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谷粮食网手机版

农业节水有高招

发布时间:2009-11-03

  在延庆县康庄镇西红寺村的西瓜大棚里,圆滚滚的西瓜长势格外好。不过你可能不知道,这些又甜又脆的西瓜,在节水方面可花了不少心思。种植它们的大棚采用“膜下滴灌”节水技术,7~10天浇一次,每棚每次用12立方米的水就足够了,和以前相比,真是省时又省工。瓜农罗贵臣说,按现在的市场价,一茬儿西瓜能收入5000多元。通过诸如此类的技术措施,延庆县每年实现节水76万立方米,相当于一个北海。

  截至2008年,北京市农业用水总量由2001年的17.4亿立方米,减少到11.98亿立方米,农业用水比例从44.6%下降到34.1%。在数字逐年下降的背后,科技应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为了节约宝贵的水源,科研人员将再生水利用到了农田浇灌上。在北京的通州区和大兴区,科研人员修筑明渠,将经过高碑店和小红门污水处理厂处理达标的再生水,输送到田间地头,大大减少了对优质地下水资源的开采。自2004年这项工作开展以来,到目前为止,在通州、大兴等区县发展再生水灌溉的种植面积达50余万亩,再生水用量由原来的7200万立方米,增加到2.64亿立方米。北京市还建立了全国性的再生水灌溉利用研究平台,编制了《北京市再生水灌溉监测公报》。到2010年,北京市规划的可利用再生水将达到6亿立方米。

  除了再生水的利用,改变旧有的“漫灌”模式,也使节水成效大大提升。近年来,北京在全市范围内推广膜下滴灌、膜面集雨等诸多先进的节水技术。从2005年到2008年,共发展农业节水灌溉面积达391万亩,占总灌溉面积的85%。

  其中,膜下滴灌技术是一种集合了以色列“滴灌技术”和国内“覆膜技术”优点的新型节水技术。它可以把水、肥、农药等通过滴灌管,直接输送到作物的根系上,加上覆盖的地膜,水分的蒸发量很少,对作物的生长发育特别有利。跟常规的“漫灌”方式相比,能省水一半左右,同时增产10%~20%。

  膜面集雨,是指在作物上铺设一层地膜面,将雨水汇集到一处,然后通过在地面上修建的集流槽,将这些雨水输送到地下的集雨窖中。需要灌溉时,就将集雨窖中的雨水通过潜水泵,输送到地头的蓄水池(贮水桶)中,然后再通过滴灌系统进行灌溉。

  也许很多人不知道,为了节水,北京也对地区的种植结构进行了不小的调整。为保证水源地的水量充足,在白河上游的怀柔,以及延庆县实行了“退稻还林还草”3000亩。与此同时,从2007年春季起,为保证密云水库、官厅水库的水质,河北省承德市的滦平、丰宁,张家口的赤城三县10万亩高产田水稻,将全部改种玉米等耐旱农作物。北京全市也取消了水稻等高耗水作物种植,小麦种植由250万亩减少到50万亩,发展雨养旱作玉米85万亩。通过这些措施,有效减少了作物耗水量,保护了项目区的生态和水源。
 



分享到:
金谷粮食网 > 新闻资讯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