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旱后早籼稻市场初探
我国西南部分地区的旱情自2009年秋季以来就已开始,2009年11月中旬旱情波及的范围开始加大,云南全省、贵州全省及四川盆地以南地 区、西藏东部和广西西部地区普遍出现中度气象干旱,其中云南中北部、贵州西部、四川南部、广西西北部出现了大范围重旱。此前市场一直未对旱情作出过多反 应,究其原因,受旱的西南五省中只有广西省早籼稻产量较大,从往年的数据来看,约占全国产量的18%左右。但旱情对广西影响仅仅体现在西北部地区,而目前 广西省刚进入播种期不久,历来沿自南向北的顺序开始播种,所以对后续产量的影响料将有限。
随着旱情的持续发展,受旱地区开始蔓延到早籼调产区湖南省,湖南省早籼稻产量约占全国总产量的22%左右。据23日当天新闻报道,旱情已造成湖南省张家界、自治州、怀化、娄底、邵阳5个市州38个县(市区)38万多人、25万多头大牲畜出现饮水困难。不过,仔 细分析的话我们不难发现,湖南虽为早籼调产省份,不过湘西地区多为山区,历年早籼稻产量并不大,而且从往的情况看,五月是西南降雨比较集中的时间,后期旱 情缓解的可能性比较大。所以至少目前来看,对于早籼稻减产还不必过度担心。
农产品基于品种自身的特点,需求的变化一般是一个缓慢渐变的过程,而供给方面的变化对行情的影响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市场对于天气的炒作也比较频繁。 同样是炒作天气因素,在不同的时点,不同的供求关系下,行情的持续性却会有很大差别。比如去年8月的大连玉米市场,因东北玉米主产区发生了罕见干旱,当时 正值玉米灌浆期,是作物产量形成的关键时期,旱情对玉米产量的影响较为确定,而且受旱比较严重的吉林省正是我国商品粮流通比重较大的省份,对于国内玉米市 场有举足轻重的影响。而实际上,去年发生的严重旱情确实改变了09/10年度玉米市场的供需格,从民间统计数字来看普遍预测减产的幅度在1000万吨左 右,业内人士认为国内玉米市场从供需宽裕转为紧平衡的格,连玉米期价也借机站上了一个新的平台并逐步震荡走高。
尽管国家大幅提高2010年稻谷最低收购价格,长期而言市场价格运行底部抬升,但短期内供给充裕、库存压力巨大仍然是制约早籼稻期价走高的主要因素,市场压力的累积不容忽视。
进入3月份以后,早籼稻市场面临的情况是农户余粮偏多,随着气温快速回升和春播的逐渐临近,售粮时间将被严重压缩。东南沿海地区外地务工人员减少,普 通籼米需求不足。临时存储籼稻销售缓慢,库存压力增大,市场供给充裕,籼稻价格上涨难度较大。此外,国家连续采取多项措施,抑制可能出现的流动性过剩问 题,市场通胀预期普遍减弱,对粮食价格也将产生抑制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