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谷粮食网手机版

玉米产业转型势在必行

发布时间:2010-09-21

       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09年玉米总产量为3297亿斤,比2008年减少39亿斤。根据国家粮食局粮食供需平衡调查数据,2009年玉米总消费量为 2967亿斤,比2008年增加78亿斤。因此,2009年当年玉米产大于需。从消费用途看,2009年饲料消费为1930亿斤,工业消费为757亿斤,两者合计2687亿斤,占玉米总消费量的90.6%,比2003年增加3.3个百分点。近年来,我国玉米生产总体比较稳定,消费需求平稳增加,供略大于需的格局没有发生大的改变。

       2009年秋粮收获上市以来,我国玉米市场呈现出复杂多变的形势。国家加大了对市场的调控,玉米现货价格屡创新高,西南省份玉米价格稳中上扬,北方港口玉米价格坚挺,南方港口饲料企业采购心态逐渐谨慎,玉米进口增加,国内外玉米市场的联系愈显紧密,玉米产业链各类企业市场经营风险加大。9月15日,由大连商品交易所和大连市政府联合举办的第四届国际玉米产业大会在大连举行。会议希望从2010/11年度中国玉米供需状况、政策调控、贸易格局变化、饲料行业现状、深加工行业展望以及世界玉米供需趋势中,寻找产业方向,推动玉米行业加快发展方式的转变。

    由于2009年东北地区玉米因旱减产幅度较大,国内玉米价格上涨较多,有人误认为国内玉米市场供需已经失衡。但2008年我国玉米产量达到了创纪录的3318亿斤,国内玉米市场出现了巨大的供给压力。为此,2008年和2009 年,国家在东北三省一区共收购了超过了720亿斤的临时存储玉米。再加上当前我国玉米的中央储备和地方储备量很大,是完全有能力满足市场需求的。今年,东北地区玉米生长状态良好,实现恢复性增产的可能性很大。由此可以判断,全年的供需基本面不支持价格大幅度上涨。

       那么,玉米价格为何持续上涨?粮价上涨是通胀预期加重的表现形式之一。分析近期玉米价格上涨的原因:一是成本推动。虽然今年农资价格总体平稳,但由于灾害影响,种、肥、药用量增多,投工投劳费用增加,成本增加推动价格上涨。二是需求拉动。全球金融危机影响逐渐消退,饲料养殖企业与深加工企业的消费需求恢复并有所增长。6月份以来,饲料玉米消费数量明显增加。三是去年东北地区玉米减产,影响了市场预期,后期市场普遍看涨,加工和贸易企业都增加了库存。四是国际市场稻谷、小麦减产,导致国际粮价迅速上涨和投机增加,对近期玉米市场价格产生了一定影响。曾丽瑛认为,玉米价格小幅稳步上涨是市场的总体趋势,也是合理的。价格温和上涨有利于发展玉米生产,有利于保护农民利益,也是国家粮食宏观调控的重要目标之一。但如果价格大幅快速暴涨,则是不正常的。粮食市场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就是保持粮食价格在合理水平上的基本稳定。

       5月中旬以来,国家定向对饲料加工和养殖企业销售东北地区临时存储玉米159亿斤。由于销售成交率降低,市场接近饱和,8月中旬,国家将东北地区玉米的投放量从每周20亿斤调减到8亿斤,将关内玉米的投放量增加到12亿斤。有人由此预测国家临时存储玉米快卖完了,玉米价格将会大幅度上升。实际上,当前国家玉米库存充足。8月20日,国家安排增加了一次临时存储玉米的竞价销售,投放量为20亿斤,当周玉米投放量达到40亿斤。从近期玉米定向竞价销售情况来看,实际成交率较低,价格有所下降,这说明当前市场调控措施的效果是明显的。下一步,国家将继续通过批发市场投放临时存储和中央储备玉米,坚决打击囤积炒作行为,加强对竞购企业的督查,优先保障饲料需求。

       30年来,中国玉米贸易格局一直处于渐进式调整之中,但最近一年来,跨区贸易和进出口贸易两个方面的格局同时出现质的变化。

    首先,在跨区贸易方面,大型贸易商成为主导。今年上半年,中粮、中纺、华粮销售东北玉米到南方市场约900万吨,约占同期东北销往南方市场玉米比重的45%,比上年提高约25个百分点。广东市场港口卸货480万吨玉米,中粮、中纺、华粮约占70%;而去年全年3家约占30%。跨区贸易向大型贸易商集中,既是跨区贸易业务的客观要求,也是玉米用户的需要,更是大型贸易商强化自身能力建设的必然结果。玉米跨区贸易的业务规模大,资金需求量大,交易成本大。大型的贸易商需要不断地强化竞争能力,包括期货套保能力,期现结合能力,信息收集与研判能力,低成本系统整合能力。

       再次,在进出口贸易方面,出现了由出口向进口转变的新格局。我国今年开始进口玉米。1-8月份已到货60万吨,全年预计150万吨。10多年来,饲料业和深加工业成长带动玉米需求扩大,超过产量增速。今年因灾玉米生产波动,导致出现缺口。未来这种缺口会进一步扩大,季节性进口逐步常态化。2009年饲料用量增加了2000万吨,2010年预计再增1000万吨。国家对于玉米深加工、进出口和托市收购等实施的政策,引导了玉米产业稳定发展,但没有改变拉动玉米产业成长的内在动力。政策推迟了玉米由出口向进口转变的时点,同时使得这种转变更加坚实。

