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谷粮食网手机版

农科教育话题:培养农业人才,免费就行了吗?

发布时间:2009-11-20

  主持人:韩士德(本报记者)

  嘉 宾:张利庠(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

      赵宏坤(青岛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对话背景:中国农业大学校长柯炳生最近表示:国家财政应“掏腰包”解决农科院校学生的学费问题,有着和他一样想法的农业大学校长不在少数。华中农业大学校长邓秀新也曾提出“农科大教育”应该免费的想法。农业学科凭什么要求免费?该专业学生就业前景如何?中国这样的农业大国和人口大国如何培养出合格的农业人才?带着种种问题,记者采访了有关专家。

  农业学科教育应该免费!

  主持人:对农业学科免费的说法,您怎么看?

  张利庠:我认为农业学科教育应该免费。农业是国家发展的基础,但却处于整个国家发展环节的薄弱一环,而农业学科教育却又是长期在三农建设中容易被忽视的问题。农业学科教育对于提高农业就业人员素质,提升整个农业的国际竞争力和实现农业的现代化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且,我国的经济社会已经具备了工业反哺农业的实力,农业也亟须国家的政策扶持与财政支持。

  其次,高等教育也有公平问题。高等农业院校的服务对象是亿万农民,服务对象所处的弱势地位决定了高等农业院校自身发展也受到约束。由于受基础薄弱、试验田投入周期长、社会认知度低、社会融资能力不行等一系列因素影响,农业院校内部筹资的能力、发展的能力相对处于弱势地位。而农业高校承担的包括培养人才、科技创新、社会服务等职能在国家基础行业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因此,需要国家重视和支持,加大投入。

  农学专业学生大多来自农村,经济承受能力差,农业职业院校从收取学费这一块获取资金的能力有限;另一方面,农业院校服务对象的弱势性,服务行业的低经济效益性,都使得农业职业教育从其他途径获取资金的能力较弱。基于此,政府必须加大对农业职业教育的投入。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必须依赖科技和教育。国家要不带任何约束条件地给农科大学生免学费,提高学农对广大考生的吸引力。农业院校的学费尽管较低,一年3000元,但4年12000元对于农民家庭来说仍是一个负担。

  全国农科生约33万人,全免每人每年3000元学费的话,国家每年投入仅10个亿,但对解决三农问题却是至关重要的。无论从国家发展的阶段来说,还是从三农发展的实际状况和农业教育的落后状况,农业学科教育都应该是免费的。

  赵宏坤:我认为应该免费,即便不免费也应该减免费用。我国是农业大国,也是农业生产技术较为传统和落后的国家,需要培养大批的农业专业技术人才。而农业学科在我国仍是弱势学科,不愿学农的传统观念在国人的脑海里根深蒂固,国家有必要制订一些特殊政策鼓励和吸引生源报考农业院校。

  目前,我国农业学科的学生大都来自农村,而我国农民的经济状况还处于比较困难的状态,多数是靠学生父母进城打工赚钱筹集学费,非常不易。当然来自城市工人或下岗职工家庭的学生及其父母也同样不易。所以,国家应该加大农业院校的经费投入力度,让农业院校的师生们产生优越感和自豪感,以确保农业学科的生源。

  农村生源居多,学生出路不乐观

  主持人:现在农业学科的发展现状如何,招生情况和学生构成怎样?农业人才培养方面存在哪些问题?

  张利庠:由于受长期以来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目前高等农业教育现有的学科结构还很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农业现代化的需要,特别是入世后随着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快,农业高等教育在学科创新与发展上存在的问题更加突出。

  从农业职业教育看,目前,全国有农业职业院校280所,其中高职139所,中专141所。2006年,农业部依托农业广播电视学校系统,启动实施了“百万中专生计划”,计划用10年时间,为农村培养100万具有中专学历的各类实用人才。但农业职业教育的问题仍然严重,生源不足、教学跟不上、出路不好等问题严重阻碍了农业职业教育的发展空间。

  农业职业院校的生源以农村为主,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较多,城里的学生不愿意学农,农村的家长更希望孩子跳出农门。即使在选择了农学专业后,在校教育也出现了很多问题。教学内容不能反映最新科技成果,缺乏先进性和示范性,培养质量不能满足农业现代化发展的要求,为农业和农村经济服务的能力不强等,成了农业职业教育的硬伤。

  培养目标失衡,教师缺乏生产实践经验

  持人:农业人才培养方面存在哪些较为突出的问题?您有什么建议?

