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旱灼伤大地 专家支招抗旱保丰收
田间管理须加强 干旱损失冬种补
11月9日的一场雨,为土地解渴,有效增加了土壤湿度。农业专家提醒农户:抓紧时机,抢种补种,干旱损失冬种补。
“受干旱影响,前段时间来不及冬种的闲田,应抓紧时间抢种补种,让‘冬闲田’变为‘冬绿田’,将损失降到最低。”11月10日,省农业厅粮油作物局副局长蒋新华说。由于久晴无雨,田块干硬,冬季油菜受到一定影响,严重影响冬种进度。为确保冬种顺利开展,全省各地纷纷启动应急预案,组织抗旱机械抽水和耕翻,及时浇灌。农技人员也深入田间地头,推广油菜先进栽培技术,指导农民优化品种结构,提高冬种效益。
蒋新华提醒广大农民,尽管今年冬种较之以往晚了10多天,但及时补种抢种油菜、红花草、黑麦草等越冬作物,依然有望获得丰收,提高收益。
干旱对蔬菜的影响相对更大。扬子洲乡作为南昌蔬菜的重要供应地,受天干少雨影响,不少蔬菜枯死在地里。记者在市场发现,青菜、青椒、茄子、豆角等蔬菜价格居高不下,部分蔬菜价格上涨幅度达30%以上。专家认为,不仅南昌本地,全国不少地方叶类蔬菜都供应不足。年底蔬菜市场需求旺盛,我省广大菜农应抢抓时机,千万百计保证蔬菜种植,实现减产不减收。
不过,干旱对我省果业等经济作物影响并不是特别大,但未雨绸缪,为避免干旱对来年果业的影响,果农此时应加强果园冬季管理保证果树不受大的影响。
畜牧饮水无大碍 疫病防控要谨慎
11月10日,安义县万埠镇昌盛养殖场魏德寿向记者反映,干旱令养殖场日用水量仅为以前的十分之一。受干旱影响,我省畜牧业饮水、冬种牧草、疫病防控面临“大考”。
“暂未接到一起因饮水困难导致牲畜死亡的报告。”省畜牧兽医局畜牧处负责人刘亮说,持续干旱对我省畜牧业造成了一定影响,但未受到严重影响。我省近年来推出规模化养殖,养殖散户减少,规模化养殖多采用井水而非地表水。出现饮水困难的均是小型养殖户,他们多使用地表水,影响较大。“之前,省各级有关部门就对规模养殖户饮水系统进行了标准化改造。”刘亮告诉记者,他们已通过宣传,提醒养殖散户节约用水,多干清栏,少用水冲栏。
干旱以及天寒给疫病传播提供了“良机”。为此专家提醒,“不能因为天旱少水而乱用不清洁水源,防止因缺水而诱发各类动物疫病。”同时,养殖户应根据免疫程序及时打防疫针,采取通风排气等措施,加强饲养管理,降低饲养密度,合理调整日粮配方,提高畜禽对干旱的抵抗力。
鄱湖渔民受灾大 科学抗旱减损失
旱情给我省渔业生产带来很大影响。据省渔业局不完全统计,至10月底,全省渔业受灾面积1510万亩,经济损失11.63亿元。其中鄱阳湖受灾面积225万亩,受灾渔民1万余户,经济损失0.76亿元。
“受干旱影响,我省大部分养殖鱼塘和水库被迫用作农业生产灌溉,塘、库基本处于干塘状态,导致养殖户不得已将没有达到商品规格的水产品提前2个月出水销售,因而出现亏损。”11月10日,省渔业局有关人士向记者介绍,仅在奉新县,全县106座小一型、小二型水库中就有95座因放水浇灌稻田而干涸,由此造成水产养殖经济损失750万元。同时,鄱阳湖水面面积目前也仅有150平方公里左右,为正常年份面积的10%,大部分渔民丧失基本捕捞场所,一些渔民被迫从二三百里的鄱阳、余干等县越界到水面相对较宽的星子、湖口等县捕捞,挤占捕捞场所的矛盾越来越突出。此外,干旱导致渔民捕捞时间缩短,较正常年份,渔民捕捞时间普遍缩短3个月左右,收入大大降低,仅占正常年份的四成,鄱阳湖受灾渔船就达10721艘,经济损失0.76亿元。
由于大量水产品提前集中上市,造成鱼价下跌,与上年同期相比,大宗常规水产品除青鱼、鲤鱼外,其余品种全面下跌。这将会影响冬季商品鱼的上市供应。
据气象部门预测,至11月20日,全省气温仍可能偏高,降雨偏少,江河水位继续呈下降趋势,旱情形势将更趋严峻。省渔业局为此专门制定了具体的渔业抗旱技术措施,迅速组织水产技术人员深入灾区,为养殖户提供鱼病诊治、水质调控、科学投喂、防旱抗旱等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