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谷粮食网手机版

湖州:早稻种植再掀热潮

发布时间:2010-05-23

      在政策的鼓励下,多年未种植早稻的湖州,今年又复种了。据初步统计,到目前为止,全市早稻播种面积已有2000多亩。数量尽管不多,但对于绝大多数习惯了种植单季晚稻的湖州农民来说,无疑是一次尝试的机会。

  多年来,浙北地区不适宜种早稻,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个是气候条件使得产量不高,另一个是农民觉得“双抢”太累,不如种一季晚稻来得轻松。但是随着我市科学种田技术的逐步推广,有些老经验开始站不住脚了。

  从市农业局农机管理站了解到,当前我市在粮食生产上,机耕、机收等机械化水平都达到了95%以上,同时按照插秧机的实际保有量,理论上机插水平也能达到40%左右。这就为粮食生产实现全程机械化提供了必要的基础,也为各地种植早稻提供了机械化装备保障。

  “原来种水稻,都得靠人工手插、收割,劳动强度大、效率低,现在用机械化插秧后,插秧成了小事情,困扰我们农民多年的难题解决了,今年我就选了240亩早稻先试着种种看。”安吉经济开发区(递铺镇)横塘村种粮大户凌平安说。

  种早稻势必要经历七八月份的“双抢”。凌平安告诉记者,那半个月时间要抢收早稻抢种晚稻,来不得半点耽误,所以需要有足够多的工人才行,“按照现在每天每人100元的劳工费,肯定不划算,但是使用机械化,速度大大加快不说,每亩还能够节省劳工、管理等支出100元左右,省时、省力、省钱。”

  种植早稻的另一个关键因素是气候条件。市首席粮油专家王仪春解释说:“相比浙中、浙南,浙北地区温度要低一些,如果采用直播技术的话时间上会推迟,这也直接影响了晚稻生产,造成种双季稻的产量与种单季稻相差不大的局面。改变这种情况只有采用机械化插秧,那么实现工厂化育秧是基础。”   早在今年3月份,我市有关部门组织了市本级的27名种粮大户南下我省义乌取经,学习他们工厂化育秧的经验。回来后,一些种粮大户马不停蹄,开始搭建育秧设施,江炳海就是其中一位。“我把原来养蚕的房间改造后,变成了简易的育秧棚,今年一共培育了600多亩秧苗。有条件的话明年打算筹些钱,建个真正的工厂化育秧棚。”

  对于农业生产来说,少不了政策支持,早稻生产尤其如此。江炳海心里就有一本账, “如果机械化种植早稻技术成熟,今年收益会比种植小麦、春花作物高。”他说,“种早稻每亩有40元的机械化插秧补贴、40元的统防统治补贴,政府今年对早稻还有每亩140元的奖励,再加上每亩至少能多产50公斤的效益约100元左右,所有收益加起来将比种植小麦、春花作物高出320元左右,我们这些大户当然愿意种。”

  在交谈中,他还向记者透露了一个更大胆的想法:“之所以大部分早稻用作工业用粮和饲料用粮,主要是因为口感不好,我今年会尝试着用一些加工的方法,提高它的口感,如果成功的话就打算申请品牌,经过包装后推向市场。”用工业化的理念来发展农业,对于农业转型升级来说也是一条捷径。 



分享到:
金谷粮食网 > 新闻资讯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