    我国玉米贸易格局的变化,对产业发展将带来深刻的影响。跨区贸易向大贸易商集中,会稳定不同主体的合作关系,提升系统运行效率,降低流通成本。今年上半年,吉林玉米到广东市场流通成本410元/吨,约占玉米价格的 20.7%;而2008年是500元/吨,约占玉米价格27.47%。在美国,伊利诺伊到墨西哥湾的流通成本大约150元/吨,约占玉米价格的10%。因此,跨区贸易的发展在降低中国玉米流通成本上还有很大空间。其次,跨区贸易会稳定玉米市场,减缓波动。大贸易商在价格下跌时会稳定销售、增加购进和扩大库存;上涨时凭借之前建立的低价库存以低于市场价格销售,让利于客户,促进客户成长,减少购进。同时,通过与中小贸易商、基层粮库、农村经纪人以及农民专业合作社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缓解了不合理市场预期和投机性行为对市场的冲击,稳定了市场价格。

       今年上半年,国家对参与托市收购的企业给予 70元/吨补贴,但托市企业实际经营利润平均仅20元/吨,这其中更大的利益通过市场传导给了农户和饲料企业,大贸易商获取的是规模效益。吉林农民上半年出售玉米价格平均比2008年同期提高240元/吨,农民收益明显;东北玉米深圳到港价与长春车板价之差比2008年同期降190元/吨,饲料企业获益大。如果没有改变托市政策执行方式,大贸易商未主导跨区贸易,在产区价格不变情况下,广东饲料企业吨成本可能上升110元,上半年平均价可能超过2090 元/吨。
   
       来自美国的威廉姆 蓝普先生认为,玉米价格进入了新的高原期。他说,新高原期大概是每三四十年出现一次,有些是在商品里面同步发生的,是通过一个或者多个宏观层面来推动的。价格向新高原期过度的前几年可以明显看出,取决于气候的条件和市场定价机制,而宏观经济的因素,是支持价格方面最重要的推动力。美国大量使用玉米生产乙醇,所以,原油的价格增长,玉米和其他的农产品价格增长也会水涨船高。美国玉米比其他所有的农产品的产量加在一起还要多,因此它在影响其他的农产品价格上面作用很大,尤其是小麦和豆粕。美国玉米产量从10 亿蒲式耳增加到了50亿蒲式耳,不到10年翻了好几倍,导致美国的各州政府都表明要在汽油供应方面使用乙醇为原料。有了这个政府规定,玉米的产量一定要增长。

       过去的一年中,中国进口美国的玉米明显增加,对全球的饲料粮食和玉米贸易带来一定的影响。随着美国玉米产量越来越大,应该导致期货价格下降,但6月以来,玉米期货价格持续上涨,这与中国及欧洲的玉米进口有关。9年间,中国进口大豆的数量增长了五倍。美国官方预测,到2011年,中国大概会进口5000万吨的大豆。中国的需求如果出现了变化,就是说,需要进口更多的大豆或者玉米,肯定会导致整个市场这两种产品价格的上扬。现在,美国越来越专注于玉米生产了,今后3年会种9000-9100万英亩的玉米。针对这样的国际市场变化趋势,中国的玉米产业发展也应该有完整的规划与目标。

    国内对于价格“高原期”也有反映。据农业部畜牧业司饲料处魏宏阳处长介绍,今年以来,国内玉米价格连续20多周处于上升通道,部分以前使用浓缩饲料、添加剂预混合饲料的养殖场户,纷纷转向直接使用配合饲料,这就导致了配合饲料产量同比大幅度提高,也使得商品饲料生产结构出现调整。今年上半年,配合饲料占饲料总产量比重达到79.8%左右,同比增加近6个百分点。而使用浓缩饲料的自购玉米比例由去年的74%上升到了80%。

       2009年芝加哥商品交易所的玉米期货总成交折算为64.76亿吨,是大连期货市场交易量的38.68倍,与美国玉米3.07亿吨产量比较而言,期货与现货比大约为21倍;我国玉米现货消耗量每年约1.5亿吨,比照芝加哥玉米期货市场规模,大连玉米期货交易规模还有巨大增长空间。玉米产业的相关企业应尽快掌握和利用现代市场工具服务于生产经营。二是加快提高玉米深加工科技水平。世界发达国家的玉米深加工的产业总量占总产量的75%,而我国是20%。国内玉米深加工出现了“两高两低”现象,能源消耗高,制造成本高;科技含量低,产品质量低。目前,玉米及粮食深加工正处于粗加工向深加工的转折点上,必须加大科技投入,利用高新技术生产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产品,以减少粮食资源的消耗。对此,国家应该给予扶持,加快行业进步,带动农业稳定发展。因此,对于企业来说,目前必须加快发展,提升玉米产业素质。一是进一步加快流通贸易改革,加快与国际市场接轨能力。



分享到:
金谷粮食网 > 新闻资讯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