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谷粮食网手机版

 创新开发机制10年连续实施

发布时间:2010-02-25

  全国“两会”前夕,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河套灌区中低产田改造项目建设传来捷报:

 

  截至2009年年底,国家农发办安排的两年建设任务和投资计划已基本完成,其中2008年安排的50万亩中低产田改造任务和3.15亿元总投资已经全部完成;2009年安排的50万亩中低产田改造所需工程量完成了85%,计划安排的中央财政资金和地方财政配套资金已预付和支出2.27亿元,占财政资金总额的75%。

  据统计分析,已建成项目区每1万亩年新增农业产值326.25万元,新增纯收入163.13万元,农民人均收入增加500元-600元。

  2009年10月,巴彦淖尔市人大常委会对2008年、2009年中低产田改造项目实施情况进行了专题评议。测评结果显示,群众满意和基本满意率达到97.1%。

  创新开发机制10年连续实施

  2007年全国“两会”期间,内蒙古自治区人大代表团提出的《关于对内蒙古巴彦淖尔市河套灌区中低产田进行改造的建议》,被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确定为十项重点建议之一,由财政部负责牵头办理,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负责具体承办。按照财政部党组指示,首次采取一次性批复10年连续实施的方式,正式批准实施了改造项目。

  此后,国家农发办按照“重点项目、重点投入”的思路,把内蒙古河套灌区中低产田改造项目作为农业综合开发的一个重点项目,加大投入力度,明确在2007年安排中央财政资金0.51亿元的基础上,从2008年起增加中央财政资金1亿元,连续10年每年按中央财政资金1.51亿元,专项用于内蒙古河套灌区中低产田改造。2008年和2009年共计安排的3.02亿元中央财政资金已全部落实到位。

  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和有关县市在财政比较困难的情况下,主动将国家农业综合开发政策规定的中央与地方财政配套比例1∶0.4,分别提高到2008年的1∶0.62和2009年的1∶0.99,配套比例分别增加了22%和59%,比规定的配套资金增加了1.25亿元。同时,召开村民代表大会,采取“借工还工、以工折钱、村组互调、以村统筹”等方式,引导和鼓励农民自愿筹资投劳用于项目建设,两年项目区农民群众共完成筹资和投劳折资1.5亿元。

  排灌配套连片开发

  为提高项目建设效果,国家农发办大力推进项目区规模化开发,不但将水利骨干工程与中低产田改造紧密结合,还将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与其他涉农项目也结合起来。

  2008年,根据国家农发办有关要求,巴彦淖尔市政府批准了《河套灌区骨干节水改造与续建配套工程和农田基本建设规划》,按照“集中连片、先易后难、突出重点、因地制宜、排灌配套”的原则,紧紧围绕水利骨干工程建设配套安排中低产田改造项目,为中低产田改造提供可靠外部水源条件。同时,将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与其他涉农项目紧密结合。2008和2009两年,为合力建设高标准农田项目区,整合了村村通资金4853万元,32个项目区修建了柏油路115公里,还利用新农村建设资金,在18个项目区开展了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

  此外,还注重搞好项目区连片治理。据统计,在已改造的近100万亩中低产田改造项目区中,1-2万亩集中连片的项目区有9个,2-3万亩集中连片的项目区有13个,3万亩以上集中连片的项目区有4个。并大力实施规模化种植,促进项目区土地流转,2008年和2009年,项目区百亩连片种植农作物的有18万亩,项目区流转土地达18万亩。

  为提高项目建设质量和资金使用效益,项目建设单位严格执行国家农业综合开发的各项规章制度,完善工作绩效评价机制,同时,实行项目专家评审制,建立健全项目评审责任制,搞好项目工程规划设计,严格执行财政资金县级报账制、项目招投标制、资金和项目公示制,确保项目建设规范运行和资金安全高效使用。

  增产增效春潮涌动

  内蒙古自治区农发办有关负责人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经过两年努力,内蒙古河套灌区中低产田改造项目区取得了“三增一节、两个转变、两个拉动”的成效。

  “三增一节”,即:农业增产,农民增收,耕地增加,节约用水。通过对项目区渠、沟、路裁弯取直,清理田间积土,盐碱地改良,2008年建成后的项目区共增加耕地面积5.13万亩,占当年治理面积的10.6%;已建的项目区,节约用水量80方左右/亩、年,衬砌渠道的水利用系数平均提高了0.156,斗级渠道行水期由过去12天缩短到7天。

  “两个转变”,即:种植结构和种植方式转变。由于受水资源的制约,项目实施前,河套灌区东部县市以种植葵花为主。改造后,农民根据市场需求进行结构调整,开始种植粮食、瓜菜、牧草等作物,2008年项目区实行粮经作物套种和发展经济作物等高效种植的面积,比立项前提高2-3倍。在农业生产条件改善后,农牧业的新技术、新成果得到了适时应用,项目区的农牧业科技贡献率达到了61%,大部分项目区由过去的广种薄收转变为精耕细作。据初步统计,项目建成后,第一年亩新增产值326元,亩新增纯收入163元;第二年亩新增产值480元,亩新增纯收入238元,亩均效益逐年增加。

  “两个拉动”,即拉动建筑业发展、劳动力就业人数增加。项目建设需要大量的水泥、钢材等建筑材料,有效拉动当地建设生产发展,扩大劳动力就业。据内蒙古自治区统计局测算,2008年巴彦淖尔市每1万亩项目区建设,拉动水泥需求8.6万吨,增加就业3790人。此外,建筑业快速发展,也增加了当地财税收入,带来比较明显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分享到:
金谷粮食网 > 新闻资讯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