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业气象服务工作的创业探索之路
气象是我国农业最粗、也最为敏感的一根神经。五千多年的文明长河中,劳动人民积累了丰富的气象知识。温度表用于气象学之后,人们开始观察植物生长发育与气象条件的关系。一些科学家,如竺可桢等人对植被、动物、土壤与气候的关系研究都为农业气象的发展开辟了道路,但我国真正科学、系统的农业气象工作还是在新中国成立后开始的。
白手起家
1953年,百废待兴的新中国开始了第一个五年计划,农业气象工作应运而生。当年3月,在中国科学院副院长竺可桢的倡议下,华北农业科学研究所农业气象研究组正式成立,收集翻译前苏联农业气象文献。这是新中国最早的农业气象研究机构。1953年8月1日,气象部门由军队建制转为政府建制,农业气象业务和服务工作被确定由气象部门负责。根据南京气象学院冯秀藻先生生前回忆,1954年,中央气象局在其台站管理处配备了3名专职农业气象管理人员,开始筹建工作机构。 1955年1月,中央气象局台站管理处观测科成立了农业气象组,3月建立了农业气象科。到了1956年10月,中央气象局台站管理处的农业气象科扩建为农业气象处。1958年,农业气象处扩充为农业气象研究室,下设站哨管理科、观测科、试验研究科、预报服务科以及《农业气象》半月刊编辑部。各省、市、自治区气象局也陆续配备专职农业气象管理人员,建立相应的农业气象管理工作机构。
蓬勃发展
“白手起家”的农业气象工作不仅是机构缺乏,在人员和业务服务上更是有着许多空白。为了解决人才与技术问题,除了在高校创办农业气象专业和成立培训机构外,1957年1月,气象部门先后与农业部、中国科学院、农垦等部门合作,成立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气象研究室和建立农业气象试验站等。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学习前苏联先进的农业气象经验和与国内有关部门的密切合作成为切实有效的办法。作为农业气象业务的标志,主要有物候观测、情报预报服务等方面工作,1954年7月中央气象局编发了《物候观测简要》(草案)。陕西省自1956年后的5年时间就先后在59个县建设了气候站,开展自然和作物的物候观测。1954年,浙江省一些设立在农场的气候站已经开始进行水稻、棉花的物候观测和土壤湿度观测。情报预报服务也成为农业气象业务的一个重要方面,还邀请前苏联专家讲授有关知识,在全国推广农业气象情报与预报的方法。1955年3月,全国已建起了第一批农业气象观测站。1957年1月,我国颁布了第一本统一的《农业气象观测方法》。1958年,编制出我国第一份全国农业气象旬报,当年在桂林召开的第三次全国气象会议上第一次提出以农业服务为重点……令人欣喜的是,在短短5年时间内,上述工作就为我国的农业气象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初步基础。
收缩与复苏
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连续三年的自然灾害使农业遭遇重创,国家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农业工作成为调整的重点对象。在1959年4月紧急召开的全国气象局长会议上,农业气象工作的主要项目被提出轻重缓急的不同安排,天气预报和气象测报成为重点,农业气象等工作只能“量力而行”。60年代初,农业气象工作开始复苏,气象事业被纳入以农业为基础的轨道,并强调要处理好农业气象工作中“尽力而为”和“量力而行”的关系。全国选定了500多个站点组成农业气象基本观测站网,三年困难时期下马的一些省、自治区的农业气象工作也先后得到恢复。在1963年的全国气象局长会上,中央气象局党组决定在全国开展农业气候区划工作,并在中央气象局气象科学研究所内成立了农业气候区划办公室,还与中国科学院等单位联合组成了全国农业气候区划委员会。在一年多的时间,先后有十几个省完成了省级气候区划,为当时的农业生产提供了重要服务。
重创后重上正轨
然而,“文化大革命”的十年浩劫使农业气象工作成为重灾区。从1966年5月开始,农业气象管理、业务和研究工作随之停顿。直至1972年,北方十四省市自治区的抗旱斗争,再次把气象工作推到了历史的前台。1973年,中央气象局与总参气象局分开,中央气象局业务管理处观测科再次配备了专职农业气象管理干部,中央气象局气象科学研究所成立农业气象研究组,农业气象工作开始出现转机。1973年,中央气象局在北京召开农业气象座谈会,统一了对农业气象工作的认识,1973年《上海全国气象工作会议纪要》中提出了“农业气象工作要恢复和加强”。到1978年初,据不完全统计,全国22个省份中,有18个建立了农业气象机构,85%的地区和县站配备了专职人员。
艰难创业、几经曲折的农业气象工作不断探索并发展着。然而,各地的发展并不平衡,人们在总结经验教训的同时,发现一条持续、健康、正常发展的轨道就在眼前,那就是即将到来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所指明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