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工业规划有利于小品种食用植物油生产
发布时间:2012-02-06
《规划》为我国食品工业的十三大重点行业详细设定了发展方向、产业布局和发展目标。食用油加工业和粮食加工业两大行业发展规划显示,国产大豆的食品加工将得到更大发展,进口大豆压榨产能将受到限制,但食用植物油未来产量目标却有所提高(尤其是国产油料产油量),这要求我国大力发展小品种食用植物油生产。
到2015 年,我国食用植物油产量将达到2440 万吨,其中国产油料产油量提高到1260 万吨;花生油、菜籽油、棉籽油、葵花籽油、米糠油、油茶籽油等植物油产量比重明显提高。淘汰油料加工落后产能2000 万吨左右,油料加工总产能控制在1.8 亿吨以内,其中大豆油脂加工能力控制在0.95 亿吨以内。由此可见,无论是产量还是产能,小品种食用植物油均具有政策性发展优势。
2010年我国食用植物油产量为2005万吨。因而,未来我国食用油市场仍有较大发展空间,并且国家食用植物油加工业发展重点也显示,小品种油将得到更大的发展机会。《规划》明确指出,要稳定传统大豆油生产,着力增加以国产油料为原料的菜籽油、花生油、棉籽油、葵花籽油等油脂生产,大力推进以粮食加工副产物为原料的玉米油、米糠油生产,积极发展油茶籽油、核桃油、橄榄油等木本植物油生产,促进油脂品种多元化,提升食用植物油自给水平。由此可见,国产油料产油量的提高将主要集中在小品种食用植物油方面。
“十一五”期间,我国大豆油脂企业产能严重过剩,产能利用率仅为42%,落后产能仍然占有较大比重,大豆400 吨以下规模不合理的小型企业产能在行业中的占比为15%.小品种食用植物油企业自身规模较小,产能反而存在增长可能。
国家粮食加工业发展规划要求发展国产大豆食品加工,这将使得国产大豆油生产受到限制,进而提高小品种食用植物油的发展空间。《规划》在对大豆加工业的发展方向和产业布局中称,充分利用我国非转基因大豆资源优势,重点发展大豆食品和豆粉类、发酵类、膨化类、蛋白类等新兴大豆蛋白制品;扩大功能性大豆蛋白在肉制品、面制品等领域的应用;着力研发大豆蛋白功能改性、大豆膳食纤维及多糖和新兴豆制品加工技术。《规划》支持东北大豆产区建设大豆食品加工基地,提高豆腐及各种传统豆制品工业化、标准化生产水平,深入开发新型高质量营养食品;支持黄淮海大豆产区发展大豆深加工,延长产业链;鼓励沿海地区加强对大豆加工副产物综合利用,建设一批优质饲用蛋白、脂肪酸、精制磷脂等生产基地。
近年来,在与进口大豆的竞争中,国产大豆在国内压榨行业中一直处于弱势地位。虽然有关人士一再强调国内油脂产品供应的安全问题,但凭借高出油率和低价格,进口大豆具有明显的优势。受此影响,国内油企对国产大豆的收购意愿长期低迷,国产大豆种植收益难以达到预期,农户种植意愿持续下降。国产大豆食品加工的发展有利于发挥国产大豆优势,提高种植收益。从近几年的行业利润变化来看,国内豆制品行业要好于植物油加工行业,这使得国产大豆的食品加工需求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