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谷粮食网手机版

如何看待2010年秋粮收购监督与中储粮被叫停

发布时间:2010-11-05

      “秋粮收购监督检查”是国家粮食局每年的例行工作。但是,今年的“启动时间”比去年早了整整一个月。国家粮食局在昨日(11月4日)发布的《开展2010年秋粮收购监督检查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中表示,所有从事粮食收购活动的各类粮食收购主体都将成为检查对象。

      对比2009年的该项通知,今年的秋粮收购监督检查多了一个目的,即为了“促进管理好通胀预期的宏观调控目标顺利实现”。而检查内容也更为丰富,其中特别强调了要检查“履行最高库存量义务情况”。

      《通知》要求,对从事粮食特别是粳稻、玉米等重点品种收购、加工和销售的经营者逐户核定企业商品粮最高库存量,并定期进行检查。尚未制定最低最高库存量具体标准的地区,要抓紧制定并公布实施。

      对违反最高库存量规定的,要责令改正,给予警告;情节严重的,按照《粮食流通管理条例》规定处超出部分粮食价值1倍以上5倍以下的罚款,取消其粮食收购资格,提请工商部门吊销营业执照。

      国家发改委监测数据显示,今年1月,全国粮食主产区国有粮食企业混等平均收购价分别为每百斤红小麦88.79元、白小麦99.93元、早籼稻 96.67元、晚籼稻96.30元、粳稻112.80元,而今年9月,上述数据分别为97.80元、100.50元、102.75元、105.10元、 122.79元,均高于今年最低收购价,且大多数品种涨幅在10%左右。

      此前,官方在解释今年粮价上涨的原因时,曾将“收购主体增多”列为主要原因之一。据了解,今年参与粮食收购的主体主要有:中储粮、中粮、益海嘉里、民营粮食收购企业,以及地方国有粮食企业等。

      不过,眼下的秋收暂时并未显现像夏收时那么浓重的“火药味”,由于农民惜售、新粮价格高开等多重因素,东北地区的交易甚至显得有些冷清。与去年相比,今年东北地区的晚稻产量与质量都好于去年,但价格之高,导致加工企业不敢入市收购。

      作为我国最大的“粮库”,中储粮一直是国内粮油收购的老大。截至今年9月30日,在河南等11个小麦主产省,国有粮食企业收购的新季小麦占收购总量的78%,而中储粮委托收储库点在江苏等5省按最低收购价收购的小麦占国有粮食企业收购量的56%。

      与往年不同的是,今年中储粮作为唯一托市收购企业的身份被打破,中粮等企业首度加入托市收购,6月一度涌现“抢小麦”的局面,为此,中储粮及时下达了暂停小麦收购的通知。

      中储粮今秋并未启动玉米托市收购,贸易用玉米也暂停收购。

      中储粮方面,不只是玉米,目前所有的贸易业务都暂停了,主要是针对今年的秋粮,因为今年以来粮价涨得有些快,相关部门希望中储粮能带头起到平抑价格的作用。减少一个这么重要的购买主体,有可能会让收购市场有所降温,但是农产品涨价的根本原因是通胀预期等大环境导致的。此前中储粮暂停小麦收购之后,麦价并无下跌趋势,可见粮价上涨的主要原因并非中储粮的介入。



分享到:
金谷粮食网 > 新闻资讯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