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谷粮食网手机版

巴彦淖尔:传统农业大市的“突围”之路

发布时间:2009-12-16

  新华社记者 殷耀 王欲鸣

    巍巍阴山绵延逶迤,滔滔黄河奔流不息,八百里河套田畴似锦,千里草原广袤无垠。这就是素有“黄河百害,唯富一套”之美誉的巴彦淖尔。它像一颗镶嵌在黄河玉带上的璀璨明珠,它是一处丰饶秀美的“塞外江南”。

    曾几何时,这里率先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引科技,兴水利,是全国最早的农业产值翻番地区之一。当然,还有那创造了北纬40高寒地区百万亩“吨粮田”的奇迹…… 然而,当历史跨入新世纪门槛之时,曾经“唯富一套”的巴彦淖尔却落后一隅,难以突破“大农业、小工业、穷财政”的格局。转型升级,科学发展。近几年,巴彦淖尔终于走出迷茫和彷徨,找到开启现代工业化大门的金钥匙,探寻“农业大市”振兴图强的成功路径。

    从“塞外粮仓”到“西部厨房”

    河套雪花粉、鲁花葵花油、多多美番茄汁、巴美法式羊排、得利斯火腿肠、鸣兴脱水菜……河套平原出产的“农”字号名优产品,如今越来越多地出现在许多大中城市居民的厨房里和餐桌上,有的甚至“漂洋过海”走向国际大市场。这,主要得益于巴彦淖尔市始终坚持的转型升级发展战略。

    从一家一户分散式生产到专业公司规模化集约化经营,从单纯的卖原料到挂上“身份证”卖产品,昔日的“塞外粮仓”被赋予新的内涵,农业生产的工业化“味道”越来越浓,千里沃野成为龙头企业的“第一车间”。

    巴彦淖尔市委书记王素毅有一句更为形象的比喻,那就是——河套平原正在推进由“塞外粮仓”向“西部厨房”的新跨越。他说:“农业资源只有进入工业链条才能在生产中实现增值。”

    以发展优势特色现代农业为重点,巴彦淖尔市先后引进蒙牛、伊利、小肥羊,中粮屯河、新疆中基,山东鲁花、得利斯,安徽真心、洽洽,上海佳格,浙江娃哈哈、大好大,南京雨润,印尼APP、意大利大罗素等一大批国内外知名龙头企业。同时,重点扶持了河套酒业、金川啤酒、富源番茄、恒丰面业等一批地方骨干企业。

    今年,投资20亿元的巴彦淖尔市现代农畜产品(B型)保税物流园区项目、投资20亿元的中世联10万吨蓖麻籽深加工项目,投资2.8亿元的福润200万头生猪屠宰加工项目、中兴能源3万吨甜高粱制燃料乙醇等项目相继启动,为农畜产品加工业大提速奠定了基础。

    这些龙头企业将先进的经营理念、管理方式、生产技术等要素导入农业领域,使巴彦淖尔市特有的乳、肉、绒、粮油、蔬菜瓜果、饲草料、炒货、酿酒、林苇、药材等10大产业强势崛起。

    巴彦淖尔市通过建立标准化生产基地、高科技农业示范园,加强绿色食品标准化体系建设,推进农业生产由普通大路产品向绿色特色产品转变。陆续制定并颁布了玉米、小麦、番茄等主要作物共24项A级绿色食品生产技术规程和30项无公害生产技术规程作为地方标准在全市范围内实施。目前,全市已建成稳定的产业化生产基地688.6万亩,占农作物总播面积的82.5%。形成了生产基地区域化、规模化、专业化的优势产业带。

    截至2008年,巴彦淖尔市农畜产品加工业实现增加值68.6亿元,占到全市工业总产值的34%,农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65%以上,并涌现出“河套”雪花粉、金川啤酒、维信羊绒、河套白酒4个全国驰名商标。

    农业大市的工业化路径

    在乌拉特后旗境内的阴山脚下,近年来崛起一座冶金工业城。莽莽山峦原有的沉寂被打破,迎来一波又一波的开发热潮。

    这里建起了全国单体最大的锌冶炼企业--巴彦淖尔紫金有色金属有限公司。目前已形成年产22万吨锌锭,副产40万吨硫酸的生产能力,年产值达50亿元以上,年可创利税4亿元以上。

    正是依托矿产资源、水资源、风能资源组合条件,巴彦淖尔市开始“点石成金”、“追风逐电”。通过采取“借船出海”策略,巴彦淖尔市成功引进了西部矿业、甘肃建新、深圳飞尚、四川化工、北方电力、中粮集团、山东鲁华、福建紫金、中原油田、大中矿业等一大批“重量级”企业,建成锌冶炼、铜冶炼、铜矿石采选、热电联产、二甲醚等一批新的重点工业项目,逐步构建起横向多元、纵向延伸的新型工业体系。

