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农业优势在于发展蔬菜产业
方智远(蔬菜遗传育种专家、中国农科院蔬菜花卉研究所研究员)
他是一个被圆白菜(甘蓝品种之一)“套”了50多年的湖南老人,每每提及与蔬菜有关的话题,便不由自主地兴奋起来。他说:“这辈子注定与蔬菜结缘!”
他叫方智远,70岁,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科院蔬菜花卉研究所研究员,我国第一代杂种蔬菜“京丰一号”的研究者之一。
日前,本报记者独家专访了方智远院士,他对重庆蔬菜发展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重庆适宜重点发展两块蔬菜
“重庆农业最大优势是什么?”方智远笑着问记者,“在我看来,最大的优势在于发展蔬菜产业!”
方智远说,重庆的气候条件、地理环境等适宜大力发展蔬菜。从重庆农业部门提供的材料来看,目前,重庆蔬菜产业的产值已成为仅次于粮食和畜牧之后的第三大产业。
“重庆蔬菜最应该发展两块———一块是高山蔬菜,另一块是冬春季蔬菜。”方智远称。
其一,发展高山蔬菜。夏天,重庆温度比较高,干旱严重,不利于平地蔬菜的生长。而高山的特点是温度不高,阳光还比较充足,特别是海拔在1000米以上,适宜蔬菜生长。“这一方面可以缓解夏季蔬菜供应紧张,另一方面能帮助农民增收。”方智远说,武隆、黔江、石柱、彭水等14个区县适宜种植高山蔬菜。
其二,发展冬春季蔬菜。一到冬季和春季,北方种植蔬菜较为困难,而重庆冬季温度相对较高。这时,在重庆种植蔬菜,只需稍稍加一点光线斜射,或在大棚适当加点温度,就利于蔬菜生长。
建议涪陵榨菜学习山东芹菜推销
“我对涪陵榨菜印象比较深,也多次到涪陵等地去调研。”方智远说,重庆的榨菜资源非常丰富,生态条件得天独厚,这些年的发展已形成规模化生产,这个优势是全国其他地方无法比拟的。“但我今天更想说的是,涪陵榨菜要加大品牌宣传,建议学习山东芹菜的推销经验!”
方智远以其亲身经历告诉记者,有一次,他到山东一蔬菜工厂调研,看见工人正将加工好的芹菜包装成盒后销售,盒子非常精美,携带也方便。“我一看价格17块钱一盒,我就问,这能卖得脱吗?当地农民说非常好销!”方智远称,一盒芹菜的成本仅在3块钱左右,卖出如此高价钱的主要原因是———品牌提升了产品的价值。
“回过头来说说涪陵榨菜,尽管品牌已打出去了,但后期产品包装、口感等开发不够!”方智远说,涪陵榨菜中“乌江牌”最出名,但我感觉包装不好看,“卖相”不是很好,能不能包装再精美一点,外观设计更独特一点,在提高产品质量的同时,增强品牌包装意识。
方智远认为,涪陵榨菜味道不宜太咸、太辣,应与所销地区居民的消费习惯和消费口味结合起来,真正把涪陵榨菜的名号推向世界。
发展油菜产业要先解决价格低廉问题
得知重庆潼南、垫江、江津等区县大力发展油菜产业时,方智远认为思路很好,值得肯定。他说,“种一亩油菜可肥三亩水田”,也是对冬闲田的合理利用和开发。
“但发展油菜籽最应解决的是,价格太低、产量不高的问题。”方智远说,一般而言,一亩油菜地的纯利润在300元左右,按正常冬闲田的效益,每亩的产出应在1000-2000元之间。“换句话说,政府在发展油菜产业是,要考虑最大化的让农民增收、让农民致富的问题。”
方智远建议,政府应对油菜生产进行补贴,引导农民加大油菜产品的深度加工,提高菜籽油的榨出产量。“当然,各地举办油菜花节,与旅游结合,是深度挖掘油菜籽附加值的表现之一。”
记者 秦 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