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芜三大特色农业产业链发展情况
发布时间:2009-11-13
一、生姜产业链
(一)现状。我市生姜多年保持在15万亩左右,分别约占全省生姜面积的37%、全国生姜面积的10%左右,总产达30多万吨。从事生姜贮藏、购销、加工等各类企业达400余家,以加工为主,拥有自营出口权的企业发展到24家,区域重点企业发展到11家,其中省级龙头企业6家,年出口创汇3000多万美元,约占全市农产品出口总额的50%。生姜已成为我市主要农业经济收入来源之一,约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35%左右。
(二)加快发展的优势和条件。一是资源优势。我市生姜多年保持在15万亩左右,分别约占全省生姜面积的37%、全国生姜面积的10%左右,总产达30多万吨。二是品牌优势。莱芜生姜种植已有100多年历史,以其色泽金黄、油光鲜亮、块大、皮簿、肉细、丝少、辛辣、味浓、营养成分高等优点,享誉海内外。早在1960年全国八省二市“三辣”生产规划会议上,莱芜生姜就被列为全国名贵产品,1993年在泰国曼谷举行的中国优质农产品博览会上,莱芜生姜及其制品获得金奖,1996年“莱芜生姜种植与加工”被国家科委列为国家级星火区域性支柱产业项目,1998年莱芜被命名为“中国生姜之乡”,2002年莱芜生姜通过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的原产地标记认证。可以说,莱芜生姜既是我市的特色农业产业品牌,也是我市的城市品牌。
三是产业优势。目前,全市从事生姜贮藏、购销、加工等各类企业达400余家,以加工为主,拥有自营出口权的企业发展到24家,区域重点企业发展到11家,其中省级龙头企业6家,年出口创汇3000多万美元,约占全市农产品出口总额的50%。生姜已成为我市主要农业经济收入来源之一,约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35%左右。四是科研基础优势。近年来,我市对生姜进行了一些列关键技术的研究开发,先后在新品种选育、高产栽培、标准化种植、病虫害综合防治、精深加工等方面取得了一些突破性进展。“十五”以来,我市累计取得生姜研究成果15项,获各级科技进步奖达10余项。市农科所利用生物工程技术,培育的辐育1号大姜姜丝少,肉细而脆,抗逆性强,平均亩产鲜姜5002.5Kg,同等条件下较莱芜大姜增产18.7%。莱芜东兴源食品有限公司联合山东农业大学,在生姜精深加工方面进行了多次科研攻关,已开发出姜颗粒冲剂、姜膏等产品。该公司联合市农科所、市农业局承担的“莱芜生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已被列入2006年省级农业特色创新工程重大科技专项,扶持资金100万元。
(四)下一步发展重点。在栽培上,重点实施好“姜瘟病防治研究与推广工程”。工程实施中,联合有关高校院所,以市农科所为主体,重点抓好生姜抗姜瘟病育种;以市农业局和省农科院原子能研究所为主体,重点抓好姜瘟病防治关键技术的研究开发及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应用。通过工程实施,筛选出高抗姜瘟病生姜新品种(系)和高效拮抗菌株及制剂组合,研究制定姜瘟病综合防治技术规程,进行多途径综合防治技术的示范推广。争取经过3-5年努力,基本解决姜瘟病这一“顽症”,并在莱芜建立中国(莱芜)生姜研究院(所)、中国生姜种质资源圃和中国生姜研究试验示范基地。在贮藏上,重点抓好生姜贮藏保鲜新技术的研究开发,彻底解决姜农用六六六粉防治姜蛆造成农药残留超标问题。在加工上,重点开发食用、医用、保健、洗涤化妆等一批方便化、功能化、专用化产品,争取使全市1/3的生姜实现出口,1/3在国内销售,1/3进行精深加工,努力提高生姜附加值。二、莱芜黑猪产业链(一)现状。几十年来,我市以中国农大、山农大、山东省农科院畜牧科研所等高校院所为技术依托,莱芜猪的保纯选育、品系培育、杂交利用、配套生产等方面做了很多工作,并健全完善了三级繁育体系和人工授精配种体系。通过对莱芜猪不断研究利用与开发,有力的推动了莱芜畜牧业特别是养猪业的发展,成为我市畜牧业中的主导产业。2006年全市存栏可繁母猪5万头,生猪存栏35万头,出栏育肥猪55万头,外销商品仔猪15万头,全市畜牧业总收入18亿元,占农业总收入的42%,其中猪养殖业总收入11.7亿元,占畜牧业总收入65%,农民人均纯收入中的27.3%来自养猪业。
