界同心协力的共识,作为北京市实现城乡一体化的关键目标,动员全社会共同努力,全力实现这一个历史性过程。这是一个属于攻克“三农”难题的高端化的战略目标。

  4.在建设世界城市的进程中实现解决“三农”问题的高端化目标,在现阶段是有可能实现的,因为条件已经具备。

  为什么在现阶段应当提出实现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目标?因为这是先行工业化国家的普遍现象;因为当历史演进到人均产值超过1万美元阶段的时候,按照“以工哺农、以城带乡”的方针,是有财力支撑这一目标实现的;因为这是人民群众长期的心愿和根本的利益所在;也因为在市委市政府正确决策领导下,北京市实际上已经出现这样的势头。

  分析改革以来、特别是十六大以来北京市城乡居民收入变动情况可以看到,“十一五”时期,在城镇居民收入保持着较高增长率的情况下,出现了连续3年城乡居民收入增速差率缩小的良好势头;2009年,出现了农民收入增长速度快于城镇居民收入增长速度的可喜现象。这种势头、这个现象并非偶然现象,其中包含着必然性。这种必然是近年来北京市实施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正确指导思想和有效政策措施的累积体现。不可低估“十一五”时期和2009年出现的转机,而应再接再厉地把握住已出现的良好势头和难得机遇。

  进行科学的阶段性目标设计和实施步骤安排,是十分必要的。假定如果能够让农民增收速度每年比城镇快一两个百分点,那么需要到本世纪中叶才能消除城乡收入差距;如果能够让农民增收速度每年比城镇快三四个百分点,就可以大大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而如果能够争取让农民增收速度每年比城镇再多几个百分点,那么北京市就有可能在2020—2025年的时候基本实现这个目标。

  我的第二个建议是:科学安排实现这个过程的步骤,第一步是缩小城乡收入增速的差距,这一步在“十一五”时期已经开始;第二步是从“十二五”时期努力保持这一势头,实现多数年份能够缩小城乡收入的绝对差距;第三步是消除差距,实现收入均衡增长。

  .实现这个目标的关键是政策和制度的改革设计。先行国家发展的历史过程已经昭示出一个事实:解决城乡差距和城乡关系问题,靠乡村内部发展产业是不够的;必须实行城市和工业积极支持乡村和农业的政策导向;并且支持的程度或力度随着社会发达程度不断提升而不断加强。

  城市和工业支持农村和农业表现在:

  ●实现吸纳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业的转移就业,并跟进解决转移后农民的居住、教育、医疗、保障等多方面社会服务问题;在我国存在两种公有制的特殊条件下还包含解决不同性质公有财产的合理处置问题,避免因城市化而剥夺农民的财产权益。

  ●投入向加强乡村物质文明建设大力倾斜。就首都北京而言,不仅应完善乡村生活条件,使乡村居民能够享受到与城市同等水平的基本公共服务,实现生活方式的城市化,而且应按照世界城市郊区的面貌和标准,高水平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实行有力措施保护农业、保护乡村。在工业化后时期城乡新型分工逐渐形成的条件下,一方面应避免乡村地区因寻求自我增长、自我富裕而单纯追求经济收益,造成城市景观无限蔓延、侵蚀农地、消灭农业的情况;一方面还要避免由于这样的限制而导致另外一极,就是农业经营者失去营农信心,高素质劳动者大量外流,出现农业萎缩、乡村凋敝的景象。因此,对于在乡村从事农业的劳动者应实行必要的保护和辅导,使他们产出的农产品能够卖得出去,有基本稳定的农业收入;使他们不因从事相对弱势的产业而难以增加收入、难以改善生活条件,从而提高经营农业的信心。

  ●帮助乡村居民能够获得更多的农外收入。除了外出务工的收入以外,很重要的是增加就地经营休闲产业、经营不动产租赁等收入。

  ●这些支持内容都与现行政策和制度的改革紧密相关。北京市在这个方向上已经取得了显著成就,还需要围绕实现上述目标来聚集力量,组合政策,通过政策和制度设计来加强支撑。

  ●如果上述认识是正确的,“十二五”规划时期应科学地设计和实施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第二步安排。

  我的第三个建议是:

  ●力争保持农民收入能够持续以平均每年递增12%左右的速度增长;在农民收入的增量当中,使来自于农民内生部分大体占1/3,使来自于外生部分不少于2/3;在农民收入增量的外生部分中,来自于对农业、生态等补偿和新农村建设投入中能够转化为农民收入的部分,应当保持一个相当份额;在目前大量农民实际上已经转移出农业经营的基础上,加快农村户籍制度、财产制度、社区管理体制及相关配套改革的步伐,探索对农业工作者职业的界定,从制度上稳定城市化的成果

  按照这个考虑来进行制度和政策设计,经过“十二五”规划时期的努力,城乡人民的收入格局将有可能出现重大的变化,为在“十三五”、“十四五”时期实现在人民收入方面的城乡一体化目标奠定一个好的社会基础,为建设世界城市创造一个好的人文环境。



分享到:
金谷粮食网 > 新闻资讯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