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农业巨变辉煌60年
新中国成立60年来,成都农业得到很大的发展。2003年以来,特别是近年来,成都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实施城乡统筹、“四位一体”科学发展战略,大力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农村基层治理机制建设、村级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改革、农村土地综合整治等“四大基础工程”,着力创新机制,调整完善生产关系,解放生产力,加快现代农业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为全市经济加快速发展和社会保持稳定做出了重大贡献。
经济总量扩大近140倍,主要农产品大幅度增加。通过改革农村经营制度和农产品流通体制,调整农业结构,突破了“以粮为纲”的桎梏,打破了“小农业”的局限,实现了农林牧渔全面发展,主要农产品大幅度增加,品种多样丰富,市场供给充裕,根本上解决了农产品长期短缺和农民的“温饱”问题。2008年,全市农业总产值464.59亿元,为1949年的138.27倍;粮食总产量达274.51万吨,为1949年的2.16倍;肉类总产量达97.83万吨,为1949年的60.02倍;水产品9.41万吨,为1978年的40.91倍;水果总产量达118.36万吨,为1978年的72.61倍。
农业产业结构和区域布局不断优化,优势特色产业得到大发展。立足于我市农业资源优势、区位优势和产业优势,以国内外市场需求为导向,科学编制全域现代农业发展规划,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和区域布局,大力发展优势特色产业,粮油、畜禽、蔬菜、水果、茶叶、花卉、中药材、水产和林竹等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已具相当规模。初步形成了以邛崃、蒲江为牵头县(市)的生猪和茶叶产业带,以新津、双流为牵头县的小家畜禽产业带,以彭州、双流、郫县为牵头县(市)的蔬菜产业带,以龙泉驿、双流、金堂、蒲江为牵头县(区)的水果产业带,以温江、郫县为牵头县(区)的花卉苗木产业带,以大邑、金堂为牵头县的食用菌产业带,以大邑、彭州、都江堰为牵头县(市)的中药材和都江堰为牵头县(市)的猕猴桃等特色产业带等。2008年,全市农业优势特色产业规模化生产基地达到212个,其中标准化基地158个;全市优势特色产业实现的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90%,比2002年提高15个百分点。
农业规模化集约化水平提升,农业生产方式和发展方式实现大转变。充分利用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成果,在支持龙头企业、专合组织采取“公司+农户+基地”、“公司+合作社+基地”等组织模式建立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基地的同时,注重引导土地向生产经营大户(能手)集中,发展家庭适度规模经营。积极探索实践“田间股份制”、“大园区、小业主”等形式,实现土地集中集约适度规模经营。加快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延伸农业产业链,大力推进一二三产业互动相融,实现“接二连三”发展。大力支持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和新型集体经济组织提高农民组织化水平。2008年,全市农用地流转率达到21.6%,其中耕地流转率达到35.1%;生猪标准化规模化养殖率达到30%以上;建成现代农业园区(含农庄、基地)177个,其中农业生产园区163个、农业加工园区6个、农业物流园区8个。规模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到657家,其中农产品加工企业达到608家;全市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达到1592个,农村新型集体经济组织达998个。
农业生产条件不断改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大提升。我市不断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大力推进以中低产田土改造为重点的农业综合开发,加强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积极改善农机装备结构,建立健全农业生产用水安全保障体系,不断改善农业生产条件。近年来,全市累计改造中低产田土100万亩;新建整治渠系1500余公里,恢复改善灌面200余万亩;发展农业设施栽培20余万亩。2008年,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达263.41万千瓦,为1978年的6.57倍。
农业发展机制不断建立健全,农业农村发展动力和活力增强。坚持城乡统筹发展方略,认真贯彻“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不断深化农村综合配套改革,建立健全农业发展的机制不断,增强农业农村发展的动力和活力。以建立和完善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机制为重点,采取多种措施增加对“三农”的投入,建立完善多元化投入保障机制;重点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加快建立“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农村产权制度,为各类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创造条件;改革农业投资体制,促进农业保险和担保制度的建立完善,扩大农村有效担保物范围,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农村和农业;推进农村基层治理机制改革,构建党组织领导下,以村民自治为核心、社会组织广泛参与的新型村级治理机制。
持续稳定增收的机制建立完善,生活水平向全面小康迈进。始终把构建农民增收长效机制作为统筹城乡发展、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环节来抓。通过改革农村产权制度、落实强农惠农政策、促进农民向二三产业转移,不断提高农民的非农收入水平,构建农民持续稳定增收的长效机制。2008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6481元,比2002年增加3104元,增长91.9%,年均递增11.5%。城乡居民收入比由2002年的2.66:1缩小到2008年的2.61:1,收入差距低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工资性收入呈主导趋势,2008年全市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2752元,比2002年增长1.2倍,年均增长14.2%,占当年农民人均纯收入比重的42.5%,在收入构成中比重提高了5.7个百分点。随着收的大幅度增加,农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由基本解决温饱向全面小康迈进。
60年来,成都农业改革与全市改革开放共振,成都农业发展与全市国民经济发展同步。回顾过去,成绩斐然;展望未来,满怀信心。我们将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按照市委、市政府开拓现代农业新局面的部署和要求,紧紧围绕建设“西部第一、全国领先”的全国现代农业示范区总体目标,不断开拓创新,加快现代农业发展,夯实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产业基础。
成都市农业委员会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