(二)加快发展的优势和条件。一是资源优势。莱芜猪具有繁殖力高、哺育力强、耐粗饲、肉质细嫩香醇、杂交优势明显等特点,特别是莱芜猪的两大突出优点是国内外优良猪种无法比拟的,一个是直接影响肉质的肌肉脂肪含量,莱芜猪达到10%以上,有的甚至达到19%—20%,而国内其它地方优良猪种只有5%左右,国外优良猪种只有1.5%左右。一个是高繁殖率,莱芜猪平均产仔数达到15头/窝左右,而国外优良猪种只有10头/窝左右。二是品牌优势。莱芜猪一直是莱芜市的当家猪种。多年来,各级对莱芜猪的保纯、繁育和开发利用非常重视,先后组织有关高校院所对莱芜猪进行了七次调查,数次制定发展规划和选育方案。1973年建立了保种种猪场,并于1978年组建了莱芜猪保种繁育群,开始对莱芜猪进行保纯繁育。1982年在泰安市召开的全国猪育种会上,与会专家教授通过对莱芜猪深入细致的考查论证,给予了高度评价,并强列呼吁保护和开发这个宝贵的猪种资源,同年莱芜猪编入《中国猪品种志》。2001年对莱芜猪向国家进行了商品注册,注册商标为“莱黑”。2004年对莱芜猪进行了原产地标记注册。目前,莱芜猪是我国四大优良猪种(江苏太湖猪、浙江金华猪、四川荣昌猪、莱芜黑猪)之一,是我国地方猪种的宝贵基因库。三是产业优势。莱芜猪的品种资源优势,吸引了大型肉食品加工企业得利斯集团的介入,投资5000多万元在莱芜建立了一个大型饲料厂,以莱芜猪为基础,建立50万头生猪生产基地,已在杨庄建立了年产10000头优质肉猪的繁育猪场一个,建立合同饲养户100多家,年出栏合同猪10万头以上。四是科研基础优势。多年来,以市畜牧综合服务中心为主体,联合有关高校院所,先后组织实施了30多项市级以上科技计划,对莱芜猪保纯选育、杂交利用、配套系开发、标准化养殖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开发,累计获得科技成果28项,其中有26项获省、市科技进步奖。培育的莱芜猪合成Ⅱ系被中国工程院院士熊远著誉为“中国北方第一猪”。新选育的鲁莱黑猪于去年6月份通过了国家品种审定命名。目前莱芜猪育种核心群已发展到200头,鲁莱黑猪育种核心群200头。
(三)下一步发展重点。重点围绕莱芜猪、鲁莱黑猪的原种保存、杂交改良的推广应用、精深加工等,加快产业化步伐,突出抓好研究开发、标准化生产、疾病防治、产业化发展“四大体系”建设,进一步整合畜牧科技资源,搭建莱芜猪研发平台,突出共性关键技术攻关,大力推广应用高产、高效、优质标准化生产技术,努力打造莱芜猪名牌、肉食加工品牌和精深加工龙头企业。“十一五”末,争取莱芜猪、鲁莱黑猪原种保存分别达到1000头、10000头以上;建立年出栏优质肉猪10000头以上的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5个、5000头以上的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10个;发展精深加工莱芜猪50万头以上的龙头企业1家、10万头以上的龙头企业2家。
三、白花丹参产业链
