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农业产业化发展综合评价报告
摘要:本文采用综合评价方法,对浙江农业产业化发展进行描述、评估和评价。结果显示:浙江农业产业化发展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规模和水平,与浙江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实现了又好又快发展,且正处于加速发展的关键阶段;其已经成为带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迈进的领头羊,引领浙江农业持续、稳定、快速发展;它的基础和保障水平得到加强,产业化结构进一步优化,经济效益明显提高,支撑作用日益显现;但影响农业产业化可持续发展的一些要素制约因素依然存在,需要在调整和发展中进一步解决。
关键词:农业; 产业化
农业产业化是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依靠龙头企业和各种中介组织的带动,通过科技进步和资金投入,将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诸环节联结为完整的产业链,形成系统内部有机结合、相互促进和利益互补的机制,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一种新型的农业经营方式。其主要特征是生产专业化、布局区域化、经营一体化、服务社会化和产品市场化。本文采用综合评价的方法,对浙江农业产业化发展进行描述、评估和评价,并通过对相关监测指标的比较分析,对浙江农业产业化发展做出定量测算和分析判断。
一、浙江农业产业化发展综合评价总体结果
根据浙江省农业产业化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方法从略),我们对2007年、2008年浙江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实际进展情况进行了综合评价,总体评价结果显示(见附表):以2006年发展水平为基期(下同),2007年和2008年浙江省农业产业化发展综合指数分别达到108.52和121.86,得分分别比2006年增长了9%和22%,快于同期全省农业增加值的增长速度,与全省生产总值的发展水平相当;2008年在2007年发展的基础上,增长幅度比2007年提高了13个百分点。
从浙江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四个子系统看,2007年和2008年,基础和保障发展指数分别达到106.49和111.76;规模与水平发展指数分别达到112.66和139.20;结构和效益发展指数分别达到113.83和126.02;可持续发展能力指数分别为96.19和99.62。
从评价结果的总体上看,浙江农业产业化发展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规模和水平,与浙江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实现了又好又快发展,且正处于加速发展的关键阶段;浙江农业产业化已经成为带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迈进的领头羊,引领浙江农业持续、稳定、快速发展;浙江农业产业化的基础和保障水平得到加强,产业化结构进一步优化,经济效益明显提高,支撑作用日益显现;但影响农业产业化可持续发展的一些要素制约因素依然存在,需要在调整和发展中得到进一步解决。
(一)浙江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强大的财政支持力度,为浙江农业产业化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基础和根本保障
综合评价结果显示,2007年、2008年浙江农业产业化基础和保障发展指数分别达到106.49和111.76,得分比2006年分别提高了6%和12%,但低于农业产业化总指数2.03和10。说明基础和保障作用虽然逐步得到了加强,但还有巨大的潜力。评价数据显示,近年来浙江农业产业化在农业劳动力受教育年限、农业科技贡献、农业专项资金的投入等方面的保障下,做了大量工作,也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但与浙江经济的发展水平,与浙江农业产业化快速发展的要求相比,还略显不足,需要更进一步强化。
(二)浙江农业产业化发展已经具备了一定规模,需要从量的扩张向质的提高飞跃
评价结果显示,浙江农业产业化规模与水平发展指数2007年和2008年已经分别达到112.66和139.20,高于浙江农业产业化发展总指数4.14和17.34,发展指数居四个子系统之首。这表明浙江农业产业化发展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规模和水平。产业化组织个数已经从2006年的11066个,发展到2007年的13223个、2008年的16630个,带动农户也从2006年的779.5万户,到2007年的806.2万户、2008年的839.8万户。农业产业化经营规模不断扩大的趋势正在逐步加速;农业产业化组织个数、资产、从业人员等发展初具规模,发展潜力巨大;农业产业化从量的扩张向质的提高转变,仍是当前和今后几年的努力方向。
