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江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显成效
发布时间:2009-11-20
元江县自实施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以来,切实加强领导,不断加大综合治理开发力度,农业基础设施得到有效改善,农产品产量得到明显提高,农民收入不断增加,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真正成了“民心工程”。
2008年,该县经国家、省、市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批准实施的项目涉及东峨镇曼莱、农场田2个村委会31个村民小组及红光农场4个生产队,共1202户,总人口4584人,耕地总面积3.51万亩。项目总投资548.79万元。修建田间灌溉沟渠25条,总长39.23公里;修建机耕路4条,总长3.63公里;科技培训16期,1210人次,甘蔗新品种推广600亩。通过项目的实施,农业综合开发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全县围绕确保粮食安全,以改造中低产田为重点改善农业基础设施,改造中低产田6500亩,修建沟渠39.23公里、机耕路3.63公里,新增灌溉面积2500亩,改善灌溉面积2000亩,改善除涝面积1000亩,扩大良种面积3000亩,优质农产品种植面积6500亩,新增节水灌溉面积3000亩,改善了项目区农业生产基础条件。
通过项目的实施,目前项目区田成方、路相通、渠相连,基本建成高产稳产、旱涝保收、节水增效的高标准农田,大力推进了节水灌溉,整地改土,平衡施肥,提高了综合生产能力,大大提升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据测算,项目区新增生产能力:亩均增收309元,新增种植业总产值201万元,新增甘蔗产量9650吨,增加农民收入总额123万元。
加快了农业产业化进程,紧紧围绕甘蔗、热带花卉、水果三大主导产业,全面规划,总体布局,分步实施,重点突出,强力推进产业化经营,增强了农业抗风险能力,提高了农业综合效益。
通过项目带动,组织农民技术培训,示范推广优良品种及甘蔗套种玉米等先进、实用农业生产新技术、新品种,广泛开展立体农业技术、农作物病虫草害综合防治技术、节水和旱作农业技术、平衡施肥技术等的应用,提高了农业科技含量,有效提高了农民科学种植水平、项目区农业科技水平和综合效益,对非项目区起到了示范带动作用。先后推广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工艺7项次,项目区节水技术普及率和土壤改良率达98%,科技贡献率达70%。
随着项目区水利、交通等基础设施的不断改善,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加强,适应市场能力提高,农民收入显著增加。据调查,每年项目区农民比非项目区农民人均增收260元。(李婷 杨进宏)
来源:玉溪日报
2008年,该县经国家、省、市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批准实施的项目涉及东峨镇曼莱、农场田2个村委会31个村民小组及红光农场4个生产队,共1202户,总人口4584人,耕地总面积3.51万亩。项目总投资548.79万元。修建田间灌溉沟渠25条,总长39.23公里;修建机耕路4条,总长3.63公里;科技培训16期,1210人次,甘蔗新品种推广600亩。通过项目的实施,农业综合开发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全县围绕确保粮食安全,以改造中低产田为重点改善农业基础设施,改造中低产田6500亩,修建沟渠39.23公里、机耕路3.63公里,新增灌溉面积2500亩,改善灌溉面积2000亩,改善除涝面积1000亩,扩大良种面积3000亩,优质农产品种植面积6500亩,新增节水灌溉面积3000亩,改善了项目区农业生产基础条件。
通过项目的实施,目前项目区田成方、路相通、渠相连,基本建成高产稳产、旱涝保收、节水增效的高标准农田,大力推进了节水灌溉,整地改土,平衡施肥,提高了综合生产能力,大大提升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据测算,项目区新增生产能力:亩均增收309元,新增种植业总产值201万元,新增甘蔗产量9650吨,增加农民收入总额123万元。
加快了农业产业化进程,紧紧围绕甘蔗、热带花卉、水果三大主导产业,全面规划,总体布局,分步实施,重点突出,强力推进产业化经营,增强了农业抗风险能力,提高了农业综合效益。
通过项目带动,组织农民技术培训,示范推广优良品种及甘蔗套种玉米等先进、实用农业生产新技术、新品种,广泛开展立体农业技术、农作物病虫草害综合防治技术、节水和旱作农业技术、平衡施肥技术等的应用,提高了农业科技含量,有效提高了农民科学种植水平、项目区农业科技水平和综合效益,对非项目区起到了示范带动作用。先后推广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工艺7项次,项目区节水技术普及率和土壤改良率达98%,科技贡献率达70%。
随着项目区水利、交通等基础设施的不断改善,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加强,适应市场能力提高,农民收入显著增加。据调查,每年项目区农民比非项目区农民人均增收260元。(李婷 杨进宏)
来源:玉溪日报
(责任编辑:胡微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