(一)现状。莱芜地处泰沂山脉沿线,土壤、气候条件非常适宜白花丹参生长,特别是北部山区丘陵地带适宜种植白花丹参的耕地面积达10万多亩。多年来,伴随生态环境的改变,本来就极为罕见的这一稀有物种濒临绝迹。为保护这一珍稀资源,从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我市有关科研单位联合有关高校院所,从物种搜集、野生驯化、良种选育、高产栽培、药理、药效、毒理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研究,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莱芜白花丹参已列入山东省道地药材,丹参酮和丹参素含量均是紫花丹参的2-3倍,每亩取得的经济效益接近地瓜、花生的4倍,白花丹参已逐步成为北部山区农民增收致富的一项朝阳产业。目前,莱芜白花丹参种植面积已发展到3000亩,总产干货根900吨,年增加农民经济效益达900万元。
(二)加快发展的优势和条件。一是资源优势。白花丹参是丹参族中一极品,除具有与紫花丹参相同有效成份外,自身独有的四氢丹参醌和丹参醛2个新生化合物,对淋巴细胞性白血病P388均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同时具有明显的血管扩张作用,对心肌缺血、高血脂、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等具有显著疗效,特别对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具有独特疗效,是目前国内治疗脉管炎效果最好的中药材。二是土壤、气候条件适宜。莱芜地处泰沂山脉沿线,北部山区多为丘陵坡地,土质以沙壤为主,耕作疏松,同时莱芜属于半湿润温暖气候区,大陆性季风气候显著,四季分明,阳光充足,非常适宜白花丹参生长。三是农民有着良好的传统习惯和丰富的生产经验。莱芜自古就盛产多种中药材,是山东部分中药材重要生产基地,特别是北部山区中药材种植面积以紫花丹参、白花丹参、黄芩、黄芪、草决明、泰山白首乌、葛根为主常年保持在8000亩左右,其中莱芜种植紫花丹参已有30多年的历史,近年来,常年保持在4000亩左右。自上世纪90年代末,莱城区苗山镇部分农民在莱芜市丰盛丹参研究开发中心的示范带动下,开始规模化种植白花丹参,至今已有7年历史。并且由于种植白花丹参比紫花丹参经济效益高,广大山区农民已经开始大面积种植白花丹参。同时由于紫花丹参和白花丹参在种植方式、管理技术等方面基本相同,因此广大山区农民对种植白花丹参不仅有良好的传统习惯,而且有着丰富的生产实践经验。四是有一定的科研基础和产业基础。近年来,以莱芜市丰盛丹参研究开发中心为主体,联合莱芜职业技术学院,强化对外科技合作,以山东中医药大学、泰山医学院、山东农业大学、山东天然药物研究所等高校院所为技术依托,从物种搜集、野生驯化、良种选育、高产栽培、药理、药效、毒理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科研攻关,并取得了可喜成绩。同时在成果转化、人才培训等方面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自1999年以来,我市先后组织实施省攻关、良种工程、农转资金、市攻关等各级各类科技计划6项,选育新品种1个,开发丹参饮片、丹参茶、丹参颗粒冲剂新产品3个,获国家专利2件,获市级以上科技进步奖2项。2002年莱芜白花丹参被列入《山东省中药材标准》。另外据统计,我市中药材批发经营企业已发展到14家,零售企业14家。益寿堂中药饮片加工厂可加工炮制中药饮片近300个品种,年生产能力500吨。在高新区投资2000万元的山东美林制药有限公司已建成中药提取及中成药固体制剂车间,计划2007年可投产使用。
(三)下一步发展重点。围绕规模化种植、本草考证、标准化生产、创新利用和示范基地建设,突出抓好白花丹参野生物种驯化、提纯复壮、新品种选育、种苗繁育、标准化生产、高产栽培、病虫害综合防治、重茬障碍等技术的研究开发,提高其产量和品质;突出抓好白花丹参根、丹参饮片和丹参茶的产业化开发;突出抓好丹参酮、丹参素、丹酚酸提取及丹参滴丸、颗粒冲剂、针剂、片剂、胶囊、特效脉管炎制剂等医用、保健用品的研究与产业化开发。到“十一五”末,全市白花丹参种值面积达到1万亩,年产白花丹参3000吨以上,饮片200吨、保健茶10吨,组建莱芜市脉管炎专科医院。