(三)浙江农业产业化发展结构合理,效益明显,在实现农村全面小康的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评价结果显示,2007年和2008年浙江农业产业化结构和效益发展指数达到113.83和126.02,分别高于浙江农业产业化总指数5.31和3.16,综合指数居四项子系统次位。农业龙头企业、专业市场和农村休闲观光农业在农业产业化发展中举足轻重。2008年浙江农业龙头企业达到5883家,比上年增加446家,增长8.2%;其中销售收入规模500万元以上的3956家,亿元销售规模以上的龙头企业384家;生产型龙头企业1887家、加工型3419家、流通型500家,企业结构比较合理。2008年全省农产品批发市场达到685个,比上年增加87个;交易金额1040.14亿元,增长5%。2008年,全省基地种植业面积和畜牧饲养量达到1627.75万亩、2148.16万头,分别比上年增长了7.7%和2.3%;休闲观光农业区(点)为1463个,总面积达147万亩,从业人员6.1万人,总产值66.31 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8.6%、11.7%、16.8%和23.8%。
(四)影响浙江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土地、环境等要素制约因素没有得到根本解决,浙江农业产业化可持续发展任重道远
评价结果显示,2007年、2008年浙江农业产业化可持续发展能力指数分别为96.19和99.62,得分低于全省农业产业化发展总指数12.33和12.24,居四项子系统最后一位。从环比发展看,2008年可持续发展能力虽有好转,但仍低于2006年发展水平。这表明,在全省农业产业化发展中,可持续发展能力乏力的状况已经显现,保护环境、节约资源、推广农业产业化循环经济、建设高效生态的效益农业生产体系已经刻不容缓。因此,要从浙江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高度和全局出发,不断加强对水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工作的研究,大力发展节水型农业,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保证浙江农业持续稳定发展应放在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重要议事日程上。
二、对浙江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基本判断
通过对浙江农业产业化发展综合评价,基本判断是:浙江农业产业化发展在全省创业创新、富民强农中的地位日益显著,并已经具有一定规模、积累了一些经验、走在全国前列。
(一)浙江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主要成就
1.建立了较为完整的产业化支撑体系。近年来,浙江省委省政府加强了对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指导和扶持,建立健全了管理机构,出台了专门文件;鼓励兴办龙头企业或示范基地,拓展流通服务;鼓励引进技术,开发新产品,争创名牌;大力培育、扶持农业产业化组织的建立和发展,为农业产业化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资金和技术平台。
2.打造了机制灵活的产业化经营体系。通过政策推动、财政扶持和规范化建设,重点推动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设与发展。颁布了农业产业化发展规划,明确了农业产业化优势产业群;大力发展地方优势产业基地,培育和发展了一批具有区域特色的名特优农产品生产基地。
3.建立了规范开放的产业化市场体系。通过建立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培育农产品经纪人、开通网上促销服务等措施,推进农产品市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创新农产品市场交易模式,实现了交易方式多元化与现代化。
4.建立了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颁布了农业产业化发展规划,明确了优势产业群;通过示范、重点扶持等措施,大力发展地方优势产业基地,培育和发展了一批具有区域特色的名特优农产品生产基地。
5.构建了较为完整的农产品营销服务体系。由政府组织或支持到各地参加农产品展销洽谈会及农产品推介会,提升浙江农产品的知名度;开辟农产品营销"绿色通道",确保鲜活农产品销路顺畅及低成本外运;建设农产品安全质量保障体系,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6.实施了全方位的农产品名牌发展战略。省政府出台了《浙江名牌农产品管理办法(试行)》,规范浙江名牌农产品的评选认定工作,加强对浙江名牌农产品的监督管理,提高浙江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使浙江农产品品牌建设进入了规范化发展轨道。
7.实施了多种渠道的产业化科技创新体系。通过多种渠道,多形式、多层次、全方位实施科技创新计划,培养、引进、推广一大批种养新品种,引进推广农业先进实用技术,建立了科技示范村、示范户,培养了一批乡土人才,培育了一批新兴优势产业,提升了浙江农业的技术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