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谷粮食网手机版

十大经济亮点

发布时间:2010-02-03

 

 

    岁末年初,我市经济监测预警部门总结2009年金华经济发展的成就和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经验,发现浙中城市群呈现十大经济亮点。

    一、扭转经济增速过快下滑势头,经济回升向好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全市上下贯彻落实中央政策措施和一揽子计划,统筹做好保增长、抓转型、重民生、促稳定各项工作,GDP增速从一季度的4.2%、上半年的6.8%、前三季度的7.9%上升到全年的9%。全市人均GDP达到3.8万元(市区3.6万元)。经济运行企稳回升,完成了V形反转,承受外部冲击、保持平稳发展的能力达到新水平。年初形势比预料的严峻,年末结果比预想的要好,全年增速高于全省和全国平均水平。

    二、粮食生产再获丰收,畜牧养殖业回暖,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幅超过城镇居民

    我市针对粮食生产、生猪生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治理等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大力发展农业机械化和设施化,促进土地流转规模经营,粮食生产实现大户、面积、单产、总产、效益“五增长”,经济特产品质效益普遍提升。我市实施十大产业品质提升行动,蔬菜、水果、茶叶成为农民增收的新增长点。奶牛存栏量止跌回升。全市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9001元,增长8.9%,比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高近两个百分点。

    三、工业经济迎难而上,效益大幅回升

    工业经济前低后高呈上升态势,市区工业好于全市,县域工业经济持续增长。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总产值2652.7亿元,增长5.6%,高于全省平均水平3.6个百分点,列全省第五位;全市工业投资299.2亿元,同比增长12.3%,增幅列全省第二位;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从一季度下降32.9%回升到全年增长35.7%。

    全市新增国家级品牌基地4个,累计达到26个,汽车、五金、饰品三个产业集群被列为浙江省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示范区试点。青年、众泰、今飞、万里扬被列为全省重点培育的行业龙头骨干企业。科利亚、华泰集团、中建材、贵航、中国校车等重大项目取得突破性进展。

    四、服务业集聚区优势凸显,浙中商业购物中心功能日益完善

    信息服务和文化产业成为经济转型升级新增长点。金华市被授予“中国电子商务创业示范城市”,义乌文博会成为中国品牌。

    全市已有60家企业注册了国际服务外包业务,金华高新园区和浙中信息产业园成为“浙江省国际服务外包示范园区”,华谊兄弟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成为国家文化出口重点企业。全球IT教育与培训机构中排名第二位的印度NIIT进驻金华。

    旅游业持续较快发展,全市接待境内外游客同比增长16%。全市汽车销售额达128.2亿元,增长28.7%。全市销售家电下乡产品14万台,启动家电以旧换新。全市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753.1亿元,增长11.6%,快于GDP2.6个百分点,占GDP比重达42.6%,比上年提高1.7个百分点。

    五、房地产市场红火,价格上升,成交量大幅增加

    2008年下半年至2009年一季度,金华房地产市场比较冷清,成交量曾一度降至冰点。进入4月份以来,金华楼市与全国同步,一路上升。由于房地产投资恢复相对滞后,刚性需求、改善性需求和投资投机性需求集中释放,市场销量猛增,新建商品房供不应求。全市共销售商品房419.2万平方米,同比增长24.5%,销售额达224.3亿元,同比增长52.5%,后备房源紧缺。

    房价上涨明显,最近三年,多层住宅每平方米均价分别为3500元、4100元、5618元。从去年7月份开始,我市房价涨幅一直领跑全国,均处于前五名。

    六、民营经济企稳回升,市场信心恢复,价格触底反弹

    2009年底,全市共有个体工商户25.8万户、个体从业人员66万人、注册资金116亿元,同比分别增长4.9%、7.1%、9.1%,新开业个体工商户明显增加,同比增长11%。全市现有私营企业4.7万家、投资者8.5万人、雇工85万人、注册资本1149亿元,同比分别增长9.7%、7.4%、5.3%、15%。

    企业景气指数提升,去年四季度企业景气指数为151,与经济形势较好的2007年四季度相当。工业、批发零售业、房地产业、住宿餐饮业呈上升状态。全市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累计为94.5(其中12月为103),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指数累计为94.3(其中12月为102.9),市区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累计为99.7(其中12月为103.1)。

    七、科技工作有新成果,创新强市工作加快推进

    我市已连续第五次成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国家科技局发文批准我市为全国第二批、省内首批“国家知识产权工作示范城市”。第10届工科会成功举办,市区、兰溪、义乌三地同时举办汽摩配、电子信息、新能源与环保、生物医药、轻工纺织等五个专场科技对接活动。

    全市新认定市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80家(累计337家),其中国家级60家(累计110家),浙江康恩贝制药股份有限公司成为金华市首家国家创新型企业。全市有效注册商标5.6万件,同比增长44.8%,新增驰名商标63件。按注册商标总量及驰名商标、省著名商标数量排名,我市有5个县(市)列入全国百强。

    八、融资环境较为宽松,地方财政收入稳定增长

    去年12月末,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达3220.8亿元,贷款余额达2510.4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5%和31%。全年新增贷款593.6亿元,是上年的2.2倍。全市一般预算总收入完成232.6亿元,同比增长6.3%。全市地方财政收入完成129.3亿元,同比增长8%,地方财政收入占财政总收入的55.6%,同比提高0.9个百分点。投资消费贡献加大,建筑业税收增收1.2亿元,成为财税增收重要来源。

    消费市场进一步活跃,批发和零售业税收增长42.5%,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税收增长28.1%,金融业税收增长44.7%。对民生倾斜力度继续加大,市区财政民生支出占总支出的70.2%。

    九、电力供求基本平衡,用地保障有序有效,污染减排机制进一步健全

    金华电网全社会用电量达219.5亿千瓦时,同比增长8.5%;全年全网工业用电量达165.4亿千瓦时,同比增长7.9%。

    市体育中心用地审批,九峰水库二期工程、东永高速公路项目、甬绍金衢成品油管道及配套油库工程、杭长铁路客运专线、金温铁路扩能改造等重点项目的农转用审批、用地预审及报批等工作已基本完成。

    对重点工业企业采取新建污水治理设施、中水回用等措施,关停21个燃煤设施项目,全市累计建成运行的集中式污水处理厂达10座,实际日均污水处理能力达31.5万立方米。

    十、体制改革重点突破,出口份额继续提高,创业型城市创建全面启动

    扩权强县、扩权强镇改革扎实推进,市级经济社会管理事项基本落实到位。成品油价税费改革稳步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改革和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有序推进,义乌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在旧村改造方面取得积极进展。金华市现代服务业综合配套改革省级试点已完成总体方案,义乌国际贸易综合配套改革试点有望上升为国家战略层面,省级产业集聚新平台前期工作扎实推进。

    外向型经济虽然形势严峻,但走势好于全省和全国,市场份额继续提高。



分享到:
金谷粮食网 > 新闻资讯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