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谷粮食网手机版

刘煜辉:资产泡沫之后必是滞胀

发布时间:2010-02-08

  农业部的朋友跟我讲,原以为连年农产品丰收,会有价格下行的压力,而现在是全面上涨。

不久前碰到一个在政府做政策研究的朋友,说起此事,他说是农民学聪明了,将自己劳动力价格上涨计入了农产品。我讲是政府明白了,每年按计划上调粮食收购价来增加农民收入,因为中国主要粮价比海外市场还低20%~30%,农民多年来对工业、对城市的奉献也应该获得相应的补偿。而其他农产品价格则受到城市成本的强烈牵引。

土地和地产涨起来了,城镇的生活成本、商务成本就上去了,工资就开始倒逼着涨——务工成本涨意味着务农的机会成本涨,于是牵引着农产品涨。这可能是政府最当心的货币向CPI传递的通道。

其实中国的物价通胀早就飞得老高了。服务性价格最大成本是什么?是地价,好在很多服务性价格进不了CPI,这是唯一值得安慰的,市场很喜欢,因为楼价股价可以继续炒。

小麦、面粉没涨多少的话,餐馆的阳春面就不能涨,这样的逻辑,只有发改委会这么想。郎咸平说中国的日常消费品跟美国差不多,稍好一点的消费品(甚至很大部分原产地就是中国)都比美国贵得多。而中国家庭收入只相当于美国人的十分之一。

很简单的道理,中国的商业成本根本不支持厂商“薄利多销”的营销策略,面对伴随地价快速上升的商业成本,只有靠着高价低量策略为生,国内卖不出去的,就靠政府财政补贴卖到国外去,到国外倒是可以实现“薄利多销”。因为国外的资产价格低。

转了一圈,你可以看到中国式通胀的路径:货币——资产——物价,当然这个物价是与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物价,而非统计局的CPI。

很多人讲,中国的货币难以传到物价,理由一是资产泡沫是物价通胀的灭火器(因为过多的货币被吸收了),真不知道他们在哪里修炼的经济学。道理我上面讲了很多。货币——资产——物价在中国从来就是通的。

理由二是过剩产能抑制通胀(诸如此类的道理如产出缺口、储蓄大于投资等)。产能背后是资源,资源总是有瓶颈的。因为资源基本完成了寡头垄断的市场布局,所以需求下降时,不是降价,而是限产。制成品产商饱受其苦后(利润压缩),它也只能减产能,供给比需求掉得快。

坦率地讲,我对传统的产出缺口对通胀压制作用越来越不信任,在全球化高速推进十余年后,现在的产品价值构成中,制造部分的附加值占比越来越低,而基础原料和无形资产的高附加值成为主体,以钢为例,铁矿砂和焦煤的成本就占到了钢价的70%以上。

理由一和理由二某种意义上讲也是相关的,产能过剩、产出缺口、储蓄大于投资的根子在于收入分配恶化,有效需求才会不足,国内形成的购买力与产能相比极其悬殊,才会有顺差。

另一方面则是越贫富悬殊,越可能形成资产泡沫,这是个经济规律,财富越是向少数人集中,资产就越成为资本追逐的游戏,甚至一些原本看起来只可能是消费品的东西,也可能脱离消费品属性,成为资本品,如水仙花、如普洱。天方夜谭吧,当中国的大蒜和辣椒都成为过剩资本攻击的对象时,这个国家的通胀实际上已经病入膏肓。

当经济增长的原动力在资产泡沫中消磨殆尽以后,剩下的结局就是滑向滞胀。

有时候回过头来看,危机后的美国我倒是觉得真的有希望,若真的起用沃尔克上台,狠杀投机和华尔街的资产泡沫,这个国家的人就会开始回归实业了。



分享到:
金谷粮食网 > 新闻资讯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