  赵宏坤:农业学科经费投入不足,教学、科研设施设备严重欠缺,尤其是缺少必备的实验、实习条件。比如农学专业的种植试验基地,畜牧专业的养殖试验基地等等,没有这些能够对学生乃至教师进行专业相关生产过程各个环节的认知和技能训练的过程,仅限于课堂教学和毕业实习是很难培养出既有专业理论知识又有技术操作能力的合格人才。

  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近年来,受“高学历”思潮的影响,大学教师队伍过度强调博士、硕士学历,而忽略了具有生产实践经验的教师人员构成,造成了理论型教师过剩,实践型教师奇缺的局面。

  相对本科在校生人数,硕士研究生的招生名额过少。应该扩大农业院校专业学科的硕士研究生招生自主权,使50%甚至100%的本科毕业生能够继续深造,成为合格的专业技术人才。比如,操作技能要求较高的兽医专业应100%就读硕士。这样既能缓冲大学毕业生就业的社会压力,又能满足大学生的求学愿望,也能为社会培养出高水平、强能力的专业技术人才。

  近年来,一些教学改革项目,为了所谓的教育“创新”,乱设课程名目,包括部分选修课,随意增减一些课程的学时,搞什么所谓的“宽口径,广适应”,一些主干专业课被减少到三五十学时,而一些非专业课开到了上百学时,严重违背了教学规律,扰乱了正常的课程设置,学生的知识结构严重扭曲变形。真不知道这些农业学科的学生毕业后是去搞数学还是干专业。大学的课程设置如同工厂产品的“生产工艺”,没有明确的培养目标和科学的课程设置,如何能培养出合格的专业技术人才?

  创新农业科技推广体系,鼓励企业参与培训人才

  主持人:您认为应该从哪些方面加强和鼓励农业人才的培养?

  张利庠:创新农业科技的推广体系,将实用性农业人才培养好是十分重要的。按照块状或大的区域建立农业科技推广中心,注重专业性与综合性相结合,既有明显的区域产品特征又能适应综合发展的要求,其科研成果可直接投入市场,实现科研成果的市场化,促进农业科技推广工作取得实际成效。大力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鼓励农业合作社和农业协会承担农业科技推广职能,政府采取购买农业科技服务的形式支持其发展。

  加大农业龙头企业引才引智力度,鼓励企业参与培训人才也是必要的。鼓励有条件的农业龙头企业建立博士后工作站,提升农业龙头企业的科研能力。政府要重点落实好相关的人才政策,鼓励农业龙头企业与高校和科研院所产、学、研对接,组织开展农业龙头企业与相关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洽谈活动,鼓励农业龙头企业与相关高校、科研院所共建一批农业技术研究机构、产业化基地和研究生实习基地。加大国外智力引进力度,争取实现国外智力和农业龙头企业联合建立特色农业基地,提升农业龙头企业的科技力量。

  构建农业农村人才市场的流动渠道,活化现有的农村人才是关键。完善农村人才市场体系建设,通过定期开办农业龙头企业人才招聘洽谈会、在网上开设农业龙头企业引才专栏等方式,为大学毕业生到农业农村创业、就业拓宽信息沟通平台,提供优质服务。合理解决人才向农业农村流动过程中涉及的户籍、档案、社会保险等问题,精心设计方案,让人才自愿选择。

  延伸阅读:农业学科毕业生 九成就业不对口

  张利庠:农业相关学科的就业方向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农学类,一个是农业经济类。比如,农学类的学生主要到农业及其他相关的部门或单位从事与农学有关的技术与设计、推广与开发、经营与管理、教学与科研等工作。但并不是所有毕业的同学都到上述对口行业、对口企业工作,以上海交大为例,除动物医学、园林专业以外,毕业后真正从事农学专业工作的学生比例并不高,2006届、2007届农学专业毕业生到农林牧渔业就业人数所占比例仅为10.17%和12.78%。

  农学专业毕业生就业与学校的地域性关系很大,也与农业经济的发展有关。比如北京农业研发企业少,用人单位需求持平,每年的变化并不大,大学生村官就业正成为农学专业毕业生就业的一个新增长点。区县到高校招人时会特别关注毕业生懂不懂畜牧、懂不懂种植,因为农村基层工作毕竟是农业生产和农村管理的结合体,在这方面,农学专业毕业生更有用武之地。即使是研究生,如果有意向、有兴趣,在村官就业专项上还是非常有优势的。(韩士德) 



分享到:
金谷粮食网 > 新闻资讯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