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谷粮食网手机版

我国气象事业服务农业生产发展的源起

发布时间:2009-12-09

  1958年,全国第三次气象工作会议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召开。会议开启了我国气象事业“依靠全党全民,重点服务农业生产,多快好省地建设全国气象服务网”的先河。此前,提起我国气象事业发展的业务方针,由于时期不同,千道风景、万般精彩,不知从何说起。此后,当我们说起气象部门要坚持的气象服务以农业生产为重点的服务方针,有了一个绝佳的切入口。

  “这次会议是适时的,必要的。会议贯彻了党的“八大”二次会议精神,总结了经验,提高了认识,解放了思想,改进了作风。这是一次思想提高会,也是工作落实会。”时任中央气象局党组书记、副局长饶兴这样评价。

  

  背景:气象事业要适应工农业生产发展

  全国第三次气象工作会议于1958年召开,绝不是偶然的现象。1958年,我国工农业生产出现了一个万马奔腾的大跃进新局面。气象工作面临这一新局面,怎样跟上形势,以适应工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是关乎气象工作能否跃进的一个重要问题。形势咄咄逼人,不进必然后退,在这一紧要关头,气象部门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努力提高天气预报准确率,千方百计发展气象服务组织和服务方法,形成了一个群众性技术革命的新高潮。在这一波澜壮阔的群众性技术革命运动中,首先在云南省镇雄气候站,总结了一套补充预报的方法,举起了补充预报的红旗,即以重视收听有关气象台的天气预报为基础,同时广泛收集验证流传于民间的有关天气变化的谚语和群众观测天气的经验作为补充。结合当地天气特点、地理环境和实况监测,使24小时短期预报准确率,在一年多的时间里,有了明显的提高。

  此外,气象工作对农业增产的关系异常重大。农业发展纲要(修正草案)中提出的各种农业增产措施,都需要运用气象资料或气象预报。在农业发展纲要中也同时提出了气象为农业服务及对农业气象预报的要求,这种要求并将随着农业发展而不断提高。

  

  中心:依靠全党全民 重点服务农业生产

  在气象工作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的思想指导下,时任中央气象局局长的涂长望在会议上提出,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认真依靠当地党委领导,动员全民力量,在加强省级以上气象台的基础上,实现“专专(区)有气象台、县县有气象站、乡乡有气象哨、处处有看天小组”,形成一个全国性的气象服务网。建成服务网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开展服务。组织服务网时必须采取边建设,边服务,边宣传的方式,三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缺一不可。

  各省(区、市)对台、站、哨、组究竟如何设置,应从各地实际情况出发,根据生产的要求,便于开展服务而定。专区台应设在专署附近,县气象(候)站的设置,应视地理条件和便于服务而定。建哨、组的原则仍应坚持“四自”原则——自愿、自建、自管、自用。

  以上各项内容要能完全实现当然是大好事,但要在大跃进的浪潮中,迅速、健康发展,有许多工作要跟上。随后,涂长望专门召开局长办公会讨论气象现代化发展速度和单站补充预报等问题。局领导带着问题到山西、内蒙古、黑龙江等地深入到基层做调查研究,找出贯彻桂林会议的具体可行办法。

  

  创新:天气预报服务工作要依靠党委 走群众路线

  天气预报工作要不要走群众路线,要不要吸收几千年来群众看天的丰富经验?气象台、站、哨、组要遍及祖国的各个角落,联系到各行各业,深入到广大农村,要是不依靠各级党委,不坚决走群众路线,单枪匹马,孤军作战,能做好工作吗?

  全国第三次气象工作会议对这个问题给出了答案。

  会议指出,无论从政治上还是技术上,把近代科学和群众的经验智慧结合起来,实在是多快好省的绝妙方法。天气预报大中小相结合的做法,是气象业务技术上的革命,也是气象部门走群众路线的具体体现。此外,要依靠全党全民办气象,必须在服务方面,特别在为农业服务方面作出成绩,以行动取得各级党委的重视和支持;经常主动的向各级党委请示、汇报,经常向各级党委和群众作气象宣传。



分享到:
金谷粮食网 > 新闻资讯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