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谷粮食网手机版

“不毛之地”绿意浓

发布时间:2010-01-31

黑龙江今年的冬天格外冷,冷得只想呆在屋里。这几天,在肇东市五站镇东安村温暖的村委会里,经常有一些村民围着省林业厅专家设计的造林绿化方案,热 火朝天地规划着美好前景。“照图纸上规划的这样,今年夏天咱村保准不比城里的花园差!”村党总支书记孙鹏力自信地说。

  近年来,肇东经济发展较快,GDP连年蹿升,财政收入常常逆市飘红,粮食生产一年一个台阶,去年还跃升至全国百强第89位。但是,在经济大提速 的同时,肇东市更注重以造林绿化为主体的生态城市建设。

   聚资聚力治“不毛之地”

  肇东市土质属盐碱地、“破皮黄”,且PH值高,林木成活率低,造林绿化投入大。为了攻克PH值高、碱性大的难题,这个市可没少想办法。

  城区西北部是个风沙口,重度盐碱地集中连片,部分地块PH值高达8.9,别说栽树,连草都不愿意长。肇东市从上到下高度关注,林业主管部门更不 信这个邪,从2008年初开始,经过多次踏查论证,立下了军令状,一定要“啃”下这块“硬骨头”。“换土加煤灰压碱、科学做林床洗碱、选适宜树种抗碱、施 酸性肥料治碱”,他们制定并实施了一整套综合治理盐碱地的技术方案。不知奋战了多少个日日夜夜,2009年春,在100亩盐碱地上栽下杨树1.7万棵。 “在重度盐碱地上造林简直是笑话,肯定白忙活。”一些人表示不解。两个多月后,往日的盐碱地绿意浓浓,成活率高达99.5%,林业工作者心里别提有多高 兴。

  为了让盐碱地从“不毛之地”到柳绿花红,肇东市与东北林业大学、中国农科院上海分院联合,分别采用生物和转基因技术,共同解决盐碱地造林成活率 低的难题。

  去年,肇东市投入造林资金5000多万元,为历年最多。在财力十分紧张的情况下,市乡(镇)两级财政共支付造林绿化资金2000多万元,国家、 省林业主管部门和省财政厅给予了重点专项支持,城乡共造林3.5万亩,成活率达85%的地块占林地总面积的95%,是实施“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32年 来,造林成效最显著的一年。

  说起造林绿化的事,肇东市林业局领导兴奋不已,“什么‘光腚屯’、‘光腚路’、废弃地、荒地、堤坝、水渠都被我们栽上了树,而且围绕城区建设 1000亩集护路林、护田林、护城林三位一体林网,围绕吨粮田建设1万亩农田防护林网,在10个村推进村屯园林化建设。屯在林中、城在绿中、人在景中,已 初见成效!”

  从“要我造林”到“我要造林”

  跃进乡共富村的李志国自有27亩林地,栽植杨树3500多棵。“别小看这些树,将来我儿子上大学的学费就由它们报销了。”李志国笑容满面。

  过去,林地属于集体,谁都有义务管,谁又都不管,农民背靠“大树”难“乘凉”。做好林业这篇大文章,单单靠林业主管部门和村集体的力量还远远不 够,必须调动市民百姓的积极性。近年来,肇东市把创新营林机制作为突破口,以谁造谁有、谁受益为原则,率先进行个人承包、多户联包、买断承包、股份合作的 营林机制探索,放手发展民营造林。

  林定权,树定根,人定心。林木所有权、林地使用权合理流动,林权主体最终定位到农民身上,滥砍盗伐的现象少了,农民开始把林地当田耕,把树木当 菜种。2004年以来,这个市累计造林12.25万亩,有林地面积达到76.1万亩,森林覆被率达13%。从“要我造林”到“我要造林”,“活立木”真正 成为“绿色银行”。

  从“林木落户”到“片林片警”

  年年植树不见树,岁岁造林不见林。如何管护成为摆在林业主管部门面前的一个新课题。

  三分造,七分管,林木管护必须以人为本。2006年,肇东市林业局经过对全市林木普查、登记、备案之后,在各乡镇成立林木资源管护协会,实现每 一片林木都有专门的“片警”管护,成功探索了适应农民为营林主体的管理新模式。协会由当地林权所有者自愿组成,建立“联防为主、自防为辅、明确责任、损失 赔偿”的管护机制。林权所有人通过自愿缴纳会费,使权益得到保障;护林员则通过竞争取得林木管护权,享受报酬,可谓双赢。

  “我家这400多棵树,以前黑天白天不放心,出门时更担心,丢多少都没人赔,憋气又窝火。入‘会’后,这些树全参保了,6月份丢了1棵树,很快 就赔我300元,以后再不用为丢树上火了。”提起协会,德昌乡的齐井江拉开话匣子。

  林木管护,既要预防人为破坏,同时也要防治病虫害。2009年5月24日凌晨,一架满载药品的飞机从肇东市农用飞机场起飞,开始为期一周的“飞 防”。针对树龄高、集中连片的林木采用人工和小型设备无法有效防治的情况,这个市在利用省林业厅支持的足够器械和价值30万元药品基础上,投入50万元开 展飞机防治林木病虫害。同时,与专业队伍防治、群防群治相结合,防治面积达15万亩。

  绿色诗行,写意肇东良好生态;勃勃生机,孕育肇东美好明天。



分享到:
金谷粮食网 > 新闻资讯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