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谷粮食网手机版

气候变暖导致夏季高温和暖秋影响我国农业生产

发布时间:2009-12-19

 新华网北京2月2日电 (记者 王宇) 因人类活动而产生的全球气候变暖现象对农业生产正产生越来越多的影响。国家气象中心生态与农业气象专家吕厚荃接受记者采访时称,去年川渝地区的伏旱高温,以及秋季冬作物区大部气温偏高,对作物生长影响较大。

  吕厚荃说,2006年对我国农业生产影响较大的灾害性天气主要是川渝地区的伏旱高温。重庆、四川的伏旱分别为百年一遇和1951年以来最为严重的年份,具有发生时间早、持续时间长、出现范围广、灾害强度大、危害程度重的特点。伏旱的始期出现在7月上旬,比常年偏早10~20天,至9月上旬才结束。

  吕厚荃说,夏季的异常高温是导致旱情迅速发展、危害程度加重的主要因素。2006年旱区大部超过35摄氏度高温日数为30~55天,部分地区超过40摄氏度的高温日数达10天以上,甚至突破44摄氏度。四川东部、重庆大部7月至8月中旬的降水量偏少程度、高温持续时间与强度均达到有气象记录以来同期极值。干旱强度和范围明显大于往年,波及了四川122个县市、重庆34个区县,几乎覆盖了整个四川盆区,无论是强度、范围、持续时间均超过历史同期。作物遭受高温、干旱的双重危害,导致结实和灌浆不良,粮食减产500万吨以上。经济作物的产量、品质也有所下降。同时,农业基础设施也损毁严重,对农业的持续发展产生了较大的负面影响。

  吕厚荃称,2006年秋季我国冬作物区大部气温明显高于常年同期,暖秋使北方冬麦区小麦冬前生长较快,部分地区出现旺长现象,抗寒能力差,遇强降温有可能会出现冻害。特别是一些墒情差的地区,麦田不能严实封冻,出现大风降温时,易形成冻害。



分享到:
金谷粮食网 > 新闻资讯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