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谷粮食网手机版

镇原县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纪实

发布时间:2010-01-19

    新华网甘肃频道1月18日电 近年来,镇原县打破传统农业发展思路,走技术化、规模化、特色化经营之路,大力推广玉米全膜种植,不断加快草畜和瓜菜产业的发展,初步实现了由传统型农业向现代型农业、粗放型农业向集约型农业的转变。

群众洗脑 全膜种植促增收

    入冬时节,不论走进镇原县那个村庄,都能看到挂在架子上面黄灿灿的玉米棒子。这是镇原县推广全膜种植带来的喜人景象。镇原县自然条件复杂,山川地占绝大多数,而近年来常常冬春夏三季连旱,导致农作物特别是玉米减产甚至绝收。自从推广全膜种植以来,农作物产量明显提高,农民收入也相应增加。 

    近年来,镇原县通过不断深入宣传,典型示范,耐心引导,这种新型的种植方法已为广大群众所接受,种植面积稳中有升。2009年,全县推广全膜玉米28.29万亩,建立全膜玉米千亩示范点24个,种植面积比上年增加了18.29万亩,平均亩产403公斤,较半膜亩增产203公斤,仅此该县增产粮食3.7万吨;下放地膜500吨,完成秋覆膜23.2万亩。同时,该县还改进技术模式,推广全膜玉米复种油菜、残膜点播玉米、残膜直播黄豆和残膜复种蔬菜四种一膜两用轮作模式11万亩,延长了全膜玉米产业链条。

政府壮胆 草畜产业上规模

    走进三岔镇,村里羊欢猪叫,村外果树满山,山间村道上摩托奔驰,轿车来往。近年来,镇原县以建设草畜大县为重点,按照“南牛北羊全县草”的发展思路,科学调整四大区块畜牧产业结构,狠抓规模养殖大场、专业养殖小区、优势产业片带三大建设,使草畜产业逐渐走上了规模化道路。    

    2009年春秋两季,该县组织投放草籽30吨,完成种草25.3万亩。殷家城、方山两个乡镇完成种草万亩以上,三岔石咀、武沟渠口和方山关山等5村完成种草千亩以上;投资200多万元,投放机械800多台,修建永久性青贮窖1.7万个、建简易青贮窖1.6万个,青贮容积达到36.8万立方米,完成玉米秸秆青贮16.75万吨,草料的加工利用率提高了30%。同时,抽调专业技术人员进村入场,规划指导建棚。新建开边陇翔、上肖垦丰和三岔董渠等5个设施规模羊场,南川塬芦和中原武亭2个养猪小区,建成标准化暖棚1200间;新增规模养殖户1200户,规模养殖户达到7500户,暖棚养畜18.9万只(头)。

土地流转 瓜菜产业成支柱

    在城关镇东关村蔬菜基地里,村民刘振军看着自家大棚里绿地毯一样的蔬菜,情不自禁地说:“现代农业就是好,发展种植不用看老天爷的脸了,原先管饱肚皮的土地如今成了聚宝盆。”近年来,镇原县坚持产业开发与项目、土地流转和新技术推广结合的思路,在条件比较优越的川塬区,率先发展设施蔬菜和西瓜种植,彻底改变了农民的落后观念,极大地增加了他们的收入。 

    2009年,镇原县以三川两塬瓜菜重点区域为主,扩大基地,强化服务,优惠扶持,提高效益。以日光温室为基础,以水泥骨架大棚为主体,以塑料拱棚为补充,推行政府资金扶持、农户承包经营和技术服务到棚的经营模式。同时,从生产基地建设、市场营销和品牌建设入手,按照稳定主产区、发展新产区和建设高产区的思路,着力建设五指塬优质西瓜生产基地。目前,全县新建蔬菜大棚2667.9 亩,其中水泥骨架大棚862亩,日光温室73亩,竹架拱棚1532.9亩,设施蔬菜总面积达到5974.9亩;建成百亩示范点4个;建成西瓜万亩基地乡镇3个,千亩行政村25个,10亩以上大户420户;今年该县瓜菜总产达到了21万吨,销售总收入达8800多万元。(张绪勇 李宏岳 刘耀)

    编辑:王进元



分享到:
金谷粮食网 > 新闻资讯

相关资讯