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政协呼吁加快农村生态建设 改善农村水质
人民网青岛9月17日电 (宋学春 郑德明)生态环境是人们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是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基础。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对生活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洁净的空气、清洁的淡水、绿色食品等生态条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因此,加快农村生态环境建设,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急需解决的重大问题。青岛市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通过调研建议:
一、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水质环境
1.搞好污水收集处理。结合村镇实际,采取分散治理和集中治理相结合的方式。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合理布局区市、镇污水处理厂,提高城区污水收集处理能力。建设农民集中居住区污水处理设施,有条件的村庄实行集体搬迁,集中居住,保证所有镇、村生活污水和工业污水能接入污水管网,进行集中处理。
2.狠抓企业污染防治。对开发区和工业集中区以外的企业,尤其是位于村头巷尾和村庄居住区内的企业进行彻底排查,对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环境功能区划要求、无环境影响评价审批手续的"土小"企业,由上级政府依法坚决予以取缔;对于化工等污水产生和排放的企业,务必配套建设污水处理设施,并确保处理后污水有合理排放去向,坚决杜绝污水违法排放行为,严厉打击通过渗坑或渗井排放污水等严重威胁地下水安全的恶性环境违法行为。
3.确保污水达标排放。认真编制城乡排水工程规划,做好对乡镇入网企业的监督管理,确保污水处理厂处理污水100%达标排放。建立完善城乡排水系统,在做好乡镇生活污水和工业污水收集处理的基础上,强化对农村生活污水和畜禽养殖废水的收集和处理,并逐步达到实施雨污分流。
二、坚持节能减排原则,完善生活垃圾处理
1.强化垃圾收集处理。统筹考虑城乡垃圾设施发展相对不平衡的实际情况,逐步完善市、镇、村垃圾基础设施,环卫设施要按同标准建设。要大力提高收集、运输和处理设施的现代化水平,减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要加大建设高标准镇(村)垃圾填埋处理场、垃圾压缩中转站、危险和医疗废物处置中心,提高垃圾中转能力。要逐步淘汰简易垃圾堆放点、露天垃圾桶点,实现垃圾收运的分类化、容器化、密闭化和机械化。加强对垃圾焚烧厂的特许经营监管,保证运行正常、有效。
2.提高垃圾收运能力。推广"户集、村收、镇运、市(区)处理" 的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模式。在村里设置符合环保要求的垃圾收容器,配备小型垃圾运输车,建立镇级生活垃圾中转站,村、镇、市三级环卫作业队伍。加强农村生活垃圾收集体系建设,成立乡镇垃圾清运公司,建立村庄卫生保洁制度,按照村民人数或村庄大小配备保洁员,合理设置垃圾收集点。做到镇有环卫管理站,村有垃圾收集、清运队,保证生活垃圾达到日产日清。
3.加强垃圾"三化"管理。从长远考虑,农村垃圾处理应遵循"节能减排"的原则,尽量采用小规模、与原有生态循环链相符合的"适用性"环境保护技术。可结合各地实际,积极探索和实践城乡垃圾"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管理,全面实行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分类运送、分类处理和就地回收利用工作,提高废品回收率,进一步降低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成本,鼓励垃圾堆肥和沼气利用等综合处理技术在农村的推广使用。
三、推进农业科学种养,防治农业面源污染
1.发展高效绿色农业。以调整农业结构、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加快生态农业建设为目标,发展以绿色农产品生产为主的生态农业,积极推进绿色食品产业升级,由种植业向养殖业延伸,由粗加工向精深加工延伸。用经营企业的思维谋划农业产业,走大企业带动、大基地联动、大产业运作、集群化营销的产业化发展路子;形成完善的无污染、无公害的安全、营养、优质食品的产销网络和管理体系。结合生态村建设,探索利用畜禽养殖业粪便制造有机肥、建造沼气池等新措施,形成生态和经济的互动和良性循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2.推广农业实用技术。一是推广农作物秸秆还田,充分利用秸秆这一有机肥资源。二是根据土壤监测结果和地力分等定级,因土因作物合理配施氮磷钾及微量元素化肥。三是积极调整化肥使用结构,重点推广多元素专用肥、有机无机活性肥,以提高肥料的利用率。四是以开展农产品无公害基地和绿色产品认证为楔机,在进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积极引导农民开展无公害生产管理与技术培训,加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
3.加强畜禽污染治理。在农村积极培育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治理示范工程,大力推广建设沼气池工程和生物垫料法养殖技术,推行"猪--沼--菜(果、园)"、"养--沼--林"、"养--沼--渔"等生态循环模式;同时配套"三改"(改厕、改圈、改厨),把农业"三废"(秸杆、粪便、垃圾)变成"三料"(燃料、肥料、饲料),达到"三净"(家居净、庭院净、生产净),从而获得"三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
四、建立绿色生态体系,加大生态环境恢复
1.统筹农村园林绿化。按照以人为本、生态优先的理念,对农村园林绿化进行科学规划。既要突出绿化的主体地位,又要与农村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衔接,确保规划的全面性和系统性。既要达到增加资源总量,提高资源质量,提升绿化水平,优化生态环境的目的,又要尊重生物生长的自然规律,确保规划的长期性和科学性,建立起以森林、绿地和湿地为主体的绿色生态系统,促进生态良性循环和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2.推进生态村庄建设。对村庄(社区)道路、庭院、房前屋后进行绿化美化。有条件的村庄(社区)要建设围村、林和面积10亩以上的公共绿地。对乡镇居民小区、庭院每年要有计划进行绿化改造,绿地率应达到国家及地方有关法规规范要求。农村建房要预留绿化空地,营造春季有花、夏季有荫、秋季有果、冬季有绿的美好家园。
3.打造绿色生态屏障。一是加快村镇绿化。对主要镇村级道路两侧的农田进行路、田、林综合治理。实施荒山绿化、农田林网、绿色通道、经济林建设等林业建设工程,构建起林茂粮丰的农田防护网络。二是重点搞好镇村周边及主要通道两侧可视范围内的宜林荒山绿化和废弃采石坑、采矿区生态修复,营造山顶生态林、山腰景观林、山下及周边经济林的立体森林景观。三是对现有森林资源进行林相、中幼林抚育、低产低效林改造,封山育林,提高森林景观效果和林地生产力。四是坚持"生态优先,保护第一"的原则,依托湿地、滩涂风光等特色,建设森林公园、湿地公园等生态旅游点。五是加大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水土流失治理和镇村周边小型水库、河流、荒山等区域的生态恢复。积极探索林地、水源保护、水土保持等生态补偿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