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谷粮食网手机版

打造高产田,钱该怎么花?(聚焦现代农业)

发布时间:2009-11-08

  “苏湖熟,天下足”,江苏以占全国3.9%的耕地,生产了占全国6%的粮食、4.4%的棉花和5.1%的油料,东部粮仓名不虚传。今年全省粮食有望首次实现六连增,总产达到645亿斤,增产近10亿斤。大旱之年夺丰收,原因何在?粮食增产潜力还有多大?如何建立稳定粮食生产的投入保障机制?

  钱往哪儿花?

  项目聚焦产粮大县,瞄准“卡脖子”难题,3437多万亩望天田变成吨粮田

  “今年大旱没减产,全托了项目区的福!”看着黄澄澄的稻谷,江苏扬州市宝应县西柳堡村农民刘少华打心眼里高兴,他说:“一亩地收了1200多斤稻子,加上夏天的900斤麦子,望天田真正成了吨粮田。”

  “过去是春怕旱、秋怕涝,一亩水稻只能产七八百斤。”老刘说,他家的5亩地分了8片,因为灌渠长年淤塞,旱了浇不上,涝了排不出,农机进不来。2007年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落户镇上,通灌渠、修道路、整农田,1万亩中低产田改造成了旱涝保收的吨粮田。

  细数项目区的实惠,刘少华底气十足:旱能浇,涝能排,亩产增加了400斤,水费能省40多元;修了机耕路,农机下田,种地能省15个工。

  大旱之年,节本增产,农业综合开发建成的一处处高产田功不可没。

  “项目资金聚焦产粮大县,不能撒胡椒面。”江苏省农业资源开发局局长费伟康说,江苏选定的42个农业综合开发重点县,占全省粮食总产的80%以上,这里粮食生产的潜力最大。因此,每年七成以上的资金投向这些地方,集中投入,规模开发,保证建一片、成一片,让适宜种粮的地方产更多更好的粮食。

  瞄准农业生产的“卡脖子”难题。农业综合开发实施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在一个项目区通水、通路、平整土地,农田基础设施实施全面改善,发挥出“综合”优势。

  项目少了、规模大了、效益高了,许多项目区实现了灌溉水利化、耕作机械化、种植标准化。初步统计,近几年改造的中低产田粮食平均单产增加100公斤,农民年人均收入增加780元。

  江苏省副省长黄莉新说,20年来全省农业综合开发累计投入财政资金119亿元,改造中低产田3437万亩,新增粮食综合生产能力130多亿斤,成为粮食持续增产、农业持续增效、农民持续增收的有力支撑。

  夯实基础,粮仓底气越来越足了。

  怎么投最见效?

  一手抓粮,一手抓钱。向种粮大户、合作社倾斜,让地种得精,才能让土地生“金”

  “基础设施改善了,可怎么种地才赚钱?”宝应县范水镇牌坊村支书马洪德一直发愁,村里人均不到两亩地,全靠留守家里的老人种,再捣鼓也不过几百元,种粮还不如打零工。

  不少人都这样认为,既要保粮食安全,又要农民增收,两者似乎是一对难以化解的矛盾。农业的出路在哪里?

  江苏的回答是:坚持一手抓粮食高产技术普及化,一手抓高效农业规模化,不断推进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实现了增粮、增效“双丰收”,真正让政府手中有粮,让农民兜里有钱。

  让地种得精,才能让土地生“金”。江苏农业综合开发立足“一手抓粮,一手抓钱”,把打造高产田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既抓“硬件”,又抓“软件”,探索出财政扶持农业的新路子。

  通过竞争立项,“有合作社的优先”、“向种粮大户倾斜”,引导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有效促进了一家一户分散经营生产方式的转变。牌坊村今年在农业综合扶持下,通过了有机水稻认证,成立了专业合作社,发展了2000亩有机稻基地。合作社实行耕、播、收、售“一条龙”服务,解决了一家一户卖难问题和标准不统一的难题,亩均效益超过2000元。马洪德说,到明年合作社的水稻面积能到4000亩,1个技术员管100多亩,全是机械化,你说效益高不高?

  科技开发,农业综合开发每年安排3000多万元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精量播种、秸秆还田等一批先进技术在项目区“生根开花”,带动粮食单产水平不断提高,稻虾型、稻菜轮作等模式成了农民增收的新途径。

  产业开发,扶龙头、建基地、强产业,提高了农业附加值,增强了“苏粮”综合竞争力,带动了农民增收。

  黄莉新说,江苏一手抓粮,一手抓钱,充分释放了农业内部的增收潜力,先进的生产要素集聚,催生出新的生产力,不仅为粮食增产提供了持续动力,也让高效农业快速发展。目前全省亩均效益2000元以上的高效农业面积占到耕地的近30%。今后5年时间,江苏力争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比重提高到50%。

  新机制如何建?

  规划先行,整合资金,打造真正的高标准农田

  “水库修了,干渠不通不行;机耕路没有硬化,一年就压轧了。”一些粮食主产区农民反映。射阳县耦耕镇副镇长徐建新说:“这些年项目多了,但有的投资标准低,有的项目之间难配套,与现代农业的要求不适应。”

  提高投入标准。今年江苏率先启动高标准农田示范工程,1亿元打造8.4万亩高标准农田。按照新标准,项目区灌溉保证率达到90%,良种覆盖率100%,粮食亩产达到1000公斤以上。

  整合资金,规划先行。江苏已着手制定《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今后农田基础设施建设的项目资金,统一拢在一个规划内,“各炒一盘菜,共做一桌席”,优势互补,形成支农合力。

  “哪路资金都不能包打天下。”费伟康说,一些项目区已做了尝试。高邮市的一个示范区内,两年时间,农业综合治理土地5万亩,交通部门建成112公里水泥路,水利部门清淤河道50条,过去一个部门“单打独斗”,变成了“组合拳”。周巷镇干部胡风林说:“工程配上套,农民见了效,打心眼里欢迎。”

  “过去没有项目想项目,有了项目怕项目。”射阳县副县长张成中坦言,射阳基本上是“吃饭”财政,项目资金配套难一直是个问题。江苏农业综合开发大幅调减了产粮大县的县级配套比例,其中苏北配套比例降到了5%,为的是让它们轻装上阵。

  财政资金搭好了平台,引导社会资源向项目区集聚。初步统计,2004年以来,全省累计吸引118亿元社会资本投入农业综合开发。

  财政出钱、农民出力、社会资本参与,逐步形成多元化、多渠道、多形式的农业投入新机制。

  站在高起点,今后江苏增产的潜力还有多大?费伟康说,按目前农业综合开发的投资强度,每年改造中低产田120万亩左右,再加上沿海滩涂开发,到2020年,初步测算可新增粮食生产能力45亿斤。

  措施得力,机制保障,我们期待不久的将来,江苏的一个个产粮大县都打造成旱涝保收的“永久粮仓”。

 

(责任编辑:徐沛宇)



分享到:
金谷粮食网 > 新闻资讯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