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谷粮食网手机版

民建会员建议 完善多层次农业防灾应急体系

发布时间:2009-11-20

 

  眼下,北方各省的强降雪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已超过70亿元,中南地区又面临着暴雪带来的危害,对农业生产造成了严重破坏,并可衍生一系列次生影响。民建会员杨建光建议国家从保障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高度,及时总结雪灾教训和抗灾经验,保证正常农户生产经营,将损失降到最低。

  杨建光认为,应对灾害需要从长远考虑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维护等问题,对抗灾救助、恢复生产、灾后建设等方面进行常态化专业评价,依据科学的评价数据,下大力气帮助灾区进行以设施农业为主的规划、设计、建设、施工、使用、维护、废弃等工作。规范农业抗灾建设标准,强化质量安全检查、承灾能力和验收评估机制,进行防范灾害天气影响的专业培训。各地应当建设一批能够满足一定区域内的农牧业生产的应急需要,解决群众避灾,防止牲畜过量受灾死亡的场所,建立物资保障制度。

  同时,建立具备专业农业应急作业指导体系和应急响应预案,形成相应的信息平台和征调机制,形成灾后专业的农业专家指导体系,对农户和经营单位进行农业设施、种植养殖技术、防疫防病、抗灾自救的专业指导,方便群众在选种、种植养殖、生长期维护、销售管理等方面的灾后指导和咨询,尽可能把次生灾害造成的损失降到最小。

  针对灾害造成农产品受损,市场供求平衡被打破的局面,他认为应尽快使区域农业在灾后形成新的发展规划,科学规划和设计,及时对农业生产结构和种类进行调整,避免灾后出现农户或区域内盲目发展生产、重复建设、过量种植养殖,避免出现“菜贱伤农”、“粮贱伤农”、“肉贱伤农”的现象。可通过建立都市农业期货机制,帮助各地区协调、有序生产。

  杨建光认为,对于受灾地区的经济扶助,应当以保险为主,救济为辅。提高各类设施农业生产经营单位的保险意识,要加大投保力度。政府要对投保金额和具体保项的科学设计给予政策性支持,方便农户和农业生产经营单位的集中投保。必要情况下,可以建立特大灾害、重灾害农业保险理赔机制,以化解部分灾害损失。对于特需的灾后重建贷款,政策上可以建立无息贷款项目,帮助灾后农业发展。



分享到:
金谷粮食网 > 新闻资讯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