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立体农业积极应对气候变化
开栏的话
12月7日,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为了人类共同的未来,国际社会携手走向哥本哈根。
中国政府积极行动。财政部门也利用财政管理的特点及优势,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积极作为,成效可圈可点,得到了国际金融机构等国际组织的充分认可和高度评价。如今,应对气候变化的尝试范围越来越广,一些应对气候变化的因素已经融入了中国的财政政策中,并势必在今后的社会、经济发展中产生积极作用。
从本期开始,中国清洁发展机制基金管理中心与中国财经报社将联合举办“应对气候变化在行动”专栏,搭建一个平台,介绍应对气候变化的相关知识和财政部门的实践,为应对气候变化建言献策。
时近隆冬,北方万物萧条,但宁夏回族自治区的吴忠大地却给人带来了惊喜,白色的积雪间透出绿绿的冬小麦苗,使这片土地显得生机勃勃。
由于气候变化,近年来吴忠地区冬季气温逐年上升。当地的农技推广部门意识到,种植冬小麦已具备了条件,这可是他们多年盼望的事儿。经过努力,在农业综合开发资金支持下,他们与中科院相关部门开始了适合当地条件的良种培育,并从2002年开始进行示范种植。到如今,当地冬小麦的种植面积已经初具规模,以往一入冬即荒芜的土地,如今看到了收获的希望。
如果传统农业是“平面”发展,那么今天,将由于气候变化引起的降雨量及温度变化、农作物种植结构调整、作物品种变化等因素综合考虑在内的农业生产正在逐渐立体化。这种农业生产方式,在我国农业综合开发领域已经悄然兴起。
从2008年开始,一项“利用全球环境基金赠款适应气候变化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又将我国农业领域应对气候变化的理念变为了自觉而具体的行动。
目光长远,具有前瞻性
2006年,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在财政部国际司、中国清洁发展机制基金管理中心、世界银行的支持下开始着手向全球环境基金申请赠款,用以在农业综合开发领域开展适应气候变化的探索工作。作为我国农业领域引入全球环境基金适应气候变化特别基金实施的第一个项目——“适应气候变化项目”(简称GEF项目),在得到各方高度认可的情况下顺利完成各项准备工作,于2008年开始实施。
应对气候变化是农业综合开发工作中的一项全新理念,在实际操作中,GEF项目更加突出理论先行的原则。项目实施之初,中国科学院专家组在“基础研究为国家目标服务”理念的指导下,拿出过去20年间甚至更长时间有关黄淮海地区气候变化的科研工作积累,利用在实施国家基础研究重大项目过程中所形成的科学认识和发展起来的科学思想,利用模型模拟技术,对世行三期项目所处黄淮海地区的长期气候变化情况、水资源情况、作物用水量变化情况、作物产量变化情况等进行预测,并在此基础上,提出适应气候变化的措施和行动建议。为适应气候变化在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中的有效应用,提供了一系列可以遵循的原则与方法,走出了一条科学指导、科学评估的生产实践新路。
广阔天地大有可为
同样的田间地头,河南商丘梁园区的排水渠却有不一般的景色,时已入冬但水渠充盈。15公里长的河道两边,两排随风摇曳的柳树相互“对望”。“这叫‘护坡工程’,这种簸箕柳生命力强,种在河道两岸,防止水土流失,原先三五年就得改造、加固一次的水渠,如今可以10年不用修。更明显的是,这些树一栽上,就营造出一个小气候,下雨的次数变多了。”区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主任刘超接着又介绍了他们即将进行的又一个节水工程,即在小型排水沟上适当位置处修建拦水设施,以存蓄部分排水,供旱时之需。
同为节水,河北沧县的方式又是另一种。除了在地下铺设管道外,在棉花地上采用地膜覆盖,以此减少水分蒸发。
根据中科院专家组的评估模型模拟结果,受升温影响,如按照现有生产模式,不管降水增加30%还是减少30%,小麦和玉米都将减产;反之,如在未来时间里,农民对气候变化的适应能力不断提高,生产模式不断改进,农民的利益不仅不会减少还会有所增加。水的因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至关重要。GEF项目中的节水概念是,因地制宜实施工程节水措施,包括小型蓄水工程、防渗渠道、低压管道、喷滴灌等;配套实施农艺节水措施,包括平整土地、平衡施肥、秸杆还田等;更加注重管理节水措施,如组建农民用水户协会,加强工程运行管护,并以此为平台,加强对农民科学灌溉的培训等。在大力发展节水灌溉的基础上,加强水资源控制及蓄水工程建设,改变水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错误观念,从传统的“以需定供”转变为“以供定需”的用水模式。
节水只是GEF项目中的一部分,也是整个项目最终评估的一部分。
另外,在沧县,地里收获后的麦秸,如今已经派上了用场。一个500多户村民的村子,建起了一座能产400多立方米沼气的工厂,村民不仅用上了比天然气价格便宜一倍的沼气,还解决了以往沼气因天冷温度上不来而无法用的问题。江苏省宿豫区原来主要以冬性小麦品种为主,成熟期都在6月10日左右,根据项目区当前气候变化的状况,目前选用的小麦品种为半冬性、半冬性偏春性品种,其生育期提前5天左右,成熟期提前到6月5日前后。
以外,引进抗逆性作物品种、改进耕作方式等因气候变化而改进或改变的农业事宜,都发生着多少年未有过的变化……
高瞻远瞩使农业生产更具有可持续性
今年9月21日,在联合国气候峰会上,胡锦涛主席向国际社会表示,中国今后将进一步把应对气候变化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并继续采取强有力的措施。这一表示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认可。
在国内,一切与适应气候变化有关的领域乃至具体行动,都已经将这一目标提高到了从未有过的高度。比如,继2007年6月国家出台“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之后,河北省于2008年2月出台了“河北省应对气候变化实施方案”。在更多的项目省、市和地区的农业综合开发领域,应对气候变化的很多具体做法及措施已成为今后农业生产的组成部分。因为天气变化需要改变耕作方式的观念,已经在许多地区的农民头脑中形成。这就是应对气候变化的自觉行动。只有具备了这种意识,应对气候变化的农业生产和发展才具有可持续性。
GEF项目的实施,也让世界银行有关部门升起一种希望,中国财政部能将这样一个应对气候变化的项目做好,本身就是对国际社会做出了贡献;还可以使他们将经验推广到更多的发展中国家,最终让更多国家投身到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中来;同时也可使国际赠款发挥出最积极有效的作用。
经过一年多的实践,农业综合开发部门努力把农业综合开发工作中已经存在的、有意识或无意识的、分散的适应气候变化活动系统地组织起来,并形成合力,与通过GEF项目引入适应气候变化的理念与措施一并实施,将农业综合开发工作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