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笔倾尽爱民意丹青彩绘富民图——来自巴林左旗设施农业灾年惠农
2009年春季,是赤峰地区农田大面积播种时节,几场少见的春雨,不禁让人们喜上眉梢。老辈都说“牛马年,好种田”,今年赤峰之春未逢“十年九旱”,只要春末、夏秋之交能有正常年份的雨水,有个好收成是必然的了。然而天公不作美,却遇上五十年来最严重的夏秋之旱,众多农田作物绝收,农民收入严重减少。那么,在赤峰地区的农村、农业、农民,就只能“靠天吃饭,丰年有余,灾年减收”吗?这样的现实能否改变?怎样改变?能改变多少?有多少方法和途径让农民真正实现增收?
在巴林左旗农牧业局及农村的田间地头,记者在采访中看到了大旱大灾之年,设施农业不但稳步增收,而且显现出巨大的经济效益和发展前景的事实。巴林左旗现在设施农业总占地面积达到2万亩,建成使用的日光温室暖棚约3330个、冷棚约8000个。今年全旗仅设施农业一项,纯收入(保守估算)总计达8000万元以上。而巴林左旗2009年农作物因旱受灾面积160万亩、绝收面积34万亩,直接经济损失1.5亿元。大风冰雹受灾面积28.4万亩、绝收面积7.2万亩,直接经济损失近亿元。实践证明,1亩大棚收入相当于耕种10亩水浇地、20亩旱坡地,1亩日光温室相当于耕种30亩水浇地、50亩旱坡地。这无疑彰显出这样的启示:设施农业是抗灾减灾的有效手段,农民增收的有效措施,调整种植结构的有效方法,推进现代农业进程的重要载体,实现集约化经营的有效方式,新农村建设的有效途径。在抵御自然灾害中,设施农业的主导产业地位更加明确。
近3年来,巴林左旗党委、政府抓住市委、市政府大力发展设施农业的战略机遇,把设施农业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切入点、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产业来抓,尤其将2009年定为巴林左旗“设施农业提质增效年”,将总体思路定为“规模调大,结构调佳,品种调优,效益调高”,左旗农牧业局则加大工作力度,全面落实工作计划和目标。重点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丰富设施农业产品种类,优化品种结构;以实施设施农业规模化、标准化生产为基础,打造安全、优质、绿色、有机设施农业产品品牌;以应用“三新”技术为依托,提高农民的生产技能和经营管理水平,提高设施农业产出率和效益;以加快服务体系建设和产地专业批发市场建设为载体,努力开拓国内外市场,促进设施农业可持续发展,重点在区域化布局、标准化生产、社会化服务、产业化经营、市场化运作、信息化推动上狠下功夫,在强化技术指导和加强管理上升级突破,最大限度地提高亩均产量和经济效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