(一)现状。我市生姜多年保持在15万亩左右,分别约占全省生姜面积的37%、全国生姜面积的10%左右,总产达30多万吨。从事生姜贮藏、购销、加工等各类企业达400余家,以加工为主,拥有自营出口权的企业发展到24家,区域重点企业发展到11家,其中省级龙头企业6家,年出口创汇3000多万美元,约占全市农产品出口总额的50%。生姜已成为我市主要农业经济收入来源之一,约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35%左右。
(二)加快发展的优势和条件。一是资源优势。我市生姜多年保持在15万亩左右,分别约占全省生姜面积的37%、全国生姜面积的10%左右,总产达30多万吨。二是品牌优势。莱芜生姜种植已有100多年历史,以其色泽金黄、油光鲜亮、块大、皮簿、肉细、丝少、辛辣、味浓、营养成分高等优点,享誉海内外。早在1960年全国八省二市“三辣”生产规划会议上,莱芜生姜就被列为全国名贵产品,1993年在泰国曼谷举行的中国优质农产品博览会上,莱芜生姜及其制品获得金奖,1996年“莱芜生姜种植与加工”被国家科委列为国家级星火区域性支柱产业项目,1998年莱芜被命名为“中国生姜之乡”,2002年莱芜生姜通过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的原产地标记认证。可以说,莱芜生姜既是我市的特色农业产业品牌,也是我市的城市品牌。
三是产业优势。目前,全市从事生姜贮藏、购销、加工等各类企业达400余家,以加工为主,拥有自营出口权的企业发展到24家,区域重点企业发展到11家,其中省级龙头企业6家,年出口创汇3000多万美元,约占全市农产品出口总额的50%。生姜已成为我市主要农业经济收入来源之一,约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35%左右。四是科研基础优势。近年来,我市对生姜进行了一些列关键技术的研究开发,先后在新品种选育、高产栽培、标准化种植、病虫害综合防治、精深加工等方面取得了一些突破性进展。“十五”以来,我市累计取得生姜研究成果15项,获各级科技进步奖达10余项。市农科所利用生物工程技术,培育的辐育1号大姜姜丝少,肉细而脆,抗逆性强,平均亩产鲜姜5002.5Kg,同等条件下较莱芜大姜增产18.7%。莱芜东兴源食品有限公司联合山东农业大学,在生姜精深加工方面进行了多次科研攻关,已开发出姜颗粒冲剂、姜膏等产品。该公司联合市农科所、市农业局承担的“莱芜生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已被列入2006年省级农业特色创新工程重大科技专项,扶持资金100万元。
(四)下一步发展重点。在栽培上,重点实施好“姜瘟病防治研究与推广工程”。工程实施中,联合有关高校院所,以市农科所为主体,重点抓好生姜抗姜瘟病育种;以市农业局和省农科院原子能研究所为主体,重点抓好姜瘟病防治关键技术的研究开发及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应用。通过工程实施,筛选出高抗姜瘟病生姜新品种(系)和高效拮抗菌株及制剂组合,研究制定姜瘟病综合防治技术规程,进行多途径综合防治技术的示范推广。争取经过3-5年努力,基本解决姜瘟病这一“顽症”,并在莱芜建立中国(莱芜)生姜研究院(所)、中国生姜种质资源圃和中国生姜研究试验示范基地。在贮藏上,重点抓好生姜贮藏保鲜新技术的研究开发,彻底解决姜农用六六六粉防治姜蛆造成农药残留超标问题。在加工上,重点开发食用、医用、保健、洗涤化妆等一批方便化、功能化、专用化产品,争取使全市1/3的生姜实现出口,1/3在国内销售,1/3进行精深加工,努力提高生姜附加值。二、莱芜黑猪产业链(一)现状。几十年来,我市以中国农大、山农大、山东省农科院畜牧科研所等高校院所为技术依托,莱芜猪的保纯选育、品系培育、杂交利用、配套生产等方面做了很多工作,并健全完善了三级繁育体系和人工授精配种体系。通过对莱芜猪不断研究利用与开发,有力的推动了莱芜畜牧业特别是养猪业的发展,成为我市畜牧业中的主导产业。2006年全市存栏可繁母猪5万头,生猪存栏35万头,出栏育肥猪55万头,外销商品仔猪15万头,全市畜牧业总收入18亿元,占农业总收入的42%,其中猪养殖业总收入11.7亿元,占畜牧业总收入65%,农民人均纯收入中的27.3%来自养猪业。
