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生态治理模式经济发展与生态治理双丰收
山清水秀是江西最亮丽的生态名片。但这张名片并不尽善尽美,仍存在现实的问题和潜在的威胁。它有来自工业的,也有来自农业的,有历史遗留的,还有新近冒出的。这是在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过程中亟待破解的课题。
江西省从几十年的生态治理实践中得出经验:生态治理难,难就难在不能撇开经济发展谈生态保护,两者要互相促进,不能为保护而保护。基于这种理念,山江湖工程在全省各地推广试验了20多种生态治理模式,取得经济发展与生态治理双丰收。
养猪场环保节能,粪水成宝清水流
农业面源污染是江西省涉及面积最广、危害最大、治理最难的生态难题,而养殖业产生的面源污染又是其中的重中之重。最近,省人大环资委对此做过专门调查,结果令人深思:万头养猪场,每天产生的废弃物超过百吨,这么大的量,周边环境消化不了,推广“猪—沼—果”模式也消化不了,必须寻找新的治理模式和途径。
江西御景养猪场位于星子县泽泉乡,规模达到五位数,每天产生数十吨猪粪,是面源污染治理示范点。它坐落在山坳里,脚下有一处大水塘。这是一个现代化的养猪场,然而它最大的特点是节能环保。
这里采用的是厌氧处理、活性污泥降解净化、人工湿地沉淀的生态处理模式。收集的粪便经过抽干、压缩之后,粪干存入仓库保管,粪水注入厌氧反应器。在这个过程中,粪水变成废水,同时产生沼气,沼气用于发电,实现能源全部自给,废水流入活性污泥降解池。污水沉降之后,变成净化水,排出池外,进入梯级人工湿地层层净化,然后流到山脚下的大水塘,再经过一至两个月的沉淀,最后流入下游供农业生产。经环保部门定期抽检,出水水质完全达到国家养殖业排放标准。
粪干也是宝,除了用来生产有机肥外,还用于饲养甲鱼,每年带来上百万元效益。尝到甜头后,猪场正在筹划猪粪发电项目。
省科技厅副厅长王晓鸿说:“对大型养殖场而言,这是江西省最经济、最环保的生物处理模式,也是国内最先进的,这种模式可在全省推广。”
滨湖地带搞开发,不能种树多种“草”
滨湖地区搞农业开发,要讲科学,江西省曾走过弯路。比如,一些县在鄱阳湖湿地种植杨树百万亩,由于杨树会让湿地变成干地,破坏湿地环境。
都昌县多宝乡排上许家自然村世代临湖而居,沿鄱阳湖的一片湿地曾是他们的天然牧场。随着人口的增长与养殖业的兴起,湿地功能严重退化,几乎寸草不生。该村成为双退区湿地植被恢复与重建模式示范点后,项目组把土地分为沙滩地植被恢复区、滩地植被群落恢复区、水生植被修复区、自然保护恢复区,逐一进行治理开发。
在水边,种苏丹草,既恢复了湿地植被,还可以给鱼当饲料;在水塘,种野菱、茭白、莲藕等经济作物,既增加农民收入,又净化已富营养化的水体;在斜坡地上,种南荻,不仅可提高河湖蓄洪能力,还能改善周边地区气候环境、净化水质、维护自然生态系统的功能。由于种的绝大部分都是本土植物,投入少,生态效益高。
村支书陈亮生向我们介绍:地势低的就种植莲藕等水作物,发展渔业,地势高的就种棉花+玉米、棉花+花生、棉花+油菜。现在,湿地植被覆盖率从10%提高到50%以上,老百姓也富裕了。
省山江湖开发治理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鄢帮有说:“类似的湿地在鄱阳湖周边占有很大的面积,此次试验的成功,增强了我们的信心,也为在滨湖地带搞开发利用提供了借鉴。”
沙山沙地披绿装,针阔混栽效果佳
尽管江西省的森林覆盖率超过六成,但是水土流失现象依然严重。造成水土流失的原因主要有三:矿山开发、开山种果、沙山沙地。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如今江西省在矿山植被恢复、果山生态保护方面取得了宝贵经验,惟独在沙山沙地治理方面进展缓慢,主要原因是没有经济效益,群众积极性不高。
湖口县有沙山面积4.5万亩,是江南最大的沙地。当地频繁发生沙埋、沙尘灾害,植被遭到毁灭性破坏,风沙吞噬良田、水土流失现象加剧。山江湖工程在受灾严重的金沙村建立沙山治理示范基地,并确立了注重经济效益,提高农民收入的治理思路,按照针阔混栽、推广经济林的做法进行治理。
之前,当地也曾多次进行大规模植树造林,由于都是单一种植湿地松,针叶树产生的酸性抑制其他植物生长,加剧土壤沙化,防风固沙能力反而更差。示范点推行乔灌混合种植新模式,解决了这一难题。在湿地松林下套种紫穗槐,紫穗槐属豆科,耐酸,根部的根瘤菌可以增加土壤肥力,两者的成活率相当高,并解决了沙化地缺少营养元素的问题,促进草本植物生长。
生态环境逐步恢复之后,再种植夹竹桃、蔓荆子、山核桃、板栗等抗旱性好的经济树种,农民的生产热情充分调动起来。
短短几年时间,昔日的沙山披上了绿装,植被覆盖率达到80%,生态功能与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受益于此,2009年,示范区水稻增产11.2%,棉花增产10.4%,人均纯收入达到4684元,增长33.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