    回首往昔,从2000年-2002年的三年间,巴彦淖尔市工业增加值徘徊在20亿元,工业增加值仅占地区生产总值的15%,财政收入仅为9亿元,处于“大农业、小工业、穷财政”的状态。2003年,巴彦淖市大力实施经济结构转型升级战略,加快推进农牧业主导型经济向工业主导型经济转变,着力打造农畜产品加工业、矿山及冶金工业、化学工业和电力工业四大支柱产业。

    按照“业内一流、国内先进”的高标准,引进大企业、发展大产业、建设大基地、打造大流通,巴彦淖尔市工业经济实现了由量变到质变的历史性飞跃。2008年,巴彦淖尔市工业增加值实现195元,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45%,工业经济真正撑起了全市经济的脊梁。 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巴彦淖尔市围绕构筑产业多元的工业体系目标,开始加速打造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

    此外,巴彦淖尔市紧靠我国最活跃经济板块之一的“呼包鄂”经济带,毗邻矿产资源丰富的蒙古国南戈壁省,又处于国家所规划的综合运输大通道“一横一纵”交汇点上,同时也是连接华北与西北的重要交通枢纽。 位于乌拉特中旗境内的甘其毛都口岸是内蒙古第三大口岸,今年口岸过煤量有望突破500万吨大关。一个将甘其毛都口岸打造成“全国最大的陆路口岸”和“国家级引进境外资源的战略加工基地”的宏伟设想正在付诸实施。

  “河套文化”提升软实力

    “加快文化软实力建设,是加快区域经济发展的助推器。”强力推进“河套文化”建设的市委书记王素毅说。

    说起刚刚落地巴彦淖尔的一个大项目,王素毅感慨万端:为使浙江一家大企业在巴彦淖尔投资,双方谈了两年多,仍未定夺。市长一气之下拍桌子,双方谈崩了。事后这家企业的董事长亲自给王素毅发短信道歉,承认过错在参加谈判的总经理身上。双方握手言欢。巴彦淖尔市与这家企业签订了总投资近50亿元、年产6000吨多晶硅项目投资协议。定于11月中旬奠基开工,24个月内建成投产。

    最终使这家企业回心转意的秘密何在?王素毅认为是“河套文化”中的厚重包容折服了对方。河套文化是千百年来河套人海纳百川、兼容并蓄、自强不息、艰苦奋斗所孕育的“自己的文化”,是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锻造出来的品格、道德观念和价值准则的总和,它深刻影响着人们的精神面貌、文化形态和发展模式。这里地处边疆,世称塞外,但却形成了以草原文化为主体的发达的农耕文明;这里是少数民族的聚居区,但却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如何在新形势下快速有效地发展河套文化、提升文化软实力?如何使特色文化真正成为经济社会发展进步的凝聚力、创新力和推动力?        

    几年来,巴彦淖尔市大力挖掘和弘扬河套文化,使之成为区域内积极健康向上的主导精神力量,大大提升了地区文化软实力。河套文化中丰富的历史遗存、独特的草原旅游资源无不演绎着一幕幕历史文化的活剧,构成今天文化旅游绚丽多彩的长卷。 此外,持续2000多年的引黄灌溉,实现了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有机结合。河套平原上的人工河、渠总长度将近2000公里,接近大运河的规模,这在世界上也是不多见的。著名的三盛公水利枢纽工程,使黄河温顺地根植于这片热土近半个世纪都没有发生大灾,如今的河套灌区,有效灌溉面积达1000万亩,建成了全国灌溉密度最大的灌区。    

    河套文化中农牧结合两种文明的融合,直至今天还在推动着河套从农业文明走向工业文明。依托1000多万亩膏腴沃壤,河套儿女酿造出驰名全国的河套老窑、河套密瓜、河套苹果梨、葵花、枸杞、小麦等特产;在富庶的乌拉特草原上,培育出二狼山白绒山羊、戈壁红驼、白驼等优质畜种。还有乌梁素海的黄河草鱼、鲤鱼、鲶鱼以及芦苇、苁蓉等土特产品的开发。同时,这里还充分开发利用阴山蕴藏丰富的矿产资源,千方百计招商引资,将煤、铁、硫铁、铜、锌、铅、等矿产变成经济优势,形成了以农畜产品加工业,以矿山为依托的冶金、化工和电力工业支柱,实现了传统农业大市向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成功突围。(完)

 

来源:新华网内蒙古频道 (编辑:韩晶)



分享到:
金谷粮食网 > 新闻资讯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