(二)加快发展的优势和条件。一是资源优势。莱芜猪具有繁殖力高、哺育力强、耐粗饲、肉质细嫩香醇、杂交优势明显等特点,特别是莱芜猪的两大突出优点是国内外优良猪种无法比拟的,一个是直接影响肉质的肌肉脂肪含量,莱芜猪达到10%以上,有的甚至达到19%—20%,而国内其它地方优良猪种只有5%左右,国外优良猪种只有1.5%左右。一个是高繁殖率,莱芜猪平均产仔数达到15头/窝左右,而国外优良猪种只有10头/窝左右。二是品牌优势。莱芜猪一直是莱芜市的当家猪种。多年来,各级对莱芜猪的保纯、繁育和开发利用非常重视,先后组织有关高校院所对莱芜猪进行了七次调查,数次制定发展规划和选育方案。1973年建立了保种种猪场,并于1978年组建了莱芜猪保种繁育群,开始对莱芜猪进行保纯繁育。1982年在泰安市召开的全国猪育种会上,与会专家教授通过对莱芜猪深入细致的考查论证,给予了高度评价,并强列呼吁保护和开发这个宝贵的猪种资源,同年莱芜猪编入《中国猪品种志》。2001年对莱芜猪向国家进行了商品注册,注册商标为“莱黑”。2004年对莱芜猪进行了原产地标记注册。目前,莱芜猪是我国四大优良猪种(江苏太湖猪、浙江金华猪、四川荣昌猪、莱芜黑猪)之一,是我国地方猪种的宝贵基因库。三是产业优势。莱芜猪的品种资源优势,吸引了大型肉食品加工企业得利斯集团的介入,投资5000多万元在莱芜建立了一个大型饲料厂,以莱芜猪为基础,建立50万头生猪生产基地,已在杨庄建立了年产10000头优质肉猪的繁育猪场一个,建立合同饲养户100多家,年出栏合同猪10万头以上。四是科研基础优势。多年来,以市畜牧综合服务中心为主体,联合有关高校院所,先后组织实施了30多项市级以上科技计划,对莱芜猪保纯选育、杂交利用、配套系开发、标准化养殖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开发,累计获得科技成果28项,其中有26项获省、市科技进步奖。培育的莱芜猪合成Ⅱ系被中国工程院院士熊远著誉为“中国北方第一猪”。新选育的鲁莱黑猪于去年6月份通过了国家品种审定命名。目前莱芜猪育种核心群已发展到200头,鲁莱黑猪育种核心群200头。
(三)下一步发展重点。重点围绕莱芜猪、鲁莱黑猪的原种保存、杂交改良的推广应用、精深加工等,加快产业化步伐,突出抓好研究开发、标准化生产、疾病防治、产业化发展“四大体系”建设,进一步整合畜牧科技资源,搭建莱芜猪研发平台,突出共性关键技术攻关,大力推广应用高产、高效、优质标准化生产技术,努力打造莱芜猪名牌、肉食加工品牌和精深加工龙头企业。“十一五”末,争取莱芜猪、鲁莱黑猪原种保存分别达到1000头、10000头以上;建立年出栏优质肉猪10000头以上的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5个、5000头以上的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10个;发展精深加工莱芜猪50万头以上的龙头企业1家、10万头以上的龙头企业2家。
三、白花丹参产业链
(一)现状。莱芜地处泰沂山脉沿线,土壤、气候条件非常适宜白花丹参生长,特别是北部山区丘陵地带适宜种植白花丹参的耕地面积达10万多亩。多年来,伴随生态环境的改变,本来就极为罕见的这一稀有物种濒临绝迹。为保护这一珍稀资源,从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我市有关科研单位联合有关高校院所,从物种搜集、野生驯化、良种选育、高产栽培、药理、药效、毒理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研究,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莱芜白花丹参已列入山东省道地药材,丹参酮和丹参素含量均是紫花丹参的2-3倍,每亩取得的经济效益接近地瓜、花生的4倍,白花丹参已逐步成为北部山区农民增收致富的一项朝阳产业。目前,莱芜白花丹参种植面积已发展到3000亩,总产干货根900吨,年增加农民经济效益达900万元。
(二)加快发展的优势和条件。一是资源优势。白花丹参是丹参族中一极品,除具有与紫花丹参相同有效成份外,自身独有的四氢丹参醌和丹参醛2个新生化合物,对淋巴细胞性白血病P388均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同时具有明显的血管扩张作用,对心肌缺血、高血脂、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等具有显著疗效,特别对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具有独特疗效,是目前国内治疗脉管炎效果最好的中药材。二是土壤、气候条件适宜。莱芜地处泰沂山脉沿线,北部山区多为丘陵坡地,土质以沙壤为主,耕作疏松,同时莱芜属于半湿润温暖气候区,大陆性季风气候显著,四季分明,阳光充足,非常适宜白花丹参生长。三是农民有着良好的传统习惯和丰富的生产经验。莱芜自古就盛产多种中药材,是山东部分中药材重要生产基地,特别是北部山区中药材种植面积以紫花丹参、白花丹参、黄芩、黄芪、草决明、泰山白首乌、葛根为主常年保持在8000亩左右,其中莱芜种植紫花丹参已有30多年的历史,近年来,常年保持在4000亩左右。自上世纪90年代末,莱城区苗山镇部分农民在莱芜市丰盛丹参研究开发中心的示范带动下,开始规模化种植白花丹参,至今已有7年历史。并且由于种植白花丹参比紫花丹参经济效益高,广大山区农民已经开始大面积种植白花丹参。同时由于紫花丹参和白花丹参在种植方式、管理技术等方面基本相同,因此广大山区农民对种植白花丹参不仅有良好的传统习惯,而且有着丰富的生产实践经验。四是有一定的科研基础和产业基础。近年来,以莱芜市丰盛丹参研究开发中心为主体,联合莱芜职业技术学院,强化对外科技合作,以山东中医药大学、泰山医学院、山东农业大学、山东天然药物研究所等高校院所为技术依托,从物种搜集、野生驯化、良种选育、高产栽培、药理、药效、毒理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科研攻关,并取得了可喜成绩。同时在成果转化、人才培训等方面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自1999年以来,我市先后组织实施省攻关、良种工程、农转资金、市攻关等各级各类科技计划6项,选育新品种1个,开发丹参饮片、丹参茶、丹参颗粒冲剂新产品3个,获国家专利2件,获市级以上科技进步奖2项。2002年莱芜白花丹参被列入《山东省中药材标准》。另外据统计,我市中药材批发经营企业已发展到14家,零售企业14家。益寿堂中药饮片加工厂可加工炮制中药饮片近300个品种,年生产能力500吨。在高新区投资2000万元的山东美林制药有限公司已建成中药提取及中成药固体制剂车间,计划2007年可投产使用。
(三)下一步发展重点。围绕规模化种植、本草考证、标准化生产、创新利用和示范基地建设,突出抓好白花丹参野生物种驯化、提纯复壮、新品种选育、种苗繁育、标准化生产、高产栽培、病虫害综合防治、重茬障碍等技术的研究开发,提高其产量和品质;突出抓好白花丹参根、丹参饮片和丹参茶的产业化开发;突出抓好丹参酮、丹参素、丹酚酸提取及丹参滴丸、颗粒冲剂、针剂、片剂、胶囊、特效脉管炎制剂等医用、保健用品的研究与产业化开发。到“十一五”末,全市白花丹参种值面积达到1万亩,年产白花丹参3000吨以上,饮片200吨、保健茶10吨,组建莱芜市脉管炎专科医院。
(责任编辑:王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