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谷粮食网手机版

甘肃省庆阳市宁县春耕备耕有了新时尚

发布时间:2010-03-01

  刚刚开春,在宁县广袤的田野上,广大农民又开始了新春的耕耘。可与往年那种买种、购药、备肥等热热闹闹忙备耕的场景相比,今年的宁县农民却玩起了时尚。
  农民上网搞“调研”
  2月25日一大早,宁县新庄镇店头赵村村民、庆新果业协会会长张治财同往常一样,打开电脑,发布贮藏苹果营销信息,同时浏览各地农业网站,了解今年北京、西安、四川、内蒙等全国各地苹果营销市场行情,市场走势、价格趋向,并同有关客商联系落实订单业务。和张治财一样,冲浪因特网,找信息,觅商机,随时掌握市场动向,唱好了上网、入城觅商机、确定项目再种植“三步曲”的农民,在宁县农村越来越多。目前该镇已有80多户苹果务作植大户通过电脑实现了网上直销,每年的销售额数千万元,网络已成为当地农民致富的“千里眼”、“顺风耳”。新庄镇党委书记周宁介绍说,现代农业改变了传统模式,以前垄田、育苗、开沟、积肥等突击性的备耕“大忙”景象,在农村正悄然发生着变化,越来越多的农民备耕更注重市场的需求,研究新品种、新技术成为宁县农民的新时尚。仅新庄镇2009年果品总产量达到3.8万吨,实现产值7600万元,果农人均增收1800元。目前,该镇已被中国果品流通协会授予“中国优质苹果基地百强乡镇”。
  土地吃上“营养餐”
  春荣乡李台村蔬菜种植大户李金宁告诉笔者:“土地与人一样,吃啥也得讲究营养搭配,你看,我们家的5亩多蔬菜地,全部按照农技员开出的配方单用上了农家肥,蔬菜不仅无公害、产量高、颜色好,而且还能卖个好价钱。”由该县农业科技人员开出“施肥处方”,农民凭“处方”购肥、施肥,是今春备耕生产中宁县广大农村流行的一种新时尚。
  今年一开春,宁县针对旱情严重,土地缺少水分的严峻形势,及时组织了农科、土肥、植保等农技人员,下到全县18个乡镇,主动为农民提供“测土配肥”服务。据统计,开春以来,该县农技人员已为农民开出“土地进补处方”300多份,培训农民2200多人次。
  种田请来“田保姆”
  春耕时节,宁县平子镇平子村农民刘小军与两户举家外出打工的农民签订了12亩地的“托田合同”。眼下,种田请来“田保姆”、打工种地两不误,正在宁县农村悄然兴起。
  宁县是劳务输出大县,每年有10多万农民外出务工。随着中央一系列惠农政策的出台,一些外出打工田地较多的农民不想抛下责任田,便与常年在家种田,劳动力比较多的农户签订了有偿代管责任田的合同。按照合同,外出打工的农民只需要向“田保姆”提供生产资料,田间管理都由“田保姆”来完成。粮食收成后,托管方要按合同约定向“田保姆”支付一定的劳动报酬。目前,宁县已有1000多户农民与外出务工者签订了“托田合同”,成了地地道道的“田保姆”。
  种啥养啥有订单
  “市场告诉我,今年种什么;政府告诉我,咋种挣钱多”。这是眼下流行在宁县农村的几句实在话。今年春耕时节,该县政府部门积极转变职能,帮助农民预测市场,提供信息,变“婆婆”为“保姆”。一是备信息,告诉农民市场需求什么、什么赚钱。全县县乡各级及涉农部门近千名干部深入村镇及市场,认真调研,获取信息,把效益好、见效快的苹果、西瓜、大棚蔬菜、日光温室等特色产业作为今年种植的重点产业,在全县各乡镇推广。二是备订单,告诉农民种多少。由农业部门专门组织营销队伍,走南闯北找客户,订合同。目前,仅晚熟西瓜一项光焦村富民西瓜产销农民专业合作社,就与省外多家客商签订了产销合同,种植面积达1万多亩,以此带动全乡种植优质西瓜3万多亩。三是备科技,告诉农民怎么种。该县农科站的技术人员深入田间地头,积极指导农民抗旱镇压小麦、合理施肥。



分享到:
金谷粮食网 > 